小肠液 小肠液小肠内有两种腺体: ❶十二指肠腺,亦称勃氏腺,分布在十二指肠粘膜下层中,分泌粘稠度很高的粘液,覆盖于粘膜表面,可保护十二指肠上皮免受胃酸浸蚀; ❷肠腺或称李氏隐窝,分布于全部小肠的粘膜层内,其分泌液构成小肠液的主要部分。小肠液是弱碱性液体,pH为7.6,其成分除含有大量水外,还有各种无机离子和粘液、肠激活酶、免疫球蛋白等有机物。小肠液分泌量的变化范围很大,成年人每天约分泌1—3升。大量的小肠液可将肠腔内容物稀释,使之成为等渗而有利于吸收。小肠液分泌后又很快地被肠绒毛重吸收,液体在陷窝与绒毛间的循环,无疑为小肠内营养物质的吸收提供了媒介。小肠分泌的肠激活酶可激活胰蛋白酶原而有利于蛋白质的消化。因此,小肠液具有稀释、保护和辅助消化三种作用。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既包括小肠本身对食物的消化,又包括胰、胆液的消化。小肠本身的消化方式较为特殊,不是通过分泌消化酶到消化管腔内完成的,而是在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的纹状缘和胞浆内进行的,那里存在大量的消化酶,包括不同的肽酶,可将多肽分解为氨基酸,还有分解双糖为单糖的蔗糖酶、麦芽糖酶和乳糖酶等。这些存在于上皮细胞内的消化酶也可随脱落上皮进入肠腔,但它们对小肠内消化不再起作用。食物及其消化产物对粘膜局部的机械和化学刺激,尤其是扩张刺激,可主要通过壁内神经丛介导的局部反射引起肠液分泌,因此进入小肠的食糜量越多,分泌也越多。迷走神经和某些脑肠肽(如血管活性肠肽)也有刺激肠液分泌的作用。 ☚ 小肠的运动 营养物质的吸收 ☛ 小肠液small intestinal juice小肠腺体(十二指肠腺和小肠腺)及黏膜上皮中杯状细胞分泌的混合物。为无色或灰黄色的碱性混浊液,pH值约为7.6。由大量水分、无机离子(Na+、K+、Ca2+、Cl-等)和有机物(黏蛋白、肠激酶、肠淀粉酶等)所组成。具稀释、保护及消化功能。引起其分泌的最有效刺激为食糜对肠黏膜的机械或化学性刺激(见“肠致活酶”)。 小肠液intestinal fluid系小肠粘膜内肠腺所分泌的一种弱碱性液体。每日约分泌1~3L。小肠液中含有肠激酶、淀粉酶、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肠肽酶、脂肪酶等,将蛋白、脂肪、糖分解成最小的基本组成单位,达到完全能被消化道吸收的程度。小肠液分泌不足或某种消化酶缺乏则影响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小肠液小肠壁内腺体所分泌的消化液。弱碱性(pH7.6),内含多种消化酶,将胃液、胰液消化过的食物进一步消化成可吸收的营养物质。正常成人日分泌量约为1—3升。 小肠液 小肠液小肠内有两种腺体,即十二指肠腺和肠腺。十二指肠腺又称勃氏腺,是分布于十二指肠粘膜下层的一种分支管泡状腺。十二指肠腺分泌碱性液体,内含粘蛋白,其粘稠度很高,主要是防止十二指肠上皮免受胃酸侵蚀。肠腺又称李氏腺,分布于全部小肠的粘膜层,它是不分支的直管状腺,其分泌物构成了小肠液的主要成分。小肠液是一种弱碱性液体,pH约为7.6,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小肠液的分泌量变动范围很大,成年人每天约为1~3升。小肠液可以稀释消化产物,使其渗透压下降,以利于吸收。小肠液的性状变化也很大,有时是较稀的液体,有时则因含有大量粘蛋白而显得较粘稠。小肠液中含有多种酶,如肠致活酶、淀粉酶、肽酶、脂肪酶及分解双糖的蔗糖酶、麦芽糖酶和乳糖酶等。肠致活酶可激活胰蛋白酶原,其它酶对各种营养物质的进一步分解,使之成为能被吸收的最终产物具有重要作用。 ☚ 胆汁 大肠液 ☛ 小肠液 小肠液小肠液是由小肠腺所分泌。它是一种弱碱性液体,pH约为7.6。分泌量的变动范围很大,成年人每日分泌约1~3L。小肠液含有大量水分、无机离子和有机物质。无机离子有钠、钾、钙、氯等,这些电解质相加的总数大致与血浆等渗。有机物有粘蛋白和酶蛋白等。小肠液中含有大量粘蛋白,使肠液成为粘稠的液体。小肠腺仅分泌两种酶,即肠激酶和肠淀粉酶。有人认为小肠液中除了这两种酶外还含有肽酶、脂肪酶、蔗糖酶、麦芽糖酶和乳糖酶等。但是,这些酶可能不是肠腺的分泌物,而是肠上皮细胞内的酶,它们随着脱落的肠上皮细胞进入肠液。肠粘膜上皮细胞还可以选择性地分泌一种免疫球蛋白(IgA)进入肠腔。 小肠液的功能 ❶稀释功能: 大量小肠液可稀释肠内容物,使其达到与血浆的渗透压相近,从而有利于消化产物的吸收。 ❷保护功能:小肠液的保护功能是多方面的。带弱碱性和粘蛋白的小肠液具有滑润性,它在小肠粘膜表面起着减弱机械刺激的作用; 小肠液的碱性使肠壁对胃酸的侵蚀具有抵抗力,这种抗酸作用特别与十二指肠腺的分泌物有关。实验表明,十二指肠上部比空肠对酸的抵抗力大,如果在狗身上作胃空肠吻合,则几乎不可避免地发生空肠粘膜溃疡;小肠液尚有控制肠内细菌的作用,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测出,肠腺内Paneth细胞的一些分泌颗粒含有溶菌酶,它能消化某些细菌;肠粘膜上皮细胞所分泌的IgA对某些具有强伤害性的抗原可起反应,从而起到免疫保护作用;此外,强烈的化学刺激或某些细菌和毒素,例如霍乱弧菌、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所产生的毒素作用于小肠,可引起小肠液大量分泌,从而抑制、杀灭或稀释细菌和毒素。 ❸消化功能:小肠液的消化作用,主要是肠激酶和肠淀粉酶的作用。肠激酶使胰蛋白酶原解裂掉一个6肽,而转变成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又可激活另外的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这种转变和激活有助于蛋白质的消化; 肠淀粉酶由小肠腺分泌入肠腔,有助于糖类食物的消化;已知人全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脱落的速度为每分种2,000万~5,000万个细胞,相当于250g细胞。这些细胞解裂后可将所含的多种酶释放出来,但这些酶在肠腔中不发挥作用,它们只有在未脱落的肠粘膜上皮细胞内才能发挥其生理作用。 小肠液分泌的调节 神经调节 刺激迷走神经可引起小肠液分泌,但主要引起十二指肠腺分泌,对于其他部位的肠腺则作用不一致,有人认为,只有在切断内脏大神经取消其抑制性作用后,刺激迷走神经才能引起小肠液的分泌。注射拟副交感神经药物,如毛果芸香碱或毒扁豆素,可引起大量小肠液的分泌,这些药物的促泌作用可被阿托品所阻断。食物及其消化产物对肠粘膜某一局部的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可引起该局部肠粘膜中小肠腺分泌肠液,化学物质中如盐酸、肥皂、蛋白胨、糖溶液、芥子油和甘汞等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局部刺激引起小肠液分泌的反应,一般认为是通过肠壁内神经丛的局部反射所引起的。 体液因素 实验表明,胰高血糖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抑胃肽等均可刺激小肠腺分泌。注射粗制的促胰液素可以较强地刺激十二指肠腺分泌,但是纯制的促胰液素则无效应,故认为肠粘膜释放一种激素,称为十二指肠泌素(duocrinin),可刺激Brunner腺分泌。此外,小肠粘膜可能产生另一种激素,称为促肠液素(enterocrin-in),刺激肠分泌。这两种激素尚未完全肯定。 ☚ 小肠运动 胰液 ☛ 00010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