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小柴胡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小柴胡汤和解剂之一。出自《伤寒论》。柴胡60克、黄芩45克、人参(或党参代)45克、半夏45克、甘草(炙)30克、生姜45克、大枣30克。为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或水煎服。马、牛250~300克;猪、羊60~80克。功能和解少阳,扶正祛邪。主治邪入少阳半表半里。证见寒热往来、精神时好时坏、不欲食、时见呕吐、脉弦者宜用。方中柴胡透达少阳之邪,疏解气机壅滞,为主药;黄芩清泄少阳之郁热,为辅药;二药合用,和解少阳,以除寒热往来。半夏和胃降逆,党参、甘草补正和中, 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为使药共同合成和解少阳,扶正祛邪。综观全方,能升能降,能开能合,去邪而不伤正,扶正又不留邪,故前人喻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 小柴胡汤《伤寒论》方。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炙甘草、生姜各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水煎去渣,分三次服,日三次。功能和解少阳,治少阳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及妇人热入血室,暮则谵语,或疟发寒热等症。近代常用于感冒、疟疾、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见有少阳证者。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萎一枚; 口渴,去半夏、人参合前为四两半,天花粉四两; 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 咳嗽,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方中柴胡散邪透表,使半表之邪得以外宣; 黄芩除热清里,使半里之邪得以内彻; 人参、甘草益气扶正,以助祛邪; 半夏和胃降逆而止呕,并制约柴胡助呕之弊; 生姜、大枣配甘草调和营卫以行津液。诸药合用,共成和解少阳、补中之功。实验研究: 本方有诱导干扰素作用,对肝损伤有保护作用,能降低血清GOT、GPT直,促进肝细胞再生;并能提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 小柴胡汤radix bupleuri decoction for regulating shachang中兽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由柴胡、黄芩、党参、制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的汤剂。功效和解少阳,扶正祛邪。主治少阳病。症见寒热往来,精神不振,饥不欲食,口干色淡红,脉弦等。 小柴胡汤 《伤寒论》【组方药物】 柴胡12克 黄芩9克 人参6克 半夏9克 炙甘草5克 生姜9克 大枣4枚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此方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创。载于《伤寒论》。被誉为治伤寒少阳证之第一要方。由柴胡八两,黄芩、人参各三两,半夏半斤,炙甘草、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所组成,水煎服。由于此方治疗范围广泛,为历代名医所喜用,宫廷医生亦不例外。据《本草纲目》引庞士英《谈薮》云: 南宋时宫廷医官孙琳,因治好宋宁宗幼时所患淋症而闻名。朝廷要员张知阁,久病如疟,热时如火,一年来已被此病折靡的形消骨立,所请诸医,多投鹿茸、附子等热性药物,使病情愈发严重,闻孙琳医名,急召之诊治。孙琳只投小柴胡汤一贴,服之即热减八九,三服则霍然而愈。清代宫廷医案,使用小柴胡汤及其加减方的病案也极多见。 ☚ "> 螽斯丸 ☛ 小柴胡汤《伤寒论》方。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功用和解少阳。主治伤寒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或妇人伤寒热入血室,及疟疾、黄疸、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由柴胡12克黄芩9克人参6克半夏9克甘草5克生姜9克大枣4枚组成。具有和解少阳之功。主治: ☚ 增液承气汤 柴胡疏肝散 ☛ 小柴胡汤xiǎocháihútāng《伤寒论》方。柴胡八两, 黄芩、人参各三两, 半夏半升,炙甘草、生姜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水煎,分三次服。功能和解少阳。治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妇人伤寒热入血室, 及疟疾等。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本方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治中》。是和解少阳之主方。《千金要方》有小柴胡汤方,但更名为黄龙汤。方由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洗)半升,甘草(炙)三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组成。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功能和解少阳。主治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薄白,脉弦;或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妇人产后,经期感冒风邪见有以上症状者。 ☚ 和解剂 大柴胡汤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