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小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小明 小明《诗经·小雅》篇名。诗中无“小”字而篇名“小明”,或以为诗属《小雅》,冠“小”字以别于《大雅》之《大明》。或以为言幽王日小其明,损其政事,以至于乱,故名篇曰“小明”。二说均无确据,至今存疑。《毛诗序》云:“《小明》,大夫悔仕于乱世也。”三家《诗》无异义。此为久役怀归,忧时思友之作。“悔仕乱世”是题外之义。全诗五章,三章每章十二句,二章每章六句。诗分两个层次,第一层写作者久役不归,心中忧伤,思家心切,但又怕回家后有所得罪。心理的刻划深妙入微。第二层写作者对朋友的劝勉和祝福,希望朋友谨守职位,以得到神明的佑赐。全为说理语,与前一层之抒情迥异。 ☚ 无将大车 鼓钟 ☛ 《小明》照临下土。普照辽阔的大地。 我征徂西①,叹我行役去西方, 至于艽野②。直至那塞外边荒。 二月初吉,那是二月初吉日, 载离寒暑。至今寒来又暑往。 心之忧矣? 内心忧伤向谁诉? 其毒大苦。犹如食药太苦楚。 念彼共人,想起亲爱的妻子, 涕零如雨! 泪下如雨湿衣襟! 岂不怀归? 难道不想回家乡? 畏此罪罟③。只怕得罪触法网。 昔我往矣,记得我远行的当初, 日月方除。是除旧布新时光。 曷云其还? 何日才能回家乡? 岁聿云莫。一年将尽仍无望。 念我独兮,想念我孤独远行, 我事孔庶。杂务事实在繁多。 心之忧矣,心中忧伤愁无限, 惮我不暇。整日劳累无空闲。 念彼共人,想起亲爱的妻子, 睠睠怀顾。依依回顾情眷眷。 岂不怀归? 难道不想回家乡? 畏此谴怒。怕人责骂说短长。 昔我往矣,记得我远行的当初, 日月方奥④。是天气和暖时候。 曷云其还? 何时才能回家乡? 政事愈蹙。政事越来越繁忙。 岁聿云莫,一年很快要过完, 采萧获菽⑤。采收艾蒿和大豆。 心之忧矣,心中忧伤愁无限, 自诒伊戚⑥。自我独对添惆怅。 念彼共人,想起亲爱的妻子, 兴言出宿⑦。无法入睡起彷徨。 岂不怀归? 难道不想回家乡? 畏此反复。反复不测恐受殃 嗟尔君子! 唉呀上级老同事! 无恒安处。不要自顾安居处。 靖共尔位⑧,谨守职位办好事, 正直是与。正直朋友相交往。 神之听之,神明知道这一切, 式穀以女⑨。会把爵禄赏给你。 嗟尔君子! 哎呀上级老同事! 无恒安息。不要只顾自安息。 靖共尔位,谨守职位办好事, 好是正直。亲近正直好朋友。 神之听之,神明知道这一切, 介尔景福⑩。会把大福赐给你。 [注释] ①征:行。徂:往。②艽(qiu)野:荒远之地。③罪罟:网罟。罪,捕鱼网;罟,网的总名。④奥(yu):燠之省借。⑤采萧获菽:萧,艾蒿;菽,大豆。⑥自诒伊戚:诒,通“贻”。伊,是,此。戚,忧愁,悲伤。⑦兴言:兴,起来。言,焉。⑧靖:犹敬。一说,靖,静。⑨式:乃。一说,式,用。穀:禄。一说穀,善。⑩介尔景福:介,助。景,大。 [赏析] 《小明》这首诗,历来众说纷纭。我认为高亨的解题是比较地符合诗意的。他说:“这首诗是周王朝的官吏所作。他被派到远方办事,经年不归,因作此诗,抒写他的辛苦生活和思家情绪,并对上级统治者提出劝告。”(《诗经今注》) 全诗统用赋的手法进行铺叙。《诗经》中常常比兴相连,其实赋与比也常常兼用。这首诗的第一章开端便有比:“明明上天,照临下土”,前一句是喻王者应该光明如日之中天,后一句喻王者当察理天下的事情。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这位官吏行役于西方荒远之地,经过严冬酷暑,仍不得归家,因而“心之忧矣”,犹如毒药在肠,真是苦不堪言,故曰“其毒大苦”,因而“念彼共人,涕零如雨”,共人,恭敬的人,这里指妻子。一想到家中相亲相爱的妻子不禁涕泪如雨。这如雨之泪,更生动形象地说明愁思之苦。“岂不怀归?畏此罪罟。”并不是不思念归家,怕只怕身触法网。以上四句,桓宽曾有所述说:“古者行役不逾时,春行秋返,秋行春来,寒暑未变,衣服不易,固已还矣 ”“今则徭役极远,尽寒苦之地,危难之处。”然而今往而来岁方还,“故一人行而乡曲恨,一人死而万人悲。”(《盐铁论·执务篇》)由于行役逾时,春往而秋不返,因而愁恨无限。特别是怕罪名加身,实令人倍加悲酸凄苦。 第二章,起句作追忆之辞,章法一变。“昔我往矣,日月方除。”记得我远行之当初,是除旧布新的吉日良辰,而今已一年将尽,何时才是归期? “念我独兮,我事孔庶。”身独事多,勤劳不暇,当然更令人心忧,不禁想到相亲相爱的妻子,油然生出回顾、眷恋的深情。“岂不怀归?畏此谴怒。”不是不想回到家乡熟地,实在是害怕遭受怨怒和谴责。第三章和第二章相同,通过追忆,联系眼前政事越来越繁忙,一年将尽仍不得回归,乃至思虑辗转,不能安寝。因为无法入睡,只有起而外出,把主人公内心深沉而复杂的愁思描绘得淋漓尽致。 末二章起句均为正面劝告之辞,章法再变。“嗟尔君子,无恒安处。”“嗟尔君子,无恒安息。”这两章并对上级统治者提出劝告:你们身居高位的人,不要只顾自己安居享福,应时时念及勤谨供职,正直为公:“正直是与”,“好是正直”,与,亲乐的意思。应该做到由品德端正的人来辅佐,与胸怀正直的人相亲与,如果真的做到这种程度,连神人知道了,也会“式穀以女”,“介尔景福”,即会赏给你更高爵禄,赐给你无量大福。这对上级统治者的劝告之辞,既尽了良言规劝之责,也道出了婉而含讽之意。 《小明》这首诗结构绵密,首尾自相环贯。特别是在铺叙中章法多变,更给人以迭宕多姿的美感。还有一点也很值得注意:诗篇对复杂心理的描绘也达到深妙入微的地步。诗中揭示的这位官吏有久役之怨,有忧时之思,有劝告之想,更有怀归之情,交糅错杂,构成主人公的复杂心境。由于诗篇体现了作者全部的、矛盾的思想感情,因而显得色彩鲜明,情理兼善。 小明明明上天, 照临下土。 我征徂西, 至于艽野。 二月初吉, 载离寒暑。 心之忧矣, 其毒大苦! 念彼共人, 涕零如雨。 岂不怀归? 畏此罪罟! 昔我往矣, 日月方除。 曷云其还? 岁聿云莫。 念我独兮, 我事孔庶。 心之忧矣, 惮我不暇。 念彼共人, 睠睠怀顾! 岂不怀归? 畏此谴怒! 昔我往矣, 日月方奥。 曷云其还? 政事愈蹙。 岁聿云莫, 采萧获菽。 心之忧矣, 自诒伊戚! 念彼共人, 兴言出宿。 岂不怀归? 畏此反覆! 嗟尔君子, 无恒安处! 靖共尔位, 正直是与。 神之听之, 式穀以女。 嗟尔君子, 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 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 介尔景福。 清明广袤的苍天呀,祈求你明察人间的不平。哀叹我远征到西方,一直到荒远的边疆穷塞。那是在周历二月初旬的吉日里出发,转眼间至今又经历了寒冬与炎夏。想起来心中真忧愁啊,好比吞服毒药一般的难受。每当想起那些恭谨其职的贤人,伤心之泪就止不住地流。难道不想回老家?只是害怕触犯法律陷罗网。 回想起我当初去服远役的时候,正是除旧迎新的好时光。什么时候才能回老家?一年将尽希望又泡汤。想想自己是多么的孤独啊,何况我的事务又是那样的繁重无休止。心中忧愁啊,终日劳苦无闲暇,每当想起那位恭谨其职的贤人,思念仰慕之情就油然生起。难道不想回老家?只是害怕遭人非议说短长。 回想起我当初去服远役的时候,正是转寒变暖的好时光。什么时候才能回老家?政事越来越急促。很快一年又到了岁暮,人们又开始采摘青蒿,收获大豆。心中忧愁啊,真个是自寻烦恼空悲切。每当想起那位恭谨其职的贤人,我就难以入睡,出门独自徘徊。难道不想回老家?只是害怕无辜加罪飞横祸。 唉呀君子呀,不要常常图安居。忠于职守,一心为公,并且去亲近正直的贤良。神明如果察觉到你所做的一切,自然就会赐你好处保你平安。 唉呀君子呀,不要常常图安逸。忠于职守,一心为公,并且去亲近正直的贤良。神明如果察觉到你所做的一切,自然就会把人间最大的福禄赐给你。 全诗五章,前三章每章十二句,后二章每章六句。关于诗之主旨,历有歧义。《毛诗序》云: “大夫悔仕于乱世也。”郑《笺》附之曰:“名篇曰《小明》者,言幽王日小其明,损其政事,以至于乱。”此为“悔乱说。”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此诗与《北山》相似而实不同。彼列大夫役使不均,此因己之久役而念友之安居。……故此不独羡人之逸,且勉其不可安乐也。”陈子展《诗经直解》指出:“《小明》,大夫自述久役、忧时,思友、怀归,种种复杂心情之作。”程俊英《诗经译注》认为: “这是个官吏自述久役、思归及念友的诗。”此为“伤役思归念友说”。朱熹《诗集传》云: “大夫以二月西征,至于岁莫,而未得归,故呼天而诉之。复念其僚友之处者,且自言其畏罪而不敢归也。”袁梅《诗经译注》认为:“此为行役征戍之人劳苦怨困、自勉自戒之词。” 金启华 《诗经全译》指出:“小官吏久役于外,欲归不得,发出怨嗟,末又自我慰勉。”此为“忧时自戒说”。产生上述分歧之原因,关键在于对本诗中 “念彼共人”之“共人”的解释有异。请看顾镇《虞东学诗》所云:“此篇诗义,说者纷错。《笺》以 ‘共人’指君,固属迂曲。后儒或谓大夫之友隐居不仕者,或谓先时曾谏阻大夫之仕者,皆无可据,唯谢叠山谓 ‘共人’ 即靖恭尔位之君子,与诗人志同道合者也,其言通贯前后,盖仕乱世者,唯敬戒可免,故君子本恭而又勉以靖共。”据顾镇所论及参合诗义可知,“忧时自戒说”较为切合实际。诗中的这位士大夫,虽遭逢乱世,久役在外,公事繁忙,归家不能,心情忧伤,但他却能“念彼共人”(谨恭之人),以“古之劳臣贤士”“自证而自勉”也。从前三章“念彼共人”的三次重复和 “岂不怀归?畏此罪罟!”“岂不怀归?畏此谴怒!”“岂不怀归?畏此反覆!”的连续设问来看,他是一个忧伤时局,以国事为重的积极用世之人。后二章是写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君子们的警戒与信心。这是针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道德沦丧之现实而提出来的警告。既尽了良言规谏之责,又表达了婉而多讽之意,同时也更突出了自己是一个谦恭正直之人。 此诗在结构布局上是颇具匠心的。诗人为了要表达恭谨职守、忧时警戒的主旨,首先安排了每章十二句的三大章来反复铺陈自己仰慕前贤、不畏劳苦的心理感受,突出了勤勉国事的诗人形象。最后二章,每章只六句,全是对君子们的劝勉之词。这样,前三章的自我写照就为后二章的劝戒之辞提供了强有力的事实根据,收到了现身说法的艺术效果。此诗的前后两部分,诗人由己及人,相互关联,详前略后,先叙后议,主旨突出,说服力强。如此结构,委实佳妙! 小明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还? 岁聿云莫。念我独兮,我事孔庶。心之忧矣,惮我不暇。念彼共人,睠睠怀顾。岂不怀归,畏此谴怒。 昔我往矣,日月方奥。曷云其还? 政事愈蹙。岁聿云莫,采萧获菽。心之忧矣,自诒伊戚。念彼共人,兴言出宿。岂不怀归,畏此反覆。 嗟尔君子,无恒安处。靖共尔位,正直是与。神之听之,式谷以女。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诗经》的时代,诗歌尚无标题,于是人们便以全诗的第一句或第一句的第一个词为名。这首诗的第一句是“明明上天”,而《大雅》中也有一首诗的第一句是“明明在下”,为了区别便称此诗为《小明》,称另一首为《大明》。其实,这题目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的。 《诗大序》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这首《小明》便是一首乱世之音,它属于悲剧性抒情诗或者收怨刺诗、政治讽刺诗。西周末世是一个动荡之秋,这时出现了历史上两个著名的暴君厉王与幽王。厉王弭谤,禁止国人谈论国家政事,违者便遭杀戮,终于在公元前八四一年暴发了国人起义,厉王被赶跑了。以后经过共和与所谓宣王中兴,仍无法抗拒王朝衰败没落之大势,到了幽王这西周最后一位天子更是暴虐,他宠褒姒结果犬戎大举进犯,幽王被杀于骊山角下,赫赫宗周灭亡了。以后平王虽恢复东迂,仍以天子自居,但历史已进入诸侯争霸的春秋时代了。这动乱的好百年间,许多统治阶级内部以大小官吏成了他们自己阶级的弃儿。他们失去了昔日的地位、土地、财产与奴隶,于是他们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倾泄在诗歌之中。政治的黑暗与个人遭遇的不平使他们的诗篇独具特色,这就是批判和揭露现实黑暗、抒发自己的哀怨之情。这批判与哀怨是真切而热烈的,它们往往通过展现诗人悲惨的个人命运而表现出来,这便为他们的诗篇涂上了较浓的悲剧色彩。这些悲剧性抒情诗是中国文人批判现实、表现自我的第一批作品,它们对以后优秀的中国文人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说这些悲剧性抒情诗是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的。可惜这一点似乎并未引起研究界的足够重视,有人因为这些诗篇的作者出于统治阶级内部便称它们不过是表现了“大狗与小狗”、“饱狗与饿狗”之争,然中国文学史上数千年的优秀作家大多都是出于统治阶级内部,以此类推之岂不都成了表现“狗咬狗”的文学了吗? 《小明》的作者是一个统治阶级内部的小官吏,他被派到遥远的地方办事,因久役不归便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思念故乡亲人、感叹自己不幸命运的情感,并表达了对上层贵族阶级的不满。 这首诗共五章,第一章开始的几句是“明明上天,照临下土。我征徂西,至于艽野。二月初吉,载离寒暑”。艽,野,远荒之地。载犹则。离,历也。仰望苍天,诗人想起了自己的悲惨身世,我被派到西方远荒之地行役,出发时才是二月之初,至今经历了寒与暑已有一年。想到自己的遭遇,诗人心中充满了忧伤,“心之忧矣,其毒大苦”。《郑笺》云:“忧之甚,心中如有药毒也。”诗人这个比喻是用得很贴切的,心中如有毒药,真是再苦不过了。“念彼共人,涕零如雨。岂不怀归,畏此罪罟。”共通恭,恭敬之人这里指妻子。想起我的妻子,泪儿便如雨下,难道是我不想回,怕的是得罪上司。这里“岂不怀归”是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它把怀归之情表现得十分强烈。第二章的起句“昔我往矣,日月将除”是追忆之辞,想起我出发那时节,才是除夕新年。接下去诗人哀叹道:“曷云其还? 岁聿云莫。念我独矣,我事孔庶。”聿犹则。莫、暮。庶,多也。何时才能归去,现在已经是岁暮。我是多么孤独,我分派的事情实在多。“心之忧矣,惮我不暇。念彼共人,睠睠怀顾。岂不怀归,畏此谴怒”这几句和一章以后几句是基本相同的。惮通瘅,劳也。我的心是多么忧伤,我日夜操劳没有闲暇。想起我那妻子,我便相思眷眷。难道是我不想回,怕的是上司啊他动怒。第三章是哀怨之情的再次咏唱。“昔我往矣,日月方奥。曷云其还,政事愈蹙。岁聿云莫,采萧获菽。”奥通燠,暖也。蹙,急促。萧为一种香蒿。菽,豆类的总称。想起我出发那时节,天气还算温暖。何时才能归去,政事却越来越急促。现在已经是岁暮,已是采萧获菽的时候。“心之忧矣,自诒伊戚。念彼共人,兴言出宿。岂不怀归,畏此反覆。”诒通贻,留下。伊,这。兴,起来。言,焉。我的心是多么忧伤,这是我在自寻烦恼。想起我那妻子,深夜难过我走出门外。难道是我不想回,怕的是上司反复无常。“兴言出宿”这一细节十分细腻感人,思念之人久久不能入睡,最后他起身推门而出,在夜色中徘徊。这里不言思而思念之愁愈浓,真是生动传神之笔。 此诗的四五章是第二部分,它们表现了诗人对上层贵族的不满。“嗟尔君子,无恒安处!”君子这里指当权的贵族们。处,居也。你们这帮君子啊,不要永远这般安逸地生活下去! 这是此章的起句,将笔锋以哀叹身已的身世陡转至抒发内心的不斗之气,这是牢骚、是哀怨,也是正告、是控诉。“靖共尔位,正直是兴。神之听之,式谷以女。”靖犹敬也。共,奉也。兴、亲附,从也。式,乃。谷,善也。恭敬地奉行你的职位,亲近那些正直的人。神听到了你的德行,便会给予你好处。第五章基本是四章的重唱,“安息”之息,犹处也。“好是正直”是说喜欢那些正直的人。“介尔景福,”介、景都是大的意思,这一句是说给你大的福气。初读此诗,很有些觉得这四五章来得有些突兀,本来前几章反复咏唱,已塑造了一个可悲可叹的小官吏形象,何以四五章又在“嗟尔君子”呢? 细读几遍,才悟出其中缘由。在诗人的观念中,自己那悲惨的遭遇正是“君子”使然,君子安处、君子安息,君子不兴正直、不好正直,所以我才久役不归、痛苦悲伤。故诗人在咏叹了自己的命运后立即发泄其心中的不平了,四五章可以说是前三章感情的自然发展,这样想来,便可以更好把握此诗的情感脉络了。 此诗运用了复沓的表现手法,这种反复咏唱的艺术特色来源于民间歌谣,在雅诗中的文人诗中,诗人们学习了这种表现方法并多有运用。在此诗中不仅四五章就是一二三章也用了此法,前三章各章的后几句便是复沓,不难发现其中有几句是完全相同的:“心之忧矣”、“念彼共人”、“岂不怀归”,这同四五章的“嗟尔君子”一样都是最能体现诗人那忧伤、思念、怀归、以及悲愤之情的。前三章的末句分别是“畏此罪罟”、“畏此谴怒”、“畏此反覆”,三次哀叹,把那在重压之下的小官吏畏惧小心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无怪乎陈子展先生在《诗经直解》中说:“愚每读此诗,便觉得做官吃饭之士,患得患失、畏首畏尾,大可嗤笑”。不过,我读这几句时更多的倒是觉得可悲。司马迁说“《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此皆人意有所郁积、不得通其道也。”正是饱经灾患的悲惨遭遇在他们心灵上投下了一层层的阴影,所以他们才能写出如此感情真挚而激切的诗篇。它们不仅真实再现了动荡之秋下层人的普遍时代心理,而且独具撼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直至今日我们读这些悲剧性抒情诗仍然能体验到其中的忧伤与悲愤、哀怨与不平,仍能感受到其中的魅力所在。 小明明明上天,照临下土。①我征徂西,至于艽野。② 二月初吉,载离寒暑。③心之忧矣,其毒大苦。④ 念彼共人,涕零如雨。⑤岂不怀归?畏此罪罟。⑥ 昔我往矣,日月方除。⑦曷云其还,岁聿云莫。⑧ 念我独兮,我事孔庶。⑨心之忧矣,惮我不暇。⑩ 念彼共人,睠睠怀顾。(11)岂不怀归?畏此谴怒。(12) 昔我往矣,日月方奥。(13)曷云其还?政事愈蹙。(14) 岁聿云莫,采萧获菽。(15)心之忧矣,自诒伊戚。(16) 念彼共人,兴言出宿。(17)岂不怀归?畏此反覆。(18) 嗟尔君子,无恒安处。(19)靖共尔位,正直是与。(20) 神之听之,式谷以女。(21)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22)靖共尔位,好是正直。(23)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24) 【注释】 ①明明:明智聪察的样子。②征:行。徂(cu殂):往。艽 (qiu 求)野:荒远的地方。③初吉:农历每月初一至初七、八。王国维说:“古者盖分一月之日为四分:一曰初吉,谓自一日至七、八日也;二曰既生霸,谓自八、九日以降至十四、五日也;三曰既望,谓自十五、六日以后至二十二、三日也;四曰既死霸,谓自二十三、四日以后至于晦也。”(《观堂集林·生霸死霸考》)载:犹“则”,于是,就。离:历。寒暑:指一年。④毒:灾难。大:太。⑤共人:和顺恭谨的人。共,通“恭”。涕:眼泪。⑥畏:害怕。罪罟(gu古):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文》:‘罪,捕鱼竹网。罟,网也。’罪罟犹云网罟。”这里指法网。⑦往:出发。除:除旧更新。⑧曷:通“何”。云:语助词。聿:语助词。莫:通“暮”,这里指年终。⑨独:孤独。孔:很。庶:多。⑩惮(dan旦):劳苦。(11)睠睠:即“眷眷”,恋慕。(12)谴:责备。(13)奥:通“燠”,温暖。(14)蹙:急促。(15)萧:一种香蒿。菽:豆类。(16)诒:遗留。伊:是。戚:忧伤。(17)兴:起身。言:焉。(18)反覆:变化无常。(19)嗟:叹词。尔:你们。无:不要。恒:常。安处:安居。(20)靖:敬慎。共:守奉。位:职。与:帮助。(21)神:天神。之:助词。之:代词,指“靖共尔位,正直是与。”式:乃,就。谷:善,指好处。以:与。女:通“汝”,你。(22)安息:同“安处”。(23)好(hao浩):喜好。是:代词,这。(24)介:给予。景:大。 【译文】 明察聪慧的上天,你光照我们人间。我曾出征往西,到了荒远之野。那是二月初时,今已又历寒暑。心中忧伤不已,饱受灾难太苦。想那恭谨之人,泪落好像下雨。难道不想回去?害怕法网挂住。从前我离家时光,日月正除旧更新。何时才能回去,一年已到年终。想到我的孤独啊,我的事务也很重。心中忧伤不已,劳苦没有闲空。想那恭谨之人,依恋怀念回顾。难道不想回去?害怕谴责恼怒。从前我离家时光,日月正暖暖洋洋。何时才能回去,政事愈益急迫。一年又到年终,采萧获菽之时。心中忧伤不已,自留这个罪受。想那恭谨之人,立即起身离宿。难道不想回去?害怕变化莫测。唉唉你们君子,不要常常安逸。谨慎守奉职位,正直就要支持。天神听到以后,就赐好处给你。唉唉你们君子,不要常常安逸。谨慎守奉职位,爱好这正直道理。天神听到以后,就赐大福予你。 【集评】 清·姚际恒:“此诗自宜以行役为主,劳逸不均,与《北山》同意,而此篇辞意尤为浑厚矣。”(《诗经通论》卷十一) 清·方玉润:“此诗与《北山》相似而实不同。彼刺大夫役使不均,此因己之久役而念友之安居。题既各别,诗亦迥异。故此不独羡人之逸,且勉其不可怀安也。而《序》乃谓‘大夫悔仕于乱世’。诗方勉人以‘靖共’,己顾自悔其出仕,有是理哉?”(《诗经原始》卷十一) 【总案】 这是一首行役征戍之人思乡念友的述怀诗。他谨慎供职,思乡念友,但又不敢擅离职守,以致不得不自我安慰、劝戒朋友,希望上天保佑,福禄降临。正如朱熹所言:“大夫以二月西征,至于岁莫(暮)而未得归,故呼天而诉之。复念其僚友之处者,且自言其畏罪而不敢归也。”(《诗集传》卷十三) 小明 小明〔原文〕 ☚ 无将大车 鼓钟 ☛ 小明xiǎo míng旧时笔墨业谓胶质。《切口·笔墨业》:“小明: 胶质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