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御营使司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御营使司南宋初军事机构名。建炎元年(1127年),因北宋禁兵溃散,乃设御营使司,统辖东南地区各军,成为皇帝直属的御营军。由宰相和执政分别兼任御营使和御营副使,遂专兵柄,使枢密院和三衙形同虚设。四年,罢废,恢复枢密院管军旧体制。绍兴末、隆兴初,一度复设御营宿卫使司和御营使司,但兵权有限,难与建炎时御营使司相比。 御营使司 御营使司禁卫军指挥机关名。宋代置。即御营司。《续资治通鉴·宋纪九十九》: “以范琼为定武军承宣使、御营使司同都统制。” (参见: 御营司) ☚ 御龙弩直 御龙弓箭直 ☛ 御营使司南宋初军事机构名。建炎元年(1127年),因北宋禁兵溃散,乃设御营使司,统辖东南地区各军,成为皇帝直属的御营军。四年,罢废,恢复枢密院管军旧体制。 御营使司南宋军事机构名。建炎元年(1127)置,掌管御营军。宰相和执政分别任御营使、御营副使,统率东南各地军队,成为皇帝直属部队,枢密院无权调动。建炎四年(1130)废,恢复了枢密院的兵权。 御营使司官署名。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 因禁兵溃散,另设御营使司,统辖东南地区各军,作为皇帝直辖部队。以御营使与御营副使为正副主官,以宰相和执政分别兼任;下设都统制与提举一行事务,在宰相与执政的统率之下管辖御营军。御营军最初分成五军,各以统制为主官。其后并规定诸军以万人为一军,每军十将,共置统制五员,逐军各置虎符,于御前收管,未见虎符,不得擅自发兵。在韩世忠、张俊脱离御营司以后又别置御营使司五军统制,统率御营五军。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撤销御营使司改御营五军为神武副军,复受枢密院管辖。 御营使司(南宋)官署名。 职源唐天祐元年(904)正月始置(《通鉴》卷264)。南宋建炎元年(1127)五月八日置,四年六月四日罢。隆兴元年(1162)六月复置,隆兴元年(1163)十月罢。(《朝野杂记》甲集卷10《御营使》、《宋会要 ·职官》3之35)。 职能南宋初,三衙禁旅废弛,行在诸军不相统一,为加强对扈从诸军的统一指挥,特设本司,一度独擅兵柄(《要录》卷5,丁酉、《宋会要·职官》32之35)。 简称❶御营司。《宋史·职官志》2《御营使》:“建炎元年,置御营司。”《要录》卷24,辛未:“御营使司奏诸军并以万人为一军。”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