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精神卫生
小儿身体和精神同时健康成长,才能对国家和人类社会有所贡献。身心发育二者互为影响,健康的精神需以健康的身体为基础,而精神健康又可反作用于身体健康。如丧失父母爱抚可致精神性侏儒症。国外一些资料表明3~15岁儿童约5~15%患有某些心理健康障碍,包括情绪、行为问题及功能发育紊乱或延迟等,其中不少与教育方式方法不当有关。我国资料表明,幼儿教育较好的集体儿童,智能发育较散居儿童好,而独生子女因大人过分溺爱和放纵而多有不良性格。心理学家认为学习上的挫折可致情绪障碍伴(或不伴)行为障碍。可见正确的教养既能提高儿童智能活动能力,又可预防产生不良情绪及行为问题。
婴幼儿教养原则:
❶应遵循小儿神经精神发育规律,考虑小儿年龄特点及个体特点;
❷强调早期教育,因习惯容易养成而不易改变;
❸教育以诱导和鼓励为主,但鼓励不可变成贿赂;
❹家长及保育者应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家长、保教人员及教师对儿童的要求、教导方法及态度应一致;
❺态度和蔼和耐心等待应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切忌迁就。
出生初几周到6~7个月是婴儿建立对父母相依感情的重要时期。应注意对婴儿的及时照顾和精神接触。一些国家强调母婴同室(rooming in)生活制度(在产院中婴儿出生后即安置在产妇休养室),以加强母子感情;这样对保证母乳喂养可能更有实际意义。生后2~3个月即应注意养成良好的睡眠及饮食习惯; 睡前勿抱、勿摇。3~4个月时在日常护理中应增加精神接触,如逗笑、咿哑对话以促进发音,供玩具捏弄,以及听音乐等。8~9个月后可教以学样发音。第一年内应尽可能及时满足婴儿的生理要求,因饥饿或不适而啼哭时应随时理睬。断乳宜逐渐进行。11/2~2岁开始表现较明显的违拗性,应尽量避免对抗,但又不可百依百顺。2岁起语言迅速发育,应注意教以正确发音及句法。2~3岁小儿好问,宜利用此特点讲授知识。此时幼儿已较能控制自己,可逐渐加强纪律教育。让3~31/2岁的小儿在集体中生活,对智能及社会心理(情绪、性格、待人接物等等)发育均有帮助。
培养习惯时不应超越小儿生理成熟程度。如从生理学观点看,小儿到2岁后才真正能控制大小便,因此在2岁以前要求不可过高,更不可因失败而表示不悦或责罚。同样,小儿周岁后食欲相对减少,强求小儿进食不仅无益,反可造成紧张而使食欲减退。
婴幼儿精神保健以习惯、情绪、性格的培养为重点; 也可通过看图、讲故事等适当授以一般知识。玩玩具、弄沙、捏泥、戏水均有促进智能发育的作用。
学前儿童除上述教养方法外,可更多地利用音乐、剪纸、绘图、集体游戏等培养智能及性格。
学龄儿童入学的适当时间,除考虑接受学习能力外,尚应考虑社会心理成熟水平。社会心理幼稚,不能离开父母或不能自理日常生活者,不仅学习不好,还可因入学而发生情绪紊乱及遗尿症等问题。另外学习能力不足,不能胜任学校课程要求时,也可造成心理上的不良后果。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任意给以某种医学诊断如“脑功能轻微障碍”、多动症等也是不利的。进行道德教育及社会主义教育,对学龄儿童较之对学前儿童更有重要意义。
青春期儿童性格和心理上发生明显变化,加上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因此常因自立愿望与经济上依赖父母之间的矛盾,以及建立自我身份感 (identity)、处理同伴关系、选择专业与职业等的矛盾而出现某些社会心理问题,应予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