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眼病
眼病指眼珠及眼胞局部的病变。目为肝之窍,而肝气通于眼。然五脏六腑之精气,亦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所以小儿脏腑湿热,痰火熏蒸,内灼于肝,冲发于眼;或出生污秽之液,浸渍目眦;或在胎时感母胎毒;或灰尘入目,擦拭成肿,发热作痛,均可形成眼病。
眼病辨证。《幼幼集成·目病证治》: “夫目虽为肝窍,而五脏俱备。神之所托,故白珠属肺,黑珠属肝,瞳人属肾,两角属心,上下眼胞属脾。五脏五色,各有所司。心主赤,赤甚者心实热也,赤微者心虚热也。肝主青,青甚者肝热也,淡青者肝虚也。脾主黄,黄甚者脾热也,淡黄者脾虚也。目无精光及白睛多而黑睛少者,肝肾俱不足也。”可见小儿眼病虽是局部疾患,多由于内脏病变所引起,根据不同部位,可以探知发病的根源。因此,除外治的点药、熏洗外,一般多采用内服药着重于整体治疗。儿科常见的眼病,包括目赤、目肿、目涩、目札、目直,以及雀目和疳眼。
目赤: 指目眦发红怕光,流泪多眵,沙涩难开,或先患一目传及两目,或两目同时红赤,俗称火眼、风火眼、风热眼、赤眼。发病极重者,为暴风客热;起病急剧,传染性强者,为天行赤眼; 多因风湿热毒外袭引起。若不及时治疗,眼部赤肿常迁延不愈。内治宜疏风化浊,清热解毒,药用连翘、牛蒡、羌活、薄荷、赤芍、防风、当归、川芎、山栀等。外治可用蒲公英、野菊花、秦皮、淡竹叶等煎水熏洗;并用黄连蒸人乳,再入冰片点眼。如系单眼罹患,睡时令偏向患侧,以免分泌物流入健侧眼内。如胞肿目赤,局部焮热,烦燥口渴,小便黄赤者,为肝脾风热壅盛,治宜清泻肝热,兼以疏风,用驱风散热饮子之类。一般目赤肿痛用药,散风多用菊花、桑叶,和血多用牡丹皮、赤芍药,清热用黄芩、黄连,热重用大黄泻下。
目涩: 指一目或双目闭涩不开。婴儿目涩,《幼幼新书》:“月内目闭不开,或肿羞明,或出血者,名慢肝风。”多因风热外乘及内有湿热上冲于目所致。其症常伴红肿、焮痛、羞明等。治宜清肝祛风,用明目饮加减。若两目干涩,睑皮沉重,多属阴血不足,宜结合主证滋养肝肾,常用女贞子、旱莲草、菊花、枸杞之类。
目剳: 即眼睑不时扎动。小儿目剳如见于病中,可为肝风将动的征兆。《小儿药证直诀》:“目连剳,不搐,得心热则搐。”在急性热病中,壮热而目剳者,宜清肝胃,用白虎汤加龙胆草、山栀子;心烦目剳者,治宜清心,用导赤散加减。病后脾虚目札,宜健脾益气,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目直视: 瞪目直视,睛不转动,亦称目直。因邪气壅盛,袭及肝经,牵引目系而致者,治宜疏风平肝。病久目直视,睛暗神迷者,为脏腑精气不能上荣于目,多为病笃。目直与窜视同见,黑眼向上,形成白多黑少,称为反目直视,亦名瞳子高、戴眼,为惊风危候。
雀目: 又名雀盲。入暮时或黑暗处不能视物,至白天视觉又如常为雀目,亦称夜盲。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夜盲又叫高风雀目,为先天胎禀之气不足,肝肾亏虚,脾不健运,阳气衰微所致。其症眼的外观正常,眼局部无不适感觉,初起仅见夜盲,白昼及光明处视力正常。日久则白昼视力亦见减退,以致只能平视前方,而看不见周围事物,行动困难,成为青盲。宜温补脾肾,填补精血,调理脾胃,可用驻景丸加减。若兼形寒畏冷,小便清长,舌淡脉沉,指纹沉暗者,多为命门火衰,当予温阳益火,可用右归丸加夜明砂、鸡内金、鲜鸡肝、地肤子、决明子、苍术等。后天性夜盲名肝虚雀目,见于体弱多病或营养失调的小儿。初起双目不泽,或干涩,或目暗羞明,频频眨动,入暮及黑暗处不能见物,白昼视力如常,重者损伤黑睛;为脾失健运,肝虚血少,目失濡养所致。治宜健脾消食,养肝明目,用猪肝散,或驻景丸,去川椒、乳香、五味子、加山药、鸡内金、山楂、夜明砂、鲜猪肝等,蜜丸长服。
疳眼: 又名疳疾上目、疳毒眼。为续发于疳疾的一种病证。临床以黑睛混浊不清为主证。多发生于五岁以下的小儿。小儿气势微弱,脾常不足,后天失养,饮食不洁,长期泄泻,感染诸虫,或病中无原则的忌口,导致脾失健运,中气耗伤,营养失调,津液枯竭,形成疳疾。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目失濡养; 加之脾病及肝,脾虚肝旺,肝热上攻于目,乃成疳眼。其症初起眼睛干涩羞明,双目连剳,入暮则难以辨物;继而白珠萎黄,干燥皱裂,靠黑睛边缘处两侧白睛出现银白色三角斑,黑睛失去光泽,视觉减退,呈灰白色翳障,掩盖黑睛,视力模糊。若失治则黑睛靡烂破损,可致失明。患儿可伴有生长发育不良,形容枯瘦,面色萎黄,食欲异常,甚至腹大筋青;若兼见咽干声嘶,泄泻,浮肿等,可以危及生命。
由于疳眼系疳疾在眼的局部症状,故治宜从整体出发,结合眼的局部病变,辨证施治。如初起出现肝虚雀目症状者,治宜养肝明目,兼以消疳杀虫,可选用消疳散合猪肝散,驻景丸加减。若脾虚肝热日久,黑睛生翳,腹膨便泻,午后潮热者,治宜杀虫、清肝、扶脾,可用肥儿丸。若黑睛翳溃,盲无所见,而全身枯瘦,病情危笃者,治宜扶正固本,兼以消疳,挽救生命。病后如有宿翳,可用石决明散加减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