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小儿白血病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小儿白血病 小儿白血病白血病系白细胞恶性增生,发病数于小儿时期占恶性肿瘤中第一位。
小儿白血病以急淋最为常见,其次为急粒。国外报道,急淋约占80%左右,急非淋占20%左右,而慢粒仅占1~3%。国内1978年以前各医学杂志报道的小儿白血病共6015例,其中急淋占44.4%,急非淋占50.3%,其他为慢粒。急淋与急非淋白血病的比例与国外有差异。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急淋是儿童时期最多见的白血病,发病年龄以2~5岁最多,男性略多于女性。其细胞分型一般采用以下二种分型方法: (1) FAB(法、美、英合作组)分类: 依据形态学特征分为L1、L2、L3三型。各型特点见下表。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形态学特点
(2)免疫学分类:根据 ❶绵羊红细胞花环形成试验(E花环); ❷补体受体花环形成试验(EAC花环或FBC花环); ❸表面膜免疫球蛋白检测(SmIg)。若E花环≥20%,可认为系T细胞急淋;EAC花环与SmIg≥20%时为B细胞急淋;若上述标记均低于20%,则考虑为裸细胞。免疫学分类与预后关系甚大(见下表)。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免疫分类
临床表现早期可有发热、乏力和面色中度苍白,以后由于红细胞生成被异常增生的白血病细胞所排挤,故出现贫血。患儿表现面色苍白、嗜睡或烦躁。正常粒细胞生成减少,可发生感染和发热。因血小板减少而致鼻衄、皮肤及粘膜出血。 脏器浸润症状有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等。个别病例因纵隔淋巴结肿大压迫气管而发生呛咳和呼吸困难。腹腔淋巴结肿大常可引起腹痛。约25%患者有骨和关节疼痛,部分为游走性关节痛,常伴有胸骨压痛。中枢神经系统浸润偶发于早期,但多见于化疗后的缓解期,因多数化疗药物不能透过血脑屏障是白血病复发的一个主要原因。 实验室检查,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均低于正常; 有1/4的患儿表现为重度贫血。多有血小板减少,约1/4患儿血小板于10,000/μl以上。白细胞低于10,000/μl者约占半数,高于50,000/μl约占1/5。白细胞减低者常不易找到幼稚淋巴细胞,必须作骨髓检查方能确诊。典型骨髓象为原始与早幼淋巴细胞极度增生,而幼红细胞明显减少,很少发现巨核细胞。 X线检查,T细胞型急淋常见纵隔淋巴结肿大。骨骼X线可见骨质疏松、溶解,骨骺端出现密度减低区以及骨膜下新骨形成。 凡长期原因不明的发热、苍白、骨、关节痛、皮肤瘀点、白细胞增高或减低者应考虑本病,应及时作骨髓穿刺检查以便确诊及定型。细胞形态不易区别者需作组织化学染色加以分类(见表)。诊断明确后有条件者应进一步作免疫分型。 周围血象显示全血细胞减低者,需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鉴别,后者肝、脾和淋巴结一般不肿大。个别患者骨髓穿刺呈增生不良者需作骨髓活检方可鉴别。成神经细胞瘤、成视网膜细胞瘤或横纹肌肉瘤的骨髓转移亦可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但常见瘤细胞成堆存在,同时多可发现原发肿瘤。骨、关节痛明显者须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鉴别。 近年来由于化学药物治疗的不断改进,支持疗法的加强中枢白血病的预防性治疗和免疫疗法的应用,使急性白血病的缓解率和生存期均有明显提高。有些国外报道缓解期超过五年者已达75%。国内生存期五年以上者已不罕见,也有超过10年者。 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关键为联合化疗,其目的是根除血液、骨髓和其他组织中的白血病细胞,使造血功能得到完全的恢复。 各类白血病原始细胞组织化学染色特点
联合化疗 分几个阶段,根据类型选择不同药物,尽量于短期内给予可耐受的最大剂量。下面例举一般型的治疗方案。 (1) 诱导缓解:应用 ❶强的松(简称P)每日40mg/m2; ❷长春新碱(Vincristine,简称V或O)1~2mg/m2每周静注; ❸柔红霉素(Daunomycin) 25~30mg/m2每周静注或环磷酰胺75mg/m2每日口服。一般经4周即可达到完全缓解,约5~10%不能缓解者其中2/3继续用原方案或增加药物可达缓解。缓解后体内白血病细胞数由1012降至108~9,骨髓涂片中原淋及幼淋消失或于5%以下。一般急淋仅用VP二种药物即可使缓解率达90%以上;若加用第三种药虽不能使缓解率增加,但可使缓解时间延长。 (2) 巩固或强化治疗: 缓解后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 6000U/m2每日静脉滴注,共10次。对延长缓解期起到有效作用。 (3) 脑膜白血病预防: 可在缓解后立即进行或在巩固治疗后开始。 ❶用60Co或直线加速器1800~2000 rads分10~15次于3周内照射。 ❷开始放疗前一天给予氨甲喋呤(MTX)12mg/m2加氟美松2mg鞘内注射,高危患儿可同时加用阿糖胞苷30mg/m2,每周一次,共4次,以后每4个月重复鞘内注射一次。近年来应用中剂量MTX,即500mg/m2静脉注射预防中枢神经白血病。先以总量的1/3静脉推注,其余2/3量于24小时内静脉滴注。注射后48和54小时各肌注四氢叶酸钙24mg/m2一次。每2周重复一次,共4次。亦有试用大剂量MTX,1000~2000mg静脉注射者,目前认为大剂量MTX静脉注射对预防睾丸白血病起到一定作用。在脑膜白血病预防治疗的同时,用原诱导治疗方案4周。 (4) 维持治疗:若于脑膜白血病预防后即停药,则很快复发,故需继续用药维持,可采用以下简单而有效的方案。 ❶6巯基嘌呤(6MP) 50~75mg/m2,每日口服; ❷MTX 20mg/m2,每周口服或静注。于维持治疗期间每月用原诱导方案强化一周。一般连续用药2年半~4年。有些统计认为3年停药与3年以上停药,二者持续完全缓解率无统计学上的差异。 对高危型的治疗多不太满意,必须选择对白血病细胞杀伤能力较强的药物,如COAP方案: ❶环磷酰胺每天75mg/m2口服5~7天; ❷长春新碱每次1.5~2mg/m2,每周第一天静注一次; ❸阿糖胞苷,每天100mg/m2,分2次静注或肌注5~7天; ❹强的松每天40~60mg/m2,口服5~7天。疗程5~7天,休息7~9天,直至缓解,然后用左旋门冬酰胺酶巩固治疗。脑膜白血病预防和维持治疗同一般急淋病例,但用COAP方案强化。 有条件者尚可加用柔红霉素作为诱导及强化治疗。 (5) 复发的治疗: 一般急淋复发后,用原诱导缓解方案治疗多可再获得缓解,但最好改用高危急淋的治疗方案。 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病例,应迅速采取以下方案治疗: MTX、氟美松和阿糖胞苷联合鞘内注射,每2~3天一次,直至脑脊液正常为止。缓解后每4~6周注射一次,可做第二次颅脑放疗。 单纯一侧睾丸复发者,应进行对侧睾丸活检,若仅一侧发生白血病细胞浸润,则对患侧进行放疗,总量2000rads,同时全身再进行诱导缓解治疗。若治疗不及时,多可导致骨髓复发。 (6) 联合化疗注意事项: ❶对于白细胞在50,000/μl以上的病例,于诱导缓解治疗开始后白血病细胞大量破坏,可导致高尿酸盐血症,可给别嘌呤醇(Allopurinol)每日8~10mg/kg,并口服碳酸氢钠3g/m2以保持尿呈碱性,防止尿酸盐结石或发生血尿。 ❷化疗期间要注意血象的变化。当粒细胞低于1000/μl时宜将药量减半;低于500/μl时暂停止化疗。若血小板减少发生出血,应输新鲜血; 有条件者可输血小板。 ❸预防感染,感染是急性白血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本病常合并免疫功能低下,化疗中多有骨髓抑制,因此极易合并感染。病原主要是革兰阴性细菌、原虫、病毒和真菌等,如绿脓杆菌、卡氏肺囊虫、疱疹类和巨细胞包涵体病毒等。因此要注意室内空气新鲜,防止交叉感染。病室内应定时进行紫外线消毒。有感染时尽量采用杀菌类抗生素。应用MTX常易发生口腔等粘膜溃疡与感染,应注意口腔清洁; 若发生溃疡,应减少MTX药量。合并霉菌感染可服用制霉菌素等药物。对于疱疹病毒可采用Acyclovir和免疫球蛋白注射。 有肝功能损害、转氨酶升高时应减少MTX与6-MP用量。 骨髓移植 急淋白血病于第一次复发再缓解后可进行骨髓移植,但很难得到HLA配合的骨髓,因此尚不能广泛应用。近年来对于HLA不完全配合的骨髓移植和自体骨髓移植正在试行中。 免疫治疗 常用的有卡介苗制剂、小棒状杆菌、转移因子、左旋咪唑等。其效果尚难肯定。 预后与分型、年龄及周围血白细胞计数有密切关系。裸细胞型或L1型,年龄于2~10岁,白细胞少于10,000/μl者预后良好。T或B细胞型、年龄小于2岁或大于10岁,白细胞总数大于25,000/μl,纵隔淋巴结肿大,或早期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浸润者预后不良。 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儿童急非淋无明显好发年龄,男女发病数亦无显著区别。 急非淋以急粒和粒-单最多见,后者的形态介于原始粒与原始单核之间,除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容易发生DIC外,其他类型的临床表现和对治疗的反应等区别均不大。 临床表现除发病较急,牙龈粘膜肿胀比急淋多见外,其他症状难与急淋区别。少数患儿以关节疼痛为早期症状,很易误诊为关节炎。有的合并绿色瘤,引起一侧或两侧突眼症,严重时伴眼睑水肿、结合膜外翻、红肿、角膜干燥和溃疡形成,眼肌瘫痪,甚至失明。 诊断主要根据血象与骨髓象。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断后即应检查凝血功能,以便早期发现DIC而采取措施。 有些急非淋在有诊断特徵前可有很长阶段的进行性骨髓衰竭现象,疾病早期原始细胞很少,很难确诊,但若作骨髓细胞染色体检查可发现非整倍体。此时开始化疗可加重骨髓衰竭,应暂时观察病情而不用化疗。 一般用瑞氏或吉姆萨染色即可与急淋鉴别,必要时可作组织化学染色。极个别细胞分化极差不易鉴别时可先按急淋治疗。 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案,多采用COAP、HOP或POMP等方案。 COAP: 环磷酰胺每日3mg/kg第1~5天 长春新碱1.5~2mg/m2第1天 阿糖胞苷100mg/m2分2次静脉或肌肉注射, 第1~5天强的松40mg/m2第1~5天休息9天再开始下一疗程 HOP: 三尖杉脂碱每日0.1~0.2mg/kg静注第1~5天 长春新碱及强的松的剂量及方法同上 POMP: 强的松60mg/m2口服,第1~5天长春新碱 2mg/m2静注,第1天氨甲喋呤25mg/m2静注, 第1~5天6-巯基嘌呤90mg/m2口服1~5天。 约50%患儿可得到完全缓解,但很易复发,周围血和骨髓的复发率很高,预防脑膜白血病同急淋,但并不能使病儿生命延长。 维持治疗可用诱导缓解方案每月一次,休息9天后用MTX与6—MP,目前尚无更有效的维持治疗方案。对免疫疗法尚有争论。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可应用阿糖胞苷、红比霉素诱导缓解,早期加用肝素可减少DIC发生,有的可得到长期缓解。急非淋预后极差。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慢粒于儿童时期较少见,根据临床和化验室检查可分为两型即成人型与幼年型,区别见下表。 幼年型慢粒应与类白血病或雅克什综合征鉴别; 后者无湿疹样皮疹,周围血象很少见到原粒或早幼粒细胞。白细胞硷性磷酸酶增高,血红蛋白F不增高。 成人型慢粒应用马利兰可得到完全缓解,用量每日4mg/m2至白细胞减至10,000/μl即停药,若白细胞上升至15,000/μl再开始给药。目前国内采用中药靛玉红取得较好疗效。 晚期多因急性变而死亡,急性变后骨髓与血象如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此时治疗同急粒。有的急性变后细胞甚象原始淋巴细胞,应用长春新碱和强的松后可获得一定程度的缓解。 成人型与幼年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鉴别表
幼年型虽用各种联合化疗但仅能使粒细胞减少,血红蛋白与血小板不易恢复,脏器浸润逐渐进展,多死于骨髓衰竭或继发感染。 家族性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为慢粒中的一个少见的亚型,有家族病史,起病年龄在6月~4岁间。临床表现为苍白、生长发育障碍和肝脾明显肿大。血象似幼年型慢粒。白细胞碱性磷酸酶降低;血红蛋白F正常或增多。对化疗效应差,如脾功能亢进症状突出,脾切除后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状可以减轻。此类病人生存期较长; 有的可自然痊愈。 ☚ 红细胞增多症 粒细胞减少症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