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湿温xiao'er shiwen
湿温是发生于夏秋暑湿较盛季节的一种湿热病症。以5~10岁小儿发病率较高。临床特征是持续高热,精神萎靡,胸闷纳呆,相对缓脉,淡欲貌,玫瑰疹,肝脏及脾脏肿大,白细胞减少等。本病主要由于饮食不洁,外感湿热病邪所致。湿热蕴结脾胃,使中焦气机不通,故见上述诸症。由于湿性粘腻,缠绵难解,故病程较长。如湿邪偏重,湿胜阳微,使病情进入危险阶段。治疗方法可分:
❶卫分型:症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发热不扬,午后尤甚。胸闷纳呆,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苔白腻,脉濡数。治宜宣表化湿。可用三仁汤加减。常用药;杏仁,苡仁,白蔻仁,藿香,佩兰,黄连,黄芩,滑石,竹叶,清水豆卷,薄荷(后下),山栀。
❷气分型:若症见身热较重,面红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而干,脉洪,属热重于湿,治宜清热化湿,可用连朴饮加减。常用药:黄连,厚朴,石菖蒲,半夏,柴胡,豆豉,山栀,苡仁,白蔻仁,芦根,甘露消毒丹(包煎);若症见头目胀痛,如蒙如裹,胸闷身重,肢倦酸痛,午后热甚,口淡而腻,苔白滑或黄腻而厚,脉濡缓,属湿重于热,治宜利湿化浊,佐以清热。可用藿香正气散加减。常用药:藿香,厚朴,黄连,黄芩,柴胡,豆豉,茯芩,枳壳,陈皮,神曲,谷麦芽。
❸营血型:症见高热,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舌降苔黄浊,脉弦数,甚者可见便出血,衄血,舌深降,脉细数。治宜清营透热,凉血解毒。可用清营汤加减。常用药: 犀角,鲜生地,玄参,竹叶心,银花,连翘,黄连,丹参,麦冬,豆豉。
小儿湿温
湿温是发生于夏秋暑湿较盛季节的一种湿热病证。其特点是,发病较缓,病势缠绵、病程较长,脾胃证候明显。
小儿脾胃脆弱,饮食易伤,致使湿胜于中; 复感时令湿邪,则内外合邪,湿热交蒸,而成湿温之证。由于湿性粘腻,缠绵难解,不若寒之一汗可散,热之一清可除,故其发病比较缓慢,病程较长,证候较一般温病为复杂。
湿温的致病原因,虽然主要是由于外感湿热之邪,但其发病则与脾胃功能状态有着密切关系。湿热之邪虽四季均可致病,但以夏秋较为多见。因此季雨湿较甚,加之天暑下逼,地湿上蒸,以致湿热偏盛。小儿脾胃嫩弱,如乳食不节,尤易损伤脾胃,易为湿邪内停; 特别是在湿盛之季,脾胃功能多较呆滞,更易导致湿邪内困。在此情况下,外界湿热之邪便易乘虚侵入儿体而发病。薛生白云:“太阴内湿,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由于湿温病邪,重浊粘腻,与热相合,蕴蒸不化,胶着难解,故其传变较一般温病缓慢,有如“剥蕉抽茧,层出不穷”。然其发展演变,一般不外由表入里,由卫气而及营血的过程,但初起的病变重点,则以中焦脾胃为主。正如章虚谷所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名,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幼幼集成·伤湿证治》亦认为“脾虚多病湿”,而“内外所感,皆由脾气虚弱,而湿邪乘而袭之”。因脾为湿土之脏,胃为水谷之海,故湿热致病多以脾胃为中心。
湿邪犯表: 初起湿邪壅遏卫表,其症发热恶寒,头痛少汗,类似伤寒表证,但伤寒表证恶寒较重而发热较轻,而湿温之恶寒少,为时甚短,程度较轻,且身热不扬,神疲困倦,苔白而腻。治宜芳香宣化,用藿朴夏苓汤、藿香正气散加减。如病儿恶寒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切忌柔药滋润,因湿为胶滞阴邪,再给柔润阴药,二阴相合,可致锢结湿邪,更难清解。宜轻开上焦肺气,化气以利其湿,用三仁汤加减。
湿温发㾦: 㾦指在发热的同时,发出小水泡样皮疹,又名白㾦。 因其晶莹饱锭, 也称晶㾦, 或叫白疹。 小儿湿温,尤为多见。其状开始呈细小颗粒水泡,先见于颈项,渐及胸腹,亦可见于四肢,先疏后密。由于湿热之邪郁于肌表,不能透泄,故常随着汗液发出,发出后反觉病情转轻。 故㾦为湿热外透的标志。 白㾦破之有淡黄色浆液;若正气不足,津液内耗,则水泡呈枯白色,称为枯㾦。 白㾦属于气分,如热重而营分亦病,常与红疹并见, 多为病情较严重。 白㾦是病邪的出路, 治宜在退热的基础上清化宣透,药用清豆卷、藿香叶、佩兰叶、青蒿、连翘、通草、菖蒲之类。气阴两伤者可加入人参须、沙参、鲜石斛; 红疹并见者加牡丹皮、赤芍药、紫草等,善后用薏苡竹叶散。
湿遏膜原: 膜原属半表半里,湿热阻遏,营卫气争,其症往来寒热,胸痞恶心,治宜和解宣透膜原,用达原饮加藿香、半夏、菖蒲、六一散,以化浊渗湿,分解其邪。
湿热蕴毒: 湿热蒸腾,郁阻气分,蕴毒上壅,其症发热口渴,腹胀,肢体倦怠,咽肿尿赤,如因湿热交蒸影响胆之疏泄而致胆液外溢,则见身目发黄,苔黄而腻。治宜清热解毒,化湿芳透,用甘露消毒丹加减。
湿蔽心包: 气分湿热郁蒸不解,蒸酿痰浊蒙蔽心包,心神失常。其症身热不退,朝热暮重,神识昏蒙,似清似寐或时清时寐,时或谵语,舌苔黄腻。治宜清热化湿,豁痰开窍,用菖蒲郁金汤加减。此证虽属邪犯心包,但系湿热蒸酿痰浊而内蒙,与热陷心营内闭心包之灼热肢厥,神志昏迷、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质红绛者,病机证治有所不同,临证应与区别。
湿温进入恢复阶段,身热已退,余邪未净。其症脘中微闷,知饥不食,苔薄而腻。此湿热已解,余邪蒙蔽清阳,胃气不舒。宜服轻清之品以宣上焦阳气。药用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枇杷叶、佩兰叶、芦根、冬瓜仁之类。湿温病程中可有两种变证。其一为湿热化燥化火,深入营血,迫血下行。症见灼热烦躁,便下鲜血,舌质红绛。治宜凉血止血,用犀角地黄汤加紫珠草、地榆炭、侧柏炭。其二为便血过多,阳虚气脱。症见便血不止,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淡无华,脉象细微。治宜益气固脱,养血止血,用独参汤合黄土汤,寒温并用,润燥共济,温阳而不伤阴,养阴而不损阳,可收阴阳两调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