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训与形训、 声训相对。 指直陈语义而不借助字音和字形的释义方法。 有随文释义和综合释义两种。 义训 义训用通俗的话直接解释词语。广义地说形训、声训以外所有训释字(词)义的方式都属于义训的范围。 义训主要有两种情况: ❶以今语释古语。许多古词语发展到后来,它们的意义不容易了解,就用后来易懂的词语加以解释。如《诗·王风·葛藟》:“终远兄弟,谓他人昆。”《毛传》:“昆,兄也。”《尔雅·释言》:“齐,中也。”《列子·周穆王篇》:“四海之齐。”就是“四海之中”;《黄帝篇》:“不知斯齐国几千里。”“齐国”就是“中国”;《汤问篇》:“犹齐州也。”“齐州”就是“中州”。“齐”是古语,“中”是今语。 ❷以普通词语释方言。方言词通行于某一地区,别的地区不一定了解,必须用普通词语进行解释。如《方言》一:“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说文解字·艸部》:“莒,齐谓芋为莒。” 义训与形训、声训可以互相补充。义训可以汇聚同义词;形训可以分析字的本义,推导引申义;声训可以索求语源,系联词族。把三者适当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准确地解释词义,而且有利于探求词义的系统性。 ☚ 音训 观境为训 ☛ 义训训诂方法之一。即不借助字形和字音的分析而直接解释词义。除形训和声训之外的释义方法大致上都属义训。这种直陈词义的方法释义较为准确、简明,故为“训诂之常法”。例如《孟子·梁惠王下》: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并成为现代辞书的主要释义手段。义训的方式很多,常见的有:同义相训、反义相训、标明义界、属中求别、描述比况等。 义训 义训yixun直陈词义,而不借助于音和形的一种训诂方法。这种训诂方法由来已久。它可以分为许多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❶同义相训。这是古代训诂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可分几小类。 同义为训。如《说文·一部》:“元,始也。”又《尔雅·释言》:“增,益也。” 同义互训。如《说文·口部》:“咽,嗌也。”“嗌,咽也。”又“呻,吟也。”“吟,呻也。” 同义递训。如《说文》:“逆,迎也。”“迎,逢也。”“逢,遇也。”又《尔雅·释言》:“煽,炽也。”“炽,盛也。” 异词同训。如《说文》:“哙,咽也。”“吞,咽也。”“嗌,咽也。”又“琢,治玉也。”“琱,治玉也。”“理,治玉也。”
❷反义为训。如《尔雅·释诂》:“徂,存也。”“乱,治也。”“故,今也。”“曩,也。”又《说文》:“祀,祭无巳也。”段注:“从巳而释为无巳,此如治曰乱,徂曰存,终则有始也。”
❸以今语释古语。如《说文·舟部》:“舟,船也。”段注:“古人言舟,汉人言船。”又《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郑玄注:“古者曰名,今世曰字。”
❹以通语释方言。如《说文》:“適,之也。……適,宋鲁语。”又《方言》三:“胶、谲,诈也。凉州西南之间曰胶,自关而东西或曰谲,或曰胶。诈,通语也。”
❺以共名释别名。如《说文·艸部》:“荑,艸也。”“葵,菜也。”又《说文·木部》:“李,果也。”“橙,桔属。”
❻设立界说。如《说文·口部》:“口,人所以言食也。”又《尔雅·释宫》:“宫中之门谓之闱,其小者谓之闺,小闺谓之阁,巷门谓之闳。”
❼描写形象。如《说文》:“菔,蘆菔。似芜青,实如小尗者。”又《说文》:“琮,瑞玉,大八寸,似车釭。” 在义训方面《说文》起了集大成的作用。当时训诂家所用方式,在《说文》差不多应有尽有。 义训解释的方式很多。常用的有: ❶“某,某也。”如《说文》:“元,始也。”又“天,颠也。”
❷“某曰某”。如《尔雅·释地》:“高平曰陵,大陆曰阜,大阜曰陵。”又《诗·毛传》:“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
❸“某谓之某”。《尔雅·释天》:“北极谓之北辰,何鼓谓之牵牛,明星谓之启明。”又《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 ☚ 声训 反训 ☛ 义训 义训Yixun训诂学术语。不利用字音、字形,直接解释词的涵义。在传统训诂学中,义训与声训、形训三足而立。因此训释中,除声训、形训以外的都可说是义训。义训这种解释词义的方法不同于声训和形训:它不考虑词义的来源及形义关系, 而从现有意义的角度来解释词义。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根据文献中的具体语言材料进行训释。所得到的是词的现有的具体意义,这个意义对于句子来说,是比较准确而生动的。这与形训、声训通过词的字面形式和语音形式推求词的最初意义,所得到的一般是本义和常用义不同。用今天解释词义的观点来看, 古人的义训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同义词训释法。又可分为5小类: ❶直训,即用一个义同或义近的词直接去解释另一个词。这是古代训诂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例如:《尔雅·释言》:“宵,夜也。”又 “翌, 明也。” ❷互训,即同义词辗转相释。例如: 《尔雅·释宫》: “宫谓之室,室谓之宫。”《说文·口部》: “国,邦也。”又《邑部》: “邦,国也。” ❸递训,指同义词递相解释。例如: 《尔雅·释言》: “煽,炽也。”又 “炽, 盛也。”《说文解字·言部》: “论, 议也。”又“议,语也。” ❹同训,即用一个词去解释若干个义同义近的词。《尔雅》多用这种方法。例如:《尔雅·释诂上》:“陨,磒、湮、下、降、坠、摽、蘦 ,落也。”《说文解字》中以共名释别名也属此类。仅编排有所不同《说文解字·木部》:“杏,果也。”又“柰,果也。”又“李,果也。”又“桃,果也。” ❺反训。一般认为,反训是指反义词来解释词义的训诂。如《尔雅·释诂》:“乱,治也。”又“徂、在,存也。”实际上,这是一词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意义,训诂家只是指出了它的反面意义。指出反面意义同指出正面意义一样,也是同义词相训。所谓反训只是一种错觉罢了。(二)义界。指标明义界,也就是当今所说的下定义。例如《尔雅·释亲》:“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又《说文解字·玉部》“玦,玉佩也。”(三)说明描写法。解释名物常用的方法。例如:《尔雅·释兽》:“羆,如熊,黄白文。”又《说文解字·马部》:“驴,似马,长耳。”(四)推因。这是通过推求使用某些词的原因,来解释词义。例如:《汉书·高帝纪》:“母媪(音ao)。”颜师古注:“媪,女老称也。史家不详注高祖母之姓氏,无得记之,故取当时相呼称号而言也。其下‘王媪’之属,意义同此。”这里颜师古解释了使用“媪”字的原因,等于解释了“母媪”、“王媪”。 ☚ 声训 语法 ☛ 义训与形训和音训相对。就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个词或者一串词来直接说明某词的含义。如《尔雅·释诂》:“远,遐也”。又《尔雅·释天》:“久雨谓之淫”。义训的形式多样,有同训、互训、反训、递训、描述、比况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