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腹症
急腹症是指腹部需紧急手术处理的器质性疾病。腹痛为突出症状,故又称小儿外科性腹痛;但新生儿则以呕吐为突出症状,腹痛反而不明显,故也称新生儿外科性呕吐。
外科性腹痛 以突然腹痛为主要症状,同时伴有呕吐、无食欲、便秘或腹泻、便血、腹胀等。疼痛多呈持续性,有阵发性加剧,并有固定的体征。管腔有梗阻病变时阵发性剧痛更为明显。依病理类别不同,临床表现有下列三种:
(1) 器官炎症: 也称灶性炎症典型表现为持续性腹痛。伴有固定的局限性压痛及腹肌紧张。压痛存在部位及范围常反映病变所在的器官。如右下腹压痛为阑尾炎、憩室炎,右上腹为胆囊炎,左上腹为胰腺炎等。
(2) 管腔梗阻: 以肠梗阻为代表。典型表现为腹绞痛。腹部检查有肠型、肿物、肠鸣音亢进。绞窄性肠梗阻多有中毒症状,局部有压痛、肌紧张。肠管内堵塞,如肠套迭及蛔虫团肠梗阻,均可扪及肿物。肠管外压迫或肠扭转等引起的梗阻可扪及有张力的肠段。腹股沟疝箝闭、胆道蛔虫或胆石梗阻、输尿管结石、卵巢囊肿扭转也属此类。X线片检查,如见阶梯状液平面则为肠梗阻;结合钡灌肠见结肠空瘪无气,则肯定为完全性机械性肠梗阻;用稀钡或水溶性肠道造影剂作胃肠检查,可见肠梗阻的具体形式和部位。以上两类病变均可发展为坏死而酿成弥漫性腹膜炎。
(3) 弥漫性腹膜炎: 典型症状为全腹有压痛、肌紧张或强直、腹胀、肠鸣音消失。腹膜炎如由灶性炎症蔓延形成,则有原发病灶之病史或突出压痛点;如从梗阻、坏死蔓延而来,则有梗阻病史及肠型、肿物;胃肠道穿孔引起者可有气腹。此外也有腹内无病灶器官的腹膜炎或原发性腹膜炎。诊断靠腹腔穿刺。如抽出臭脓,多为坏疽性阑尾炎引起;血性腹水多为肠绞窄;腹水为肠内容物则为穿孔。如抽出无臭稀脓,多为原发性腹膜炎。
新生儿外科性呕吐 新生儿急腹症以呕吐为主要症状,伴有腹胀、便秘,多见于消化道畸形引起的肠梗阻。临床诊断主要按吐物性质结合X线分析。
❶吐唾液 (常合并进奶呛咳)常为食管闭锁,X线碘油造影见闭锁端盲袋。
❷吐大量臭奶,常为食管扩张、贲门痉挛(器质性),钡餐见巨食管。
❸吐奶及奶凝块为幽门梗阻,多为肥厚性幽门狭窄、新生儿胃扭转及幽门闭锁或膜式狭窄,钡餐检查各有典型显像。
❹吐胆汁、腹不胀,为十二指肠梗阻,包括闭锁、狭窄、肠旋转不良、环形胰等。钡餐见十二指肠球部扩大,有胃及十二指肠的双气泡征。
❺吐粪汁,可分为肠梗阻及腹膜炎二类,生后急性呕吐,钡灌肠见胎儿性细小结肠(如小肠闭锁),为先天性完全性肠梗阻。生后腹胀、呕吐,钡灌肠结肠细而小肠粗大,为先天性部分肠梗阻如小肠狭窄。生后正常,突然急性呕吐,钡灌肠见结肠空瘪无气,为突发性梗阻,如粘连性肠梗阻、嵌顿疝等。腹膜炎肠麻痹,常见于胃肠道穿孔(胃破裂、肠穿孔,胎粪性腹膜炎)、肠旋转不良并发坏死性肠扭转、坏死性肠炎、原发性或败血性腹膜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钡灌肠见结肠正常,但平片可见肠麻痹,腹水及气腹症。
❻腹胀、便秘为主,呕吐不显著,钡灌肠见结肠扩大或有远端狭窄部,则为巨结肠或肛管直肠狭窄。
小儿急腹症的诊断方法主要靠腹部扪诊,一般需多次检查才能肯定阳性体征。为获得比较准确的结果,常用方法为“对比检查法”;母亲握住小儿右手后,医生先用手按压小儿腹部各处,注意小儿哭闹及左手的抵抗反应;然后医生双手同时按压腹部两侧,注意病儿用手抵抗的一侧;医生再用一手按住最可能的压痛点,小儿用自由之一手抵抗,而医生用另一手按压腹部其他各处,注意小儿是否转移抵抗的手。如此反复多次检查,可找出准确的压痛点。腹肌紧张的检查也用同样对比法。此外尚有“偷摸法”即母亲面对面抱紧患儿,医生从病儿背后摸查腹部;也有在母亲喂奶时检查,为“喂奶摸腹法”。必要时,可使用镇静剂后摸查腹部,观察触及压痛、腹肌紧张部位时患儿面部表情。特别对肿物、肠型,以睡后扪诊最为适宜。一手指置直肠,另一手在腹部的双合诊,也应于病儿镇静后进行,可触及下腹部肿物、浸润及肥厚、粘连等病变。
X线及腹腔穿刺检查也很重要。腹部胀气为主者采用腹立位摄片;腹不胀气或有腹水征者采用腹部穿刺检查。腹部摄立位片的同时可进行结肠注钡对比,更有利于小肠、结肠粗细的观察。对休克、危重病儿不宜用X线摄片而急需鉴别急腹症者,多用腹腔穿刺。
急腹症病种很多,各有针对性之治疗,但以早作手术,解除病因,避免腹膜炎发生或发展为原则。
基本治疗方法包括:
❶开腹探查术:一般取右侧旁正中切口,按病情再向上下扩大。
❷禁食、胃肠减压以治疗及预防腹胀。
❸静脉点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必要之营养。
❹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及对抗肠内菌群失调所产生之毒素。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为我国医学的新发展。运用中医辨证施治有时可避免手术。同时运用中药、针灸调理机体功能,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小儿病理变化较快,临床反映不明显,因此施行非手术疗法时,必须诊断明确,并要求严密观察,治疗无效时即刻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