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悸病证名,指小儿因心经受病而悸动不安。《活幼心书》: “小儿心悸不常,及遍身肿痛,或手足不随,此为惊瘫候也。”其病多因心经热盛,火热扰动心神所致,《幼幼新书》卷八:“心膈邪热,神志不宁,惊渴悸烦,夜不安卧。”亦有因心气素亏,心血不足而致者,《育婴秘诀·心脏证治》: “虚则困卧,悸动不安。”治疗当先辨虚实: 虚证可补气益血,养心安神; 实证宜泻火清心以宁神,或兼以消导积滞。 小儿心悸 小儿心悸xiao’er xinji心悸是指小儿心跳、心慌,心前区可见明显搏动,甚至其动应衣的一种证候。多生于能主诉自觉症状的较大儿童。小儿心悸包括惊悸与怔忡,二者发病轻重有别。一般惊悸多由外因引起,偶因惊恐,恼怒而发,全身情况较好,病情较为轻暂;怔忡每由胎元不足等内因引起,多由心血虚损,或心阳不振,其来也渐,病情较重。小儿虽心常有余,受病易于化火,火扰于心,易为心悸。临床以阵发性的为多,也有持续性的,前者预后良好,后者较差。临床上一般以正邪盛衰的不同,分五型治疗。 ❶气阴两虚型: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头晕目眩,烦躁不安,自汗,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数。治宜补气养阴。可用炙甘草汤加减。常用药:炙甘草,炒枣仁,阿胶,生地,麦冬,桂枝,党参,五味子,大枣,沙参。 ❷心肾阳虚型:症见心悸怔忡,面色不华,神疲乏力,自汗肢冷畏寒,头晕目眩,舌质淡,苔白,脉迟缓。治宜温阳益气。可用右归丸加减。常用药:红人参,附片,桂枝,山萸肉,山药,熟地,杜仲,当归,枸杞,炙甘草。 ❸气血虚衰,血不荣脑型:症见心悸怔忡,头晕目眩,突然昏厥,神志不清,甚至四肢抽搐,两眼上翻,舌淡苔白,脉细。治宜益气复脉,回阳救逆。可用生脉散加味。常用药:附片,人参,麦冬,五味子。 ❹痰湿阻络型:症见心悸,胸闷不舒,纳呆,喘咳恶心呕吐,吐稀白痰,舌体淡胖,苔腻。治宜豁痰通络。可用温胆汤加味。常用药:半夏,陈皮,白术,炙甘草,竹茹,天竺黄,胆南星,丹参,丝瓜络,枳实。 ❺心神不宁型:症见心悸,善惊易怒,坐卧不安,多梦,烦躁,饮食少思,舌质淡,苔薄白,脉象弦。治宜镇心安神。可用安神定志丸合磁朱丸加减。常用药:党参,丹参,菖蒲,龙骨,苦参,琥珀,朱砂,磁石,炙甘草,牡蛎。 ☚ 中医治紫癜 小儿眩晕 ☛ 小儿心悸 小儿心悸心悸是心跳、心慌,心前区可见明显搏动甚至其动应衣的一种证候。《证治准绳》:“悸,即怔忡也。怔忡者,本无所惊,自心动而不宁;惊者,因外有所触动。” 因受惊骇而悸,或悸而易惊者为惊悸。心悸剧烈,上起心胸,下达脐腹者为怔忡。心悸虽包括惊悸与怔忡,但二者发病情况及程度轻重有所不同。一般惊悸多由外因引起,偶因惊恐,恼怒而发,全身情况较好,病情较为轻暂;怔忡每由胎元不足等内因而成,外无所惊,心前区筑筑然而惕动,劳动愈甚,全身情况较差,其来也渐,病情较为深重。心悸可见于心脏病,如心肌炎、心律失常以及小儿心功能不全等。 心悸的成因,小儿虽心常有余,受病易于化火,火扰于心,易为心悸。但由于禀赋不足气血偏虚者,亦颇常见。《小儿药证直诀》:“心主惊……虚则卧而悸动不安。”心为人身之大主,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停痰,痰居心位,这是心悸肇端的原因之一。 火热心悸: 《育婴家秘》谓小儿:“热则神乱而不安”。火热内蕴,干扰心神,心悸,多啼善惊,心烦而渴,面红,舌尖干绛,尿黄涩,脉细数,指纹深红,治宜清心安神,用清宫汤、朱砂安神丸。若血热者,惊悸,发热而衄血,治宜清心凉血,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痰热心悸: 小儿急性热病,最易出现惊风痰热,若痰热上扰,胃失和降,心神不安,不能自主,则成心悸。其症多伴舌苔黄滑,脉滑数或促,指纹色紫,治宜利胃降逆,清热化痰,用温胆汤加酸枣仁、琥珀、远志、石菖蒲。痰热挟湿,心悸,喘咳,吐稀白痰液或痰呈粉红色,治宜豁痰化湿,利肺宁心,用三仁汤加芦根、菖蒲、远志。 血瘀心悸: 小儿血瘀心悸,因外感六淫,搏于血脉,内及于心,心气被抑,酿成瘀血,使血行不畅,如肺炎喘咳,痹证等,其邪有损于心,即可形成。另由于小儿胎禀不足,心气先衰,气衰则血的运行不畅,亦成心悸。一般因血瘀而致心悸者,其症多伴有胸闷不舒,胸胁及心前区刺痛,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结、代。血瘀偏于寒重者,畏冷喜暖,气息而微; 血瘀偏于热重者,恶热心烦,不时啼哭。治则以活血消瘀为主,务使络脉流通以安其悸。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基于“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的道理,在活血祛瘀方中,配入一、二味气药更为恰当。为祛瘀而不耗血,应在活血方中佐入补血药。为加速血液循环,增强消瘀功效,又宜活血与通络同时并用,如地龙、鸡血藤等为不可缺少的辅助药物。瘀而挟热,宜泻热消瘀为主,可用失笑散,以通畅心络,配大黄、丹皮既能泻下荡热,又能活血消瘀;瘀而兼寒,则应以活血消瘀,温通心阳,可用桂枝、干姜温经通络,人参、吴萸益气通阳,较为适宜。 血虚心悸: 因心血亏虚而成心悸者,其症多悸动不安,面色不华,头晕目眩,舌质淡红,脉细弱,指纹淡。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虚不能上荣于面,故淡黄而无华,口唇淡白,舌质呈淡红;血虚不能上荣于头,故头晕目眩,易于疲劳;血虚不能养心,最易出现心悸动而不宁。血虚者以补血宁心为主,用养心汤加减;如血虚心悸伴有发热,体倦,自汗,食欲不振,又宜调养心脾,用归脾汤。若心悸动,脉结代,为营卫俱虚,治当阴阳兼调,可用炙甘草汤加减。 阴虚心悸: 小儿稚阴易亏,在急性热病过程中,最易使心肾阴虚而致心悸。其症心烦不眠,头目昏眩,心悸不安,舌质红绛,脉象细数。心主火属阳,肾主水属阴,正常时,心肾相交,阴阳互济。若肾阴亏损,阴不制阳,心阳独亢,虚火循少阴之脉而上炎,则见咽干而心烦不眠; 阴不潜阳,则目眩头昏,心悸不安。治宜滋阴清心为主,如只滋阴而不清火,则猖獗之势难于控制,若只清火而不滋阴,则热势只能暂时缓解。惟有两者配合,滋阴与清心并行,才可收相得益彰的效果。用黄连阿胶汤加减。若热病后期,心悸,低热,颧红,失眠盗汗,小便黄少,应予滋阴透热,可用青蒿鳖甲汤加减。 阳虚心悸: 小儿稚阳易衰,在各种疾病中,如吐泻过多,喘咳不止及水肿等,累及于心,引起心阳虚弱者成心悸。其症多伴有头晕,神疲短气,全身浮肿,小便不利,形寒肢冷,脉微,舌苔白薄; 可见于心功能不全。治宜温振心阳,兼以利水,用真武汤加减。如阳气暴脱,则宜回阳固脱,用参附汤加龙骨、牡蛎。 ☚ 紫癜 小儿眩晕 ☛ 000191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