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黄丸
【方源】: 《圣惠》卷十七。 【异名】: 小三黄丸(《得效》卷三)、清热三黄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武汉方)。 【组成】: 黄芩二两 黄连一两(去须) 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 【用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不拘时候,每服三十丸,以温水送下。 【功用】: 《中药制剂手册》:清热通便。 【主治】: 三焦积热,目赤肿痛,口舌生疮,消渴烦躁,尿赤便秘;或热迫血行,吐血、衄血、便血;或热毒壅聚,致生疮疖、痔疮等。 ❶ 《圣惠》:热病烦渴,诸脏不安。 ❷ 《局方》(吴直阁诸家名方):丈夫、妇人三焦积热。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躁,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即生痈疖疮痍;及五般痔疾,粪门肿痛,或下鲜血。 ❸ 《得效》:三焦积热,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节烦疼,热气上冲,口苦唇焦,咽喉肿痛,痰涎壅滞,眼赤睛痛。 ❹ 《永类钤方》:小儿诸热及身黄黄疸,鼻衄便血,积热吐血,咽膈不利。 ❺ 《普济方》:肾咳恶热。 ❻ 《医学正传》引河间:三焦火盛,消渴不生肌肉。 ❼ 《仁术便览》:脾热口甜。 【宜忌】: 《中药制剂手册》:孕妇忌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