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导引按摩术的发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导引按摩术的发展

导引按摩术的发展

导引按摩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用以强身除病的一种养生、保健方法,距今至少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经过长时期的实践、演变与发展,已成为我国特有的一种医疗、保健手段,它不仅在我国医学史上有着光辉的成就,在世界体育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目前的推拿按摩术,是在古导引按摩术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导引按摩术就是我国古代医疗体育的演变与发展。
导引,又名“道引”或“挢引”,是“道气令和,导体令柔”的意思。就文字记载而言,它较早地见于《庄子·刻意》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考寿者之所好也”。尽管后世对此段文字的解释有所不同,但都认为导引是通过呼吸运动与肢体运动相结合而达到强身除病为目的的一种体育、保健方法。故唐代王冰在注释《素问·血气形志》中“形数惊恐,筋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时说:“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节”,对导引作了颇具形象地说明。
按摩与导引是既密切相关,而又有区别的另一种治病防病方法。 按摩古称“按𫐆”或“案扤”,即通过按压、摩搓某一特定部位而达到治病或健身的一种疗法。在具体方法上有以自我按摩为主,或以自我按摩与气功、肢体锻炼相结合,或以气功配合体育锻炼等。后世医家作了较大的发挥,今已有医疗按摩、保健按摩、运动按摩之别。就方法而言,已发展为轻按摩、深按摩、摩擦按摩、搓捏按摩、捶击按摩、颤按摩等多种手法。所以,以现代语言来说,可以把导引称作是一种“健身运动”,而把按摩(推拿)称作是一种“保健疗法”。
以导引按摩作为健身除病的这一特殊形式的体育运动始于何时,文献上无明确记载,就目前现存资料表明,它至少在先秦时期便发展到一定水平。从《吕氏春秋》“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雍塞,不行其原……故作舞以宣导之”的记载分析,大概早在氏族社会之时,人们就知道用“舞”的运动方法宣导血脉,通利关节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的我国现存最古医书《五十二病方》及《导引图》,是西汉文帝(公元前168年)时期的随葬品,它的出现填补了先秦时期医疗、保健史方面的空白。《导引图》绘有40多幅各种不同体态的导引动作,虽然多数图象属于独立运动姿式,但部分图象则表现有连贯运动的迹象,且尚有持物运动者,生动地反映了先秦时期导引按摩的真实情况,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导引图,对研究导引按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内经》中不少篇章谈到导引按摩,如“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表明当时已把导引按摩作为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并开始上升为理论。《史记·扁鹊传》曾记载以砭石、按摩方法使临于濒死状态的虢太子得以复生,再次证明导引按摩术在古代临床的应用是无可置疑的。惜《黄帝岐伯按摩》10卷已佚亡,不能了解该时期导引按摩的全貌,况且在“卜巫去占定吉凶,所祈祷去禳妖灾”仍占有相当优势的先秦时期,尚不足以证明导引按摩本身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学科而存在。
到了秦代,由于始皇帝为急于完成统一大业所制定的各种政策,如“焚书坑儒”及劳役、苛捐过重等,严重地摧残了古代文化的发展,尽管医学类的文献得以部分地保存下来,但在导引按摩方面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文献。
两汉时期的医学较此前有发展,特别是后汉张机,除建立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议杂病的医疗思想体系外,还载有导引、按摩等治疗方法,对头风病施以风摩散; 对溢死者施用全身按摩术以急救等。三国时代著名外科医生华佗,除长于针、药、手术,更摹仿虎、熊、鹿、猿、鸟的动作,创用了具有连贯动作的体育与气功相结合的“五禽戏”,是一种迄今仍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健身术,并喻之为象“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那样可以增强全身气血的流通,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对包括中国武术在内的其它体育运动的发展以深远的影响。旧题华佗《中藏经》中也收录不少导引、按摩及膏摩法。并指出:“宜导引而不导引,则使人邪侵关节,固结难通;宜按摩而不按摩者,则使人淫随肌肉,久留不消……”,从理论上提高认识,表明到了后汉时期,导引按摩术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与兴起,客观上促进我国固有的导引按摩术的发展。它虽然也被道家、方士所利用,并纳入玄学,但导引、按摩术已成为这一时期健身、长寿的主要措施之一。古代道家把人体喻为小天地,视人之精、气、神为“内三宝”;视耳、口、鼻为“外三宝”。主张用运气调息的方法内养精、气、神; 用按摩头面等部位的方法增强形体的锻炼。所以在道家的著作中,都把叩齿、嗽咽、摩面、摩目、摩耳等作为自我按摩加以论述。晋代医药学家、道家葛洪在《抱朴子》中所主张的“……清晨建齿三百过者,永不动摇”就是吸收道家导引、按摩术的内容而用之医疗保健上的。在导引方面,葛洪还创用龙虎导引、熊经、龟咽、莺飞、蛇屈、鸟伸、天府、地仰、猿据、兔惊等古代体育运动疗法; 他在《肘后备急方》中所应用“爪病人人中”、“捏虎口”等急救措施,也属于按摩术范畴。梁代陶弘景也通晓导引、按摩术。故有“善辟谷导引之法,年逾八十而有壮容”及“……时年八十五,颜色不变,屈如恒”的记载;又因葛洪、陶弘景是当代医家,故其导引按摩术中亦纳入医学理论,对后世导引按摩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素问·遗篇》中“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等是建立在道家的口为华池,唾液为醴泉,漱而咽之养生观的基础上的。后世医家在沿用叩齿、漱咽、摩面等导引术的同时,又纳入经络、脏腑学说,创用了以摩肾门、命门、夹脊及其它穴位的按摩方法,这点多见于明代有关文献中。根据《易筋经》记载:这种按摩重于筋肉锻炼,以揉、搓、滚、捻、抖手法为主,并演变为后世的“一指禅”。道家、医家、佛家的导引、按摩术虽源流不同,手法亦异,但在长时期的实践过程中互相借鉴,互补短长,从而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医疗保健手段。据考按摩术并从此向西方传入,西方的按摩(massage)就是取中文“摩挲”的音译。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昌盛时代,医学上的导引、按摩术亦是如此。导引按摩得到医疗上的广泛应用,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隋书·百官志》设太医署并专职按摩博士,是国家行政机构设按摩条科及专职人员的最早记载,此时按摩著述亦多,惜大多佚散,但《诸病源侯论》中有许多章节收录了导引、按摩内容,据此可窥视当时导引、按摩术之一斑,使这分古代文化遗产得以保留下来,对后世导引按摩之发展有较深的影响。《旧唐书》、《新唐书》不仅设有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按摩生等,而且明文规定由按摩博士以“消息导引之法”传授按摩术。与此同时,按摩术开始用于肢体损伤的治疗。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在“养生篇”中集中地收录了导引、按摩术,包括: 天竺国按摩法、老子按摩法等。《外台秘要》对天行病、霍乱转筋、腹痛、厥逆等急症也施以按摩术;对逆产者施以脐上盐摩法;对“脚气病”则以摩膏法等。值得提出的是,《千金要方·少婴孺方》已经把摩膏法用于儿科临床之中;《外台秘要》对于“小儿夜啼至明不安”也用摩儿头及脊背的方法等等,充分体现这一时期发展情况。就是在这一历史时期,按摩术便开始传入日本,从日本舒明天皇(623年)到大宝元年(701年)的80年过程中,古代日本的按摩设施均宗唐制。
宋金元时期在导引、按摩方面虽不如唐代兴盛,政府医疗机构中亦不设按摩科,但由于印刷术的兴起,而汇集了大量的导引按摩资料并广泛流传于民间。《太平圣惠方》用摩膏法治疗小儿病症;《圣济总录》把导引、按摩术列专章加以论述;宋代张杲的《医说》除收载一般按摩外,并把它用于伤科治疗中; 宋代医者庞安时首次把按摩术用于难产妇女并获得预期的效果。元代列按摩科于十三科之中,按摩术普遍受到重视,如《世医得效方》对腰痛、息积、翻胃、齿痛等病均用按摩方法,同时全部转录了《千金要方》中按摩、养生术,包括老子按摩法、婆罗门导引术及其它按摩手法等。值得注目的是,张子和在论汗法时,首次把按摩术同中医治则联系起来,从而使按摩有了临床上的理论依据,体现它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情况。
到了明代,按摩科在医学中的地位又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明史·百官志》设有十三科,按摩便是其中之一,这在客观上为这一学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洪武12年间朱权的《活人心法》中收有仙术修养说、八段锦导引法、导引图等,并结合中医肾气、命门火、脏腑等学说,增用了摩肾、按夹脊、叩背、按腹等手法。八段锦导引法被后世的《遵生八笺》、《古今养生录》等有关导引书所收录。其特点是发展了坐功,简化了导引术,并与中医经络学说紧密相连。胡文焕所刊行的《新刻养生导引法》主要收载《诸病源候论》中导引诸法,又别加“遗泄”、“补益”二门,后者又载有虾蟆行气法、龟鳖行气法、彭祖谷仙卧引法、王子乔八神导引34势、五禽戏法。徐春甫的《古今医统》中除载有对多种病症的导引按摩疗法外,并与中医宣通壅滞的医理联系起来,从而使其应用更加广泛。其它如《医学入门》、《医学正传》、《本草纲目》等均收有导引、按摩方法。应当指出的是,明代按摩的最突出的成就是认真总结了按摩术在儿科临床的应用,并从此涌现大量有关儿科按摩文献。如龚廷贤的《小儿推拿活婴全书》、龚居中的《幼科百效全书》、周于蕃的《小儿推拿仙术秘诀》等都是这一历史时期代表性著作,并把各种手法作了系统地归纳,文图并茂,条理清晰,为儿科推拿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清代小儿推拿专科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此外,养生学家高濂的《遵生八笺》20卷,不仅载有养生术,而且几乎收录了唐以后多种导引、按摩术,对我国导引、按摩术的流传,起到积极作用。
清代的导引、按摩术仍得到相应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这方面的专著不断涌现。如《小儿推拿广意》、《幼科推拿秘书》、《小儿推拿辑要》、《保赤推拿法》、《厘正按摩要术》等。其中以《小儿推拿广意》的流传较广。《厘正按摩要术》是对明代《小儿推拿秘诀》的进一步“厘正”校订而成,不仅在内容上有所增补,而且条理清晰,从诊断到手法都作了系统的整理。清代按摩术的较大发展,是把按摩手法扩大到正骨治疗领域中,形成了“正骨八法”,从而使按摩术在正骨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理瀹骈文》在论述诸外治法的同时对按摩术亦颇重视。如提倡饭后按腹,认为有助于脾的健运及减少肠胃的积滞。清代按摩术的另一特点是动、静功相结合的自我按摩术。对此,汪启贤的《动功按摩秘诀》、潘霨的《内功图说》等书中都比较集中地有所反映。汪昂的《医方集解》虽是药物学的专著,但在“勿药元诠”中也收录有关导引方面的内容,充分显示导引、按摩术在清代医学中的地位了。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推拿按摩技术和中医其它各种一样备受摧残,从事此项专业者日益减少,一度被认为是“医中小道”的推拿、按摩术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后,在党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推拿按摩和其它中医各学科一样获得新生。凡是有条件的地方几乎都设有推拿按摩科,在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中越来越多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近年来“指压”麻醉的成功,就是在传统的推拿按摩基础上创用起来的,是推拿按摩术的又一飞跃。推拿按摩专著也相继出版,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材有了较大的恢复。由于这一疗法具有简便、安全、经济、有效等优点,它必将继续对我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 食疗学的发展   服石、炼丹与医药 ☛
0001334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0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