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对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对策 汉代出现的察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方法。又称策试。汉文帝曾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亲自加以策试,其时参加对策的人百余。察举对策制度自此而成立。所谓对策,就是把事先准备好的题目书写在简册上,使应举者作文章答对。策题一般以政事、经义等设问,答策者相当于“应诏陈政”,发表政见。皇帝常常亲自主持策问并阅读策文,因此,对策兼有征询政见与考核才识的双重意义。汉代对策之法一般用于特科察举。如晁错、董仲舒、公孙弘等名臣,都是通过对策显示了才识而得到皇帝的赏识。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对汉代政治曾产生重大影响。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所接受,从此,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地位。答策出色者,可评为“第一”或“高第”。参加对策的人一般都能得到任用,拜为中大夫、谏大夫、议郎、郎中、县令等官职。 对策duìcè针对某个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或策略 对策duìcè〈名〉对付的策略或办法:商量对策。 对策duìcè❶ 〈名〉 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对策duì cè考生回答皇帝关于治国策略的试题: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十七一十八·394) 对策duì cè对付的策略或办法。1947年《科学画报》第十三卷第三期:“《电世界》本期要目: 爱迪生百年纪念、中国电机制造之危机及其对策、仪器降落制之进展、雷达+电视=德利兰、荧光灯之工作特性、电传报纸。”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科舉部 > 制度、活動(附) > 對策 對策 duìcè 漢代取士考試方法之一。即以政事、經義等出題,寫於簡策上,讓應試者對答。《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太常令所徵儒士各對策,百餘人,[公孫]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對爲第一……拜爲博士。”《漢書·董仲舒傳》:“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後百數,而仲舒以賢良對策焉。”又《蕭望之傳》:“望之以射策甲科爲郎。”顏師古注:“射策者,謂爲難問疑義書之於策……對策者,顯問以政事經義,令各對之,而觀其文辭定高下也。”隋唐實行科舉以後,仍有策試内容,如時務策、經史策、殿試皇帝策問等。參見本類“射策”。 对策 对策参见“策问”条。 ☚ 策问 射策 ☛ 处理的方法 处理的方法处理或解决事务的方法:道儿 道道(道道儿) 道眼 途术 两下(两下子) 点子 摆划 抓拿 ☚ 生计 做法 ☛ 告诉的文书 告诉的文书通知对方的文书:知会 ☚ 上行文书 诉讼文书 ☛ 对答 对答对(答对;辞对;抵对) 酬(酬抗;酬对;酬复) 雠(雠对) 应(应对;应和;应答) 领答 承答道答 亢答 登荅 ☚ 回复 唱和 ☛ 策略 策略智 谋术 谋虑 计谋 计谟 另见:计划2 方法 策略 谋略 ☚ 策略 决策2 ☛ 文体 文体体类 制裁 另见:题材 写作 文章 ☚ 文体 各种文体 ☛ 对策汉代天子策试特举的人才,类似“命题考试”。两汉的察举与考试是选官制度中的两个重要步骤。察举主要考察品德,是否选用其人,需要经过考试,而后量才录用。考试的内容,诸生试经学,文吏试章奏。考试的方法,有对策、射策两种对策,据《汉书·萧望之传》注引师古说:“对策者,显问以政事经义,令各对之,而观其文辞定高下也。”刘勰《文心雕龙·议对》也说:“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献说也。”显然,对策是“命题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如元光五年,“时对策者百余人,太常奏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汉书·公孙弘传》)又如:“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汉书·严助传》)对策者,如引起皇帝的特别注意,甚至还要反复进二、三次,董仲舒以贤良对策,武帝览而异之,竟面对策三次,破格升他为江都相。自西汉至东汉,对策经常举行,以表示皇帝对于举贤选官的重视。 对策古代选拔官吏的考试方法之一。又称“策试”。始于汉文帝前二年(前178)。办法是由皇帝提出一些政治、经义方面的问题,由被荐举的士人回答。后科举考试也袭用此法。如宋、元、明、清的殿试,即考试策问一道,由省(会)试合格的士人当场笔答,以决定最后的录取及名次。这类策试一般在殿廷举行,故俗称“金殿对策”。 对策 对策选拔官吏的考试方法之一。又称“策试”。始于汉文帝前元二年 (178年)。其办法是由皇帝提出一些政治、经义方面的问题,由被荐举的士人回答。科举考试也袭用这种办法。如宋元明清的殿试,即考试策问一道,由省(会)试合格的士人当场笔答,以决定最后的录取及名次。这类策试一般在殿廷举行,故俗称“金殿对策”。 ☚ 判 方略策 ☛ 对策中国古代取士方式之一。始行于汉代。皇帝以有关政事、经义等设问,并写于简策上,由荐举或科举者应答。 对策为对付某种冲突或矛盾所采取的策略或办法。 对策way to deal with a situation;countermeasure;countermove 对策countermeasure;the way to deal with a situation 对策countermeasure;countermove;counterproposal 对策duì cè选拔考试官吏的一种方式。汉朝选拔官吏,要考试,对策,是其考试方式之一,皇帝或大臣出题,让受考试者回答,陈述自己的认识见解。《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元光五年......太常令所征儒士各对策,百余人,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刘勰《文心雕龙·议对》:"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策士之制,始于汉文(帝)。" 对策汉代的一种考试方式。试题内容为政治教化得失。与射策不同的是,应试者必须对所提问题一一对答,没有选择余地。又特指被举荐的人对皇帝有关政教、经义的策问的对答。 对策自汉以来考试取士,在简策上写上政事、经义等问题,应考者对答之,叫做对策。 对策考试方法之一。汉代始用此法。《汉书·萧望之传》颜师古注:“对策者,显问以经义,令各对之而观其文辞定高下也。”汉代用作察举制度中对应举者的复核,有时须反复进行。由皇帝提出有关政事、经义的问题,命应试者回答。《汉书·董仲舒传》说:“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数百,而仲舒以贤良对焉。[策上],天子复册之,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度,殿试中常用对策的方法试士。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