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毛泽东“十六字”策略原则的运用
我们党在第一次大革命后期出现过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右的错误,而在土地革命后期又出现了一切斗争否认联合的“左” 的错误倾向。毛泽东于1940年12月25日在党内发表的《论政策》中,综合联合和斗争两方面的政策,其中在对反共顽固派的斗争方面,他提出了 “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 有理有利有节” 的策略原则。这十六个字就是当时我党抗日统一战线中的对敌斗争策略原则。
自1939年到1948年解放战争期间,我们党内在战争问题、土改问题、整党问题、工商业政策问题以及杀人问题上,主要是克服 “左” 的错误倾向。党内这种“左” 的错误倾向的根源是不认识中国革命是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革命的长期性这两个基本特点,也是不理解不善于运用我党对敌斗争的策略原则的表现。1948年4月25日邓小平在豫陕鄂前委和后委联席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对毛泽东同志提出的 “十六字” 策略原则作了具体分析和运用。这对于克服当时党内“左” 倾错误思想和对于当今的经济建设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 邓小平运用 “十六字” 策略原则对新区土改问题 “左” 倾错误进行解剖和分析。
当时有些地方在新区土改中提出走“贫雇农路线”。小平同志说,这个提法和这个路线是错误的。因为贯彻 “争取多数,反对少数” 策略原则,我们要拿百分之九十来做标准。看看是否代表了百分之九十的人的利益,是否得到他们的拥护。当时贫雇农只占百分之七十,加上百分之二十的中农才是百分之九十,把这百分之二十的中农丢开,而百分七十的贫雇农里面实际上又只是贫农团专政,这就不符合“争取多数,反对少数” 的策略原则。所以,新区土改提出的走贫雇农路线是错误的。“正确的路线应该是依靠贫雇农,巩固地联合中农,消灭封建制度。” (《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05页)
当时新区土改有些地方打击面过宽,邓小平说,这是自己给自己筑起障碍。“什么叫利用矛盾,各个击破? 这是在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里面运用的,就是在某一时间内,集中力量,打击一部分,中立一部分。” (《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05页)在这百分之十里,如果打击地主,中立富农,对大、中、小地主不分,甚至打到富农和中农头上,就会把小地主、富农“逼上梁山”,就会树敌过多,弄得障碍重重。邓小平说: “策略的意义,在于排除障碍,使得我们可以大踏步前进。” (《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05页)
(2) 邓小平现场运用 “十六字” 策略原则剖析了在工商业政策上的 “左” 倾错误。
从苏维埃后期 (1931年至1934年)王明 “左” 倾占统治地位时起,到我们进到中原 (1948年) 时止,各地区都存在违反工商业政策 “左” 的错误。有的把工商业政策搞得很死,不让商人赚钱; 有的没有私人工商企业; 有的把私人工商业给群众分了; 有的提出 “不让资本家剥削”。结果造成在新区内有钱买不到东西、有东西出不了口,大别山的锅厂,以及与锅厂有联系的煤窑、小摊贩等,能养活三万人,锅厂一停工,这三万人就立刻失掉生计; 大别山区有三万人靠种植烟草生活,纸烟厂垮了,不能出口,这三万人马上没有饭吃; 我们大军在中原,几十万人要吃饭,要穿衣,不注意工商业政策,根本不能维持。邓小平说: “这究竟是打倒了资本家,还是打倒了老百姓? 我看这不是打倒了资本家,而是打掉了人民的生计。”邓小平在批评实行 “左” 的工商业政策的人时说: “你们以为是争取多数,实际上是脱离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