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是手段
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但邓小平明确指出: “改革和开放是手段,目标是分三步走发展我们的经济。”(《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6页)“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可见,对外开放只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的手段之一。而开放本身并不是目的,不能为了开放而开放。
既然对外开放是手段,那么该选择怎样的手段,怎样选择都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一方面我们不能闭关自守,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仅仅依赖于或满足于别人来投资。要发展经济,必须同时重视原有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通过企业重组,资产改组和技术改造等手段,使原有的工业潜力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我们要始终坚持 “两手抓”,一手抓对内改革,一手抓对外开放,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使改革开放事业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在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当地的经济实力。长期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不论国内还是国外的资金往往都是流向经济较为发达或较有发展潜力的地区。所以,我们绝不能忽视了自己的实物产业的发展,增强对外经济的依附性。否则只会影响对外开放的推广。
对外开放只是手段,那么就存在一个开放效益的问题。外资的引进本身不可能完美无缺,它可以解决资金不足的困难,也可以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技术和经验。但是外资也存在相当大的流动性,从而也直接影响着开放的实际成效,所以我们不能够完全依赖外资来搞建设。进一步而言,引进的外资还存在一个使用效益的问题,如果合资企业管理不合理,同样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会带来极大的影响。特别要警惕有些海外商人以投资为诱饵,采取不正当手段骗取我方资金。
因此,我们在引进外资的同时,还有许多宏观管理和调控的工作要做。对外开放只是我们搞经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另一方面,邓小平还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对外开放的重点将以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转到走出国门,特别是通过与第三世界国家合作来赢得建设需要的资金。所以说开放不仅仅是以 “请进来” 为主,应该还要走过去,这也将成为对外开放的一种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