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寒山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寒山寺 寒山寺寺名。在江苏省苏州市西枫桥附近。相传唐代诗僧寒山拾得二人在此住过,故名。今为苏州市著名旅游胜地。 ☚ 无锡 为因 ☛ 寒山寺 位于苏州阊门外枫桥镇,东距苏州3.5公里。始建于南朝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代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高僧寒山、拾得曾在此住持,遂更名寒山寺。屡毁屡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进士陈夔龙拓门构堂,并建钟楼,铸钟悬其上,以存古迹。宣统三年(1911年)江苏巡抚程德全与布政使陆仲奇又加修缮,并建大殿,一时又成为吴中名刹。寒山寺向以夜半钟声闻名于世。自从唐代张继写了《枫桥夜泊》一诗以后,诗为寺发,寺因诗显,诗韵钟声,千古传颂。现寺中主要建筑和古迹有大雄宝殿、庑殿、藏经楼、寒山拾得塑像、碑廊、钟楼和枫江楼等。寺外河流映带,石桥高耸,寺内曲槛回廊、绿树黄墙,庄严幽深,一派古色古香的气象。大殿两边侧殿内陈列有寒山拾得塑像和用香樟木雕刻的小型全身500罗汉像,造型古朴生动。寒山寺素以碑刻闻名,这里有岳飞、唐寅、康有为等名家的墨迹石刻,有宋人所书的《金刚经》石刻,还有数十方历代题咏寒山寺的碑刻,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唐代张继诗碑。该碑原由明代文徵明所书,后经俞樾补书重刻,笔力雄健,令人赞叹。唐代的“半夜古钟”早已散失,明铸巨钟——有名的“寒山寺钟”也流入日本。现日本人士摹铸的唐式青铜乳头钟运归,悬大殿左侧。钟楼另有清铸大钟一口,明代外形,仿唐雕塑,撞击一次,钟声洪亮,余音绕梁长达120秒,有诗境再现之妙。最近十年,每逢新年除夕,日本僧俗人士,不远千里,前来聆听寒山寺钟声。寒山寺照壁南有江村桥,往北百米外,便是著名的枫桥与铁铃关。铁铃关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道光年间重修,是明代抗倭的重要关卡。近年来落成的寒山寺史迹史料陈列馆位于寒山寺风景名胜区入口处,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全馆设有枫桥五古室、枫桥胜迹室和远景规划室。全面介绍了寒山寺风景区的古寺、古镇、古桥、古关、古运河的历史沿革及有关名人生平、诗篇、碑刻,并有反映明末清初时期枫桥地区秀丽风光、风土民情的工艺品模型以及远景规划。 〔古诗文赏析〕 枫桥夜泊
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七八里处。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这首诗是一首著名的七绝,它以白描的艺术手法,描绘了霜天夜泊的凄冷景色,抒写了诗人旅愁的孤寂情怀。 诗的首句,描写了午夜时分诗人所见的三种密切关联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乌啼,夜已很深,在这幽暗静寂的环境中,诗人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下弥漫着满天霜华,十分凄冷。这一句描绘了一幅水乡秋夜图,充溢着幽寂清冷的气氛和诗人羁旅他乡的满腹愁绪。 第二句进一步描绘了“枫桥夜泊”的景象和诗人的感觉,茫茫夜色中,诗人看到江边一片模糊的树影。这树并不一定就是枫树,诗人之所以认定是枫树,是因为江枫这个意象能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春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揭示了“江枫”一词中淀演的感情内涵,因而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透过雾气蒙蒙的江面,诗人看到几处“渔火”在闪烁。这里“江枫”和“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上,一江边,景物的组合非常巧妙。直到这时,才正面点出看到上面这一切景象的旅人,他正面对着这凄冷的景象伴着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旅愁,躺在自己的一叶扁舟中。舟外的环境是冷寂的,诗人的愁绪和这环境是契合的,融为一体的。 沉沉秋夜,繁霜满天,乌啼声声,渔火点点,这本已使夜泊在外的诗人倍感羁旅的艰辛了。可偏偏在这时,枫桥附近的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由远而近地传到了船中。这清冷的钟声,既打破了夜半的寂静,又增添了夜半的幽静,也一声声叩击着诗人的心弦,更加深了对愁难眠的诗人的感触,使他越发不堪忍受这沉重的愁情了。诗人就是这样把外在的月落、鸟啼、霜天、江枫、渔火,与午夜钟声联在一起,又和身在客船、愁情难解的羁旅之人联在一起,达到了情与景、境与人的完美统一,所以,虽用白描手法,却无一句简单直露。深沉的羁旅客愁,通过一幅幅画面传达给读者,使人如臻其境,生出无限之遐想。 (杨立群) 〔现代散文〕 俗话说:“室雅何需大,花香不在多”,历代的名山古刹也非要规模恢宏才得以扬名。 寒山,苏州城外一座普通的佛寺和寺外的石拱桥,就是因为唐代诗人张继写下了著名的《枫桥夜泊》后得以闻名天下的。大凡游人来苏州都要慕名游览这小小的古寺,寻觅钟声诗韵。除却了夜半听钟的机缘,最宜即是踏着夕光的余晖领略古寺雄姿。黄墙碧瓦,苍松绀宇凝结着历史的浑厚,寺外默默流淌的枫江积淀着岁月的沉思,波光里映出一片如梦如幻的辉煌,使人联想起古寺的年岁。 寒山寺最早名“妙利普明塔院”,建于六朝时的梁代天监年间。到唐代贞观年间,诗僧寒山和拾得曾在这里住持,故而在寒山寺正中的大殿里供着寒山拾得的塑像。那眉开眼笑的神态像是在朝游人逗乐。这寒山拾得原是传说中的诗僧,善诗能偈,又被后人尊称为和合二仙,和和合合,又何尝不是今人的祈愿。左右偏殿内几百尊微型的金身罗汉,皆是用樟木刻就,栩栩如生。苏州西园内著名的罗汉堂,藏五百尊镀金罗汉,而寒山寺内的罗汉即是西园罗汉堂的缩影,使步履匆匆的游客不去西园即可欣赏到五百罗汉的雄姿。 在偏殿一侧则是古风犹存的寒山寺碑廊,吸引着游人驻足。碑房里集中了历代文人吟诵占奇的诗碑,琳琅满目,风雅古朴。著名的张继《枫桥夜泊》诗碑原由明代文徵明手书,现陈列的为晚清苏州文人俞樾补书,笔意苍劲浑厚。诗碑廊里还存有岳飞“三声马蹀阏氏血,五伐旗枭克汗头”的题诗,书道豪放苍劲。还有明代唐寅的书碑残迹,康有为的诗碑,诗中有“钟声已渡海云东”之句,给蜚声中外的寒山寺古钟作了注解。 到寒山寺,谁不希望一睹巨钟风采!钟楼即在寺中东侧。步过冬青夹道的小径,转过九曲回廊,迎面就是翼然如亭的钟楼。沿木楼梯而上,便可见一人多高,三人方可合抱的大钟。僧人游众若用木棰击,洪亮的钟声悠扬不息,传得极远。这口钟固然已不是张继诗中提及的原物,也不是明代嘉靖年间重铸的巨钟,但这口清光绪年间铸就的青铜大钟,依然因诗因寺而驰名天下。近十多年来每逢除夕之夜就有中外宾朋千余人聚集寒山寺内外,聆听一百零八下钟韵,以求除却烦恼求得来年吉祥平安。又听说日本学校的教科书里也有寒山寺钟的形象,加以《枫桥夜泊》古诗,使一衣带水的东瀛邻国人人慕寒山寺。今天寺院的庭园内遍植了日本人民赠送的樱花树和五针松,花艳松青更衬托了寺院的古朴。 几年前我曾有幸搭得一艘乡船,来到枫江畔泊在寒山寺边,领略到夜半聆听古寺钟声的情致。月白风清,河水缓流,石驳岸上下星星点点的灯火,探院墙而出的老树,都被夜半的寒山寺钟声敲醉了。听着一声接一声的钟韵,身外江南青蓝的夜色里,顿觉神清气爽天广地宽,胸中涌动着千百种思绪。这才真正体会到寒山寺夜半钟声的诗意所在,使人久久流连忘返。 游罢寒山寺,游人们大都愿意拾级而上,登上江村桥顶端,把寒山寺全景一收眼底。那寺院,那古松,那楼阁,那美丽的传说和悠久的历史,都会凝成一首诗,让你久久品味,使人领略到寒山寺的小中之大,以及平凡普通中的情愫,让你永远怀思苏州。 (谭亚新) 〔民间文学〕 说起寒山寺,要讲一段寒山、拾得的故事。 在很早很早前,离苏州很远的一个村舍上,有两个弟兄,从小在一起。他们虽然不同名字不同姓,却比一个父母生的还要亲,哥哥喜欢,弟弟高兴;弟弟难过,哥哥伤心。一天不见面,抽吃钣空档也要碰碰头。 哥哥家里穷,父母去世早,学了个杀猪手艺。长到三十岁年头,托亲邻街坊做了个媒,说了个亲。这姑娘就住在三里外的青山弯,生得聪明伶俐,手勤脚快。 快到腊月十八,姑娘准备出嫁。她家一无父母,二无姐妹,全靠自己辛辛苦苦养了一口猪。为了办酒,要找一个杀猪的,可是方圆十里地,只有新郎哥会杀猪,只好去请他来。 这一天,哥哥约了弟弟,兴冲冲地到姑娘家去杀猪。哥哥背着杀猪家什在前头走,弟弟一步一步在后头跟。杀好猪,天已经晚了。姑娘留兄弟俩吃晚饭。人说,喜事临门,高高兴兴。偏偏这顿饭吃得冷冷清清。姑娘只吃饭,不作声;弟弟不作声,只吃饭。哥哥一个人说话一个听,说了三声无人应。哥哥足是个直心人,心想:姑娘怕难为情,弟弟怕见生人;不声不响,也是人之常情。 等吃过夜饭,月亮已经爬上树梢,哥哥还要赶出十里路外去杀猪,就关照弟弟:“时光不早,我先走了,你帮姑娘收拾收拾再回家。”哥哥出门赶路,走着,走着,突然想起,一把刮猪毛的铁刨子没有收拾进篮子里。他拍拍脑袋转身子,又走了回来。这时墙门已上了闩,推不开。哥想:姑娘也许睡了。见院墙边有棵大梨树,为了免得惊动别人,他就三攀二蹬上了树,向围墙里一跳,轻轻落了地。再一看,窗里亮着灯光,姑娘还未睡哩。他怕惊动她,轻轻走到刚才杀猪的缸边,在猪毛堆里摸到刨子,回身就走。 正在这时候,屋子里传出姑娘轻轻的哭声。哥哥一听,呆住了:好端端作啥要哭呀?刚走到窗前想叫人,忽然又听到弟弟的声音:“勿要哭了,有啥办法!哥哥不晓得我们两人的事,他要是晓得,也不会把我们拆散。” 姑娘一边抽泣一边说:“那你不会向他讲讲明白吗?”弟弟说:“现在亲事都定了,哥哥人又好,你也有好日脚过,我还能抢着要?” 哥哥听到这里,全明白了。他心里翻腾着,在院里转来转去,兜来兜去,过了好一会才下定决心,把屋门反扣好,折一根小树梢插牢,把一篮杀猪工具放在屋门外,仍旧轻轻地攀上了大梨树。后来又一转念:弟弟知道了一定不依。又转身来,在月亮地里寻到一块白墙泥,在门上画一个光头老和尚,然后翻墙出去,悄悄走了。 三更天,弟弟要回家,拉拉屋门开不开,从窗户里跳出来一看,心中全明白了。哥哥为了让他和姑娘成家,去寒山寺当和尚了。 寒山寺 唐代诗人张继写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句使坐落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寒山寺闻名于世。寒山寺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创建于6世纪南朝梁武帝时。现该寺殿堂保护很完整,而且寒山和拾得两位高僧的石刻像还保存在寺中。该寺始建时原有宝塔,后毁于战火。后因寒山在此为住持,故改称“寒山寺”。 寒山寺俗话说:“室雅何需大,花香不在多”,历代的名山古刹也非要规模恢宏才得以扬名。 寒山,苏州城外一座普通的佛寺和寺外的石拱桥,就是因为唐代诗人张继写下了著名的《枫桥夜泊》后得以闻名天下的。大凡游人来苏州都要慕名游览这小小的古寺,寻觅钟声诗韵。除却了夜半听钟的机缘,最宜即是踏着夕光的余晖领略古寺雄姿。黄墙碧瓦,苍松绀宇凝结着历史的浑厚,寺外默默流淌的枫江积淀着岁月的沉思,波光里映出一片如梦如幻的辉煌,使人联想起古寺的年岁。 寒山寺最早名“妙利普明塔院”,建于六朝时的梁代天监年间。到唐代贞观年间,诗僧寒山和拾得曾在这里住持,故而在寒山寺正中的大殿里供着寒山拾得的塑像。那眉开眼笑的神态像是在朝游人逗乐。这寒山拾得原是传说中的诗僧,善诗能偈,又被后人尊称为和合二仙,和和合合,又何尝不是今人的祈愿。左右偏殿内几百尊微型的金身罗汉,皆是用樟木刻就,栩栩如生。苏州西园内著名的罗汉堂,藏五百尊镀金罗汉,而寒山寺内的罗汉即是西园罗汉堂的缩影,使步履匆匆的游客不去西园即可欣赏到五百罗汉的雄姿。 在偏殿一侧则是古风犹存的寒山寺碑廊,吸引着游人驻足。碑房里集中了历代文人吟诵占奇的诗碑,琳琅满目,风雅古朴。著名的张继《枫桥夜泊》诗碑原由明代文徵明手书,现陈列的为晚清苏州文人俞樾补书,笔意苍劲浑厚。诗碑廊里还存有岳飞“三声马蹀阏氏血,五伐旗枭克汗头”的题诗,书道豪放苍劲。还有明代唐寅的书碑残迹,康有为的诗碑,诗中有“钟声已渡海云东”之句,给蜚声中外的寒山寺古钟作了注解。 到寒山寺,谁不希望一睹巨钟风采!钟楼即在寺中东侧。步过冬青夹道的小径,转过九曲回廊,迎面就是翼然如亭的钟楼。沿木楼梯而上,便可见一人多高,三人方可合抱的大钟。僧人游众若用木棰击,洪亮的钟声悠扬不息,传得极远。这口钟固然已不是张继诗中提及的原物,也不是明代嘉靖年间重铸的巨钟,但这口清光绪年间铸就的青铜大钟,依然因诗因寺而驰名天下。近十多年来每逢除夕之夜就有中外宾朋千余人聚集寒山寺内外,聆听一百零八下钟韵,以求除却烦恼求得来年吉祥平安。又听说日本学校的教科书里也有寒山寺钟的形象,加以《枫桥夜泊》古诗,使一衣带水的东瀛邻国人人慕寒山寺。今天寺院的庭园内遍植了日本人民赠送的樱花树和五针松,花艳松青更衬托了寺院的古朴。 几年前我曾有幸搭得一艘乡船,来到枫江畔泊在寒山寺边,领略到夜半聆听古寺钟声的情致。月白风清,河水缓流,石驳岸上下星星点点的灯火,探院墙而出的老树,都被夜半的寒山寺钟声敲醉了。听着一声接一声的钟韵,身外江南青蓝的夜色里,顿觉神清气爽天广地宽,胸中涌动着千百种思绪。这才真正体会到寒山寺夜半钟声的诗意所在,使人久久流连忘返。 游罢寒山寺,游人们大都愿意拾级而上,登上江村桥顶端,把寒山寺全景一收眼底。那寺院,那古松,那楼阁,那美丽的传说和悠久的历史,都会凝成一首诗,让你久久品味,使人领略到寒山寺的小中之大,以及平凡普通中的情愫,让你永远怀思苏州。 寒山寺坐落在江苏省苏州阊门外枫桥镇江村桥旁的寒山寺,距苏州城4公里,因古有 《枫桥 夜泊》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 名闻于世,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始建于六朝梁天监年间,初名为 “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贞观年间天台名僧寒山、 拾得两人来此寺,后来拾得东渡日本,寒山在此寺任主持,遂将塔院改名为 “寒山寺”。 宋太平兴国元年重建七层塔,寺曾多次毁于火,屡经兴废,破坏最严重的一次是清咸丰十 年,清军与太平军交战,将寺纵火,层楼杰阁,荡为烟尘。寺内原有一尊古佛像,相传是 商纣炮烙铜制,也毁于兵火。现存建筑是清光绪二十二年至宣统三年间所陆续重建。主要 有山门、大殿、藏经楼、碑廊、钟楼、枫江楼等。 山门: 门前有砖砌黄墙影壁,上有 “寒山寺”三个刚劲有力的大黑字,为东湖陶濬 宣题。山门面宽三间,进深二间,为黄墙黑瓦硬山式建筑,门上书横匾书 “古寒山寺”是 云阳程德全题,殿内供 “大肚弥勒佛”,背后为 “韦驮”像。 大殿: 面宽五间,进深四间,歇山式建筑,殿前有石栏月台,月台中间有高约5米之 铁鼎炉,是宣统三年重建寒山寺时所铸。殿中央供奉释迦牟尼、迦叶、阿难等三尊香樟木 雕像,两侧为18尊铁罗汉。 藏经楼: 面宽三间,二层硬山式建筑,外加两勾头房,现为展览室。楼上是藏经楼, 楼下为 “寒拾殿”,殿内横匾为 “寒山拾得”。八角形的石座上有寒山,拾得二僧像,一个 手捧净瓶,一个手持莲花,眉开眼笑,表情活泼可亲,背后有 “千手千眼观音”石刻像, 两侧壁上是宋代张樗寮所书的 “金刚经”石刻。 碑廊:左配殿之南有一院,东西各三间,东为钟廊,西为碑廊,钟廊现有大钟小钟各 一口,大铜钟高约2米,是丙寅年仲夏照原钟复制的,上铸 “寒山寺”。中型钟也是铜钟, 高1.2米,是清乾隆五十四年九月铸制的八卦钟,最小的铜钟高约1米,也是八卦钟。碑 廊中陈列着十三块书法石刻碑,其中有宋代岳飞的题刻: “文章华国,诗礼传家”,题联: “三声马蹀阏氏血,五伐旗枭克汗头。”书迹雄浑苍劲。相传是秦桧用十二道假圣旨把岳飞 由抗金前线调回,岳飞由京口 (镇江)往杭州,路过苏州在寺中居留数日所书之联,表达 其抗金之决心,不料此联竟永存千古。此外还有唐寅和董其昌的书法石刻,清代朴学大师 余樾补写重刻的唐张继 《枫桥夜泊》的石刻,还有文徵明和康有为的诗碑,这些都是寒山 寺的珍贵文物。 钟楼:寒山寺钟楼是规模不大的方形重檐攒顶楼,但因唐代张继诗 《枫桥夜泊》的问 世,寒山寺与其钟声就随着诗句的流传而扬名中外,人们到此一游必到钟楼一览。钟楼在 大雄宝殿之东南侧,底层四周有一米左右宽的外廊,四墙均为黄色,上下层四面各有一 窗,有小楼梯可上到上层,上层正中顶悬钟,钟下供 “地藏王菩萨”像,钟上铸有 “八 卦”。钟高约2米,直径约1.4米,声音洪亮。人们可能认为这就是张继诗中所提到的夜 半钟声,实则不是。张继时代的寒山寺钟声早已几经沧桑失传了,明嘉靖年间重铸的大钟 也在明末时流入日本。为了保存张继诗句的古迹,清光绪三十年江苏巡抚陈夔龙于重修寒 山寺时,又仿照旧钟式样重铸第三口 “寒山寺钟”,这就是现悬于钟楼的那口大钟,钟楼 也是那时所建。 枫江楼: 也叫 “枫江第一楼”,在寺山门南面,上下两层歇山式,旧枫江楼坍塌于解 放前,现楼是解放后从苏州城里拆迁来的一座著名花篮楼。因楼的底层采用减柱做法,少 用两根楹柱,垂柱头雕以两只花篮,故又名花篮楼。其楼梯是围绕中心柱旋转而上,颇为 奇特,登上楼层,依窗远眺,江南山水秀色尽收眼底,天平、灵岩诸山蔚然一色,绵亘如 屏; 近处,长带似的运河,迤逦而过,看到河中往来穿梭的船只,不禁触景生情,又想起 张继那句 “夜半钟声到客船” 的诗句。 铁岭关:在寺西北里许,是明嘉靖三十六年建成,清道光九年重修的水陆城门,是苏 州西面的第一道关口,也是苏州惟一遗存的抗倭遗迹。也是 “寒山寺”周的一景。站在枫 桥之上东望雄伟的 “铁岭关”俯视北来南去的古运河和川流不息的小舟,仿佛置身于画 中,又听到了 “夜半钟声”。 以张继的 《枫桥夜泊》一诗而扬名天下的寒山寺历年来吸引接纳了海内外众多的游 客,同时它又距苏州城很近,因此大大地活跃了当地人民的经济建设。 寒山寺在江苏苏州阊门外枫桥镇。始建于梁天监年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贞观时高僧寒山、拾得曾在此住持,遂更名寒山寺。历代屡建屡毁。清咸丰十年(1860)全寺再次毁于战火,现存建筑均为清末重建。有大殿、藏经楼、钟楼、枫江亭等,黄墙绿树,庄严幽深。寺内张继《枫桥夜泊》诗本为明代书法家文征明所书,历经劫难,字迹浸漶残缺。至晚清光绪年间由俞樾重写再镌。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即指此。 寒山寺寺院名,在江苏苏州市西枫桥镇。始建于南朝梁时,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寒山,拾得二僧居此,寺内有寒山、拾得和丰干画像石刻。《全唐诗》二四二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以此闻名四方。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僧院名刹部 > 名寺 > 寒山寺 寒山寺 hánshānsì 座落於江蘇蘇州閶門外楓橋鎮。據傳唐釋寒山曾居此寺,故稱。南朝梁天監中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改今稱。後屢毁屢建。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毁於兵燹,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重建。主要建築有大殿、藏經樓、鐘樓、楓江樓、碑廊等。寺中原藏唐代古鐘及明鑄巨鐘,今皆不存。現存大鐘乃清末重鑄。寺存清重刻唐·張繼詩碑以及歷代名人詩文碑刻數十方。唐·張繼《楓橋夜泊》詩:“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參閱康熙《江南通志·古蹟上·蘇州府》、《嘉慶重修一統志·蘇州府·寺觀》。 寒山寺中国古建筑。位于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枫桥镇,始建于梁天监(元年至十八年)年间(502~519),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贞观(元年至二十三年)年间(627~649)高僧寒山在此住持,更名寒山寺,后多次修建,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至宣统三年(1911)重建,有大殿、藏经楼、钟楼、枫江楼、碑廊等。唐诗人张继途经此地,写有著名诗篇《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所咏古钟早已流失,明嘉靖(元年至四十五年)年间(1522~1566)所铸寺钟传说流入日本,清光绪三十年(1904)重建寒山寺时仿照旧钟式样新铸一口大钟,现寺内另存1钟是日本人士募捐铸仿唐式青铜乳头钟。 寒山寺 116 寒山寺在苏州西枫桥镇,始建于梁天监年间 (502—519)。相传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拾得曾在此住持,故称寒山寺。现存建筑为清末重建,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江枫楼、碑廊等。黄墙绿树,庄严幽深。自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名诗问世之后,寒山寺遂名扬天下。现存张继诗碑为清代俞越手书,诗中所咏古钟早已失传,除夕聆听寒山寺钟声,已成传统旅游项目,届时国内外游人云集,充满喜庆欢悦。光绪三十年(1904)寒山寺重建时,仿照旧钟式样新铸一口大钟。寺内另存一钟为日本友人所赠。 ☚ 虎丘 鼋头渚 ☛ 寒山寺 寒山寺Hanshansi位于苏州市西枫桥镇。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代高僧高山和拾得曾在此住持,故更名寒山寺。曾多次毁于战火。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至宣统三年(1911)陆续修建的。寺内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枫江楼、碑廊等建筑。唐朝诗人张继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流传甚广,寒山寺也因此名扬天下。明代嘉靖年间铸巨钟一口,清时流入日本,后来日本山田和尚仿铸铜钟一口送归。次年,寒山寺又铸大钟一口。解放后,经过两次大的全面修整,寒山寺面目一新,成为一处风景优美的园林胜地。近年来,每年都有不少日本客人专程到寒山寺参拜听钟。 ☚ 圆明园 苏州园林 ☛ 寒山寺 寒山寺位于阊门外枫桥镇。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始建于梁天监年间(502—519)。唐贞观时,名僧寒山、拾得来此住持,遂名寒山寺。后多次兴毁。现存建筑为光绪、宣统年间(1875—1911)重修。山门前有照壁,立于石驳岸上,左右置石级供泊舟。山门面阔三间,硬山造。山门内有大雄宝殿,殿前左侧为寒山拾得像堂,右为罗汉堂。大殿左后为藏经楼。楼下为碑廊,壁嵌宋人写《金刚经》石刻等。廊左端有钟楼,原置唐铸大钟已失所在,相传已流入日本,现存铜铸巨钟系清光绪三十年(1904)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寒山寺时所造。另有日本人士于1906年募铸的青铜乳头钟,悬于山门内。唐人张继有《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名因此广播遐迩。碑廊内有俞樾手书《枫桥夜泊》石刻。寺前枫桥,唐人写经中或作封桥,因张继诗正名为枫桥,由是亦名声大振。明人高启诗云:“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今枫桥是清同治六年(1867)修建的单拱石桥,跨于江南大运河支流上。寒山寺从1979年开始,每年举行“除夕撞钟”活动,深受中外游客欢迎,以为“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 ☚ 西园 铁铃关 ☛ 寒山寺位于江苏苏州城西的枫桥镇。因唐代张继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出名。始建于梁代天监年间,屡建屡毁,现存建筑为清末所建。有大殿、藏经楼、钟楼、枫江楼、碑廊等。解放后经全面修整,黄墙绿树,庄严幽深,引人入胜。 寒山寺 寒山寺著名佛教古刹之一,在江苏苏州市西枫桥镇。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 (502—519)。相传唐代高僧寒山、拾得居此,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为“寒山寺”。现建筑如大殿、藏经楼、碑廊等为清光绪以后所建,尚存岳飞、唐寅、康有为等人墨迹石刻,及宋人所立《金刚经》石刻。唐代诗人张继途经枫桥作《枫桥夜泊》一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使该寺名声大振,闻名中外。除夕午夜聆听寺钟108响,已成为近年吸引国内外游客的一个旅游项目。 ☚ 禅宗 普世教会运动 ☛ 寒山寺 寒山寺坐落在江苏省苏州阊门外枫桥镇江村桥旁的寒山寺,距苏州城4公里,因古有《枫桥夜泊》 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而名闻于世,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华严寺 金山寺 ☛ 寒山寺 寒山寺坐落在江苏省苏州阊门外枫桥镇江村桥旁的寒山寺,距苏州城4公里,因古有 《枫桥夜泊》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名闻于世,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华严寺 金山寺 ☛ 寒山寺 寒山寺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在江苏省苏州市西枫桥镇。相传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历代屡建屡毁。现存建筑为清末重建。新中国建立后又多次整修。寺中有大殿、藏经楼、枫江楼、钟楼、碑廊等建筑。唐代诗人张继,写有《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因此寒山寺更富盛名。张继诗碑原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征明所书,字迹残损,清光绪年间由俞樾重书再镌。寺内碑廊、殿阁、走廊壁上,有清代名画家张聘和郑文焯所绘寒山,还有画像石刻及历代名人题咏寒山寺的诗文碑刻数十方。 ☚ 横塘驿亭 沧浪亭 ☛ 寒山寺Hanshan Templ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