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富春山居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元代画家黄公望作。长卷大轴,高33厘米,横长636.9厘米。主要描写浙江富春江一带山水景色。富春江两岸峰峦树木,似初秋景色。全图雄秀苍莽,变化多端,诸如茂林村舍、渔舟小桥、亭台飞泉,令人目不暇接。画法有董(源)、巨(然)湿笔披麻皴,也有干笔皴擦。用笔简练,使水墨发挥极大作用,对以后水墨山水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此卷原在清宫,有真伪两本。清高宗弘历(乾隆)误假为真,于画上题满诗跋。现存真本有烧残痕迹,为明末收藏家吴问卿死后焚烧殉葬时被家人所救出。 ☚ 溪凫图 洞庭渔隐图 ☛ 古代名物 > 雕繪類 > 繪畫部 > 卷軸畫 > 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 fùchūnshānjūntú 元代黄公望繪畫作品。紙本,水墨,畫分兩段,長卷縱三三厘米,横六三六·九厘米;短卷縱三一·八厘米,横五一·四厘米。描繪富春山一帶秀美景色。畫中峰巒起伏,雲山煙樹,山石蒼松,平溪村舍,野渡茅亭,漁舟小橋。其峰巒坡石多起伏變化,雲靄林木則遠近有别,内容景物表现豐富,步步可觀。筆墨精妙,充分發揮書法用筆之特點,中鋒、側鋒、尖筆、秃筆皆用,乾筆、濕筆皴擦均有,渾然一體,似疏而實,似漫而緊,勁秀靈動,出神入化,爲其最著名之作。此畫流傳有緒,歷代多有著録。明人董其昌、吳正志與其子吳問卿遞藏。清順治七年,吳問卿焚以爲殉,幸被搶出,今傳爲焚後分成的兩截。長卷後有作者自題,前隔水有董其昌跋,拖尾有明人沈周、文彭、王穉登、周天球等題記。曾經沈周、高士奇、安岐及清内府收藏。《石渠寳笈續編》著録。現藏臺北故宫博物院。短卷爲畫卷前端焚燒後揭下焦紙的一段,故又名《剩山圖》。此圖經明人沈周、王穉登、周天球、董其昌,清人鄒之麟等題識,經《清河書畫舫》、《式古堂書畫彙考》、《江村銷夏録》著録。現藏浙江省博物館。 富春山居图 116 富春山居图元黄公望作。纸本墨笔,纵33厘米,横639.9厘米。从作者题跋,知此卷作于至正七年(1347),“阅三四载未得完备”,“早晚得暇,当为着笔”,当知此卷画了好多年尚未毕工。画中描绘富春江一带初秋景色,峰峦坡石,起伏跌宕,苍秀云树,疏密有致,一峰一状、一树一态,变化多端。浅水平滩、村落屋舍、亭台小桥、飞泉渔舟,远景近景皆刻画尽致,令人目不暇接。山头多矾石,作披麻皴而兼作斧劈皴,注重用笔变化,墨色苍简清润,全画有雅逸淡洁之感。此卷经长期辗转,中段被焚,所剩前小段藏浙江博物馆,后长段存台湾。 ☚ 二骏图 青卞隐居图 ☛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元黄公望作,纸本水墨。局部为清宫收藏。《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山水画的代表作,描绘富春江一带的初秋景色: 大江浩浩荡荡,两岸平林浅滩、高崖峻壑、斜坡沙阜,此起彼伏;山间江畔,有村舍、亭台、渔舟、小桥、丛林、飞泉,景色变化多端。画面丰富而单纯,境界平和宁静而开阔渺远。黄公望作此画时已年近80,画技已臻炉火纯青的境地,久居富春山间,山川烟云了然于心,故能用雄秀而简远的笔风把江山风物表现得淋漓尽致,气势充沛。用笔干净利落,无轻浮之感,用墨富于变化而不杂乱。或兼使尖笔与秃锋,或用干笔皴擦,或用湿润的披麻皴,笔势潇洒而秀润,墨色明快而凝重,既有 “米家云点” 之神韵,也具赵孟頫笔法之风致,同时化身立法,自创一格,生成超脱、空灵的意境。明董其昌题跋道: “此卷规摹董、巨,天真烂漫,复极精能; 展之得二丈许,应接不暇,是子久 (黄公望) 生平最得意笔。”被人视为“圣而神” 的杰作。《富春山居图》在明末清初由宜兴吴正志珍藏,由于吴对此画宝爱异常,临终时将此画焚以为殉,其侄趁其瞑目之际从烟燎中救出,然已烧去起首一段,揭去烧焦部分,分成前后两段。前一段辗转于私人之手,后一段于乾隆年间由清宫内府收藏。作者黄公望 (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道人,又号大痴道人,江苏常熟人。少年勤学,有神童之誉。中年时作过小官,因犯案入狱,出狱后隐居不仕,皈依全真教,寄情于山水。工书法,善散曲,通音律,最精山水画。50岁左右开始山水创作,得教于赵孟頫,上师董、巨间及荆、关诸名家,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被推为 “元季四大家之冠”,对明清山水画的影响极大。 ☚ 双桧平远图 紫芝山房图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