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赤地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赤地榆 【概况】: 异名 隔山消(《昆明药用植物调查报告》),紫地榆(《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基源 为牻牛儿苗科老鹳草属植物紫地榆的根。 原植物 紫地榆Geranium strictipes R.Kunth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20~80cm,全株被柔毛。 主根圆锥形,有分枝并有较长的须根,紫色。 茎细长,基部蔓延于地上,上部斜上或近直立。叶对生,基生叶和茎生叶同形,具长叶柄,叶柄长过于叶片1~2倍;有小羽状托叶;叶片3~5掌状分裂,直径3~5cm。花1~2朵生于茎和枝的顶端,红色,径约1.5cm。萼片与花瓣近等长或略短。蒴果长喙状,成熟后由基部向上反卷而开展,将种子弹出后而悬挂于花柱上。 花期5~6月,果期7~8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1093页.2224条图) 生境与分布 生于向阳山坡、林缘路边、及荒野。分布于云南。。 【生药】: 采集 秋末采挖,洗净,除去根须,切片,晒干。 药材产于云南。 鉴别 根表面暗褐色,内层紫色,多皱缩纹理,有根须痕。药材多斜切成片,长约2.5cm,宽约1~1.5cm,厚2~5mm,切面黄棕色,木部与皮部常分离,木部色泽较深。易折断,断面粉质样。无臭,味苦。以皮紫、心黄者为佳。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性】: 性味 苦、涩,凉。 ❶ 《滇南本草》:“微温,苦、微涩、酸。” 功效 消炎,止血,涩肠。 主治 肠炎,痢疾,脘腹疼痛,内出血,鼻衄,便血,月经过多,产后流血,跌打损伤。 ❶ 《滇南本草》:“止面寒、背寒、肚腹痛,日久大肠下血,7天后赤白痢症。”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浸酒或入丸、散。 。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滇南本草》:“治肠胃积热,大肠经便血或肠风便血,红血痢症:赤地榆30g、槐角(炒,或花亦可)9g,枳壳15,黄芩9g,荆芥穗6g,全秦归15g,黄连(酒炒)6g,共为细末,合丸桐子大,每服6g。米汤下。” ” 单方应用 ❶ 《滇南本草》:“治面寒背寒肚腹疼痛:赤地榆(末)3g,热烧酒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