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密茨凯维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密茨凯维奇1798—1855Adam Mickiewicz

波兰诗人,革命家。生于立陶宛扎阿西村的没落小贵族家庭。1815—1819年在立陶宛维也诺大学学习,其间参与组织秘密爱国团体“爱学社”和“爱德社”,从事波兰独立运动。1820年写抒情诗《青春歌》,号召青年起来推翻旧世界,建立新生活。1823年被沙皇政府逮捕流放。流放期间写有《克里米亚十四行诗》等,表达对祖国的怀念。1827年回到彼得堡。1828年出版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号召人民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斗争。次年流亡西欧。1832年迁居巴黎,最后完成诗剧《先人祭》,控诉沙俄对波兰人民的野蛮统治和对波兰爱国青年的残酷迫害。1834年写成代表作民族史诗《塔杜施先生》,反映波兰人民反抗沙俄统治的斗争,描写波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色。1848年在罗马组织波兰军团,力图推翻奥地利的统治,未获成功。1855年到君士坦丁堡,准备再次组织波兰军团为祖国的解放而战,不幸病逝。

密茨凯维奇

密茨凯维奇1798—1855Micikaiweiqi

波兰诗人,民族解放运动革命家。其父是个关心政治和祖国命运的律师,曾参加1794年波兰民族起义。他在家乡度过童年,由于经常接触贫苦农民和丰富的民歌民谣,加之家庭熏陶、影响,他从小热爱故乡。1815年入当时文化中心之一维尔诺大学,参加了进步知识分子成立的秘密组织,并写下不少评论文章和诗歌。1820年写下著名诗篇《青春颂》,因受到检查机关阻挠,当时未能发表,可是它不仅成为1830年华沙起义时众口传唱的战歌,而且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被人们用赫然醒目的大字写在了华沙市政府的墙上:“敬礼!‘自由’的晨曦!拯救的太阳正跟着你升起!”1822年,他的第一部诗集出版,标志着波兰文学浪漫主义新时期的开始,题材取自民间故事、传说、歌谣等,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道德观念和古老的风俗习尚,诗集虽惹古典主义批评家不满、攻击,却受到下层人们欢迎,初版500本,很快被抢购一空。1823年他的第二部诗集出版,同年,他因参加爱国运动被捕入狱,次年被流放到俄国,在那里,他结识了不少著名的十二月党人、诗人、作家,和普希金成了知交。1826年,出版了他的《十四行诗集》,其中《克里米亚十四行诗》,不仅是对克里米亚的巍峨的山峦、奔腾咆哮的大海等优美旖旎的自然风光的吟咏,而且抒发了对故土的怀念与热爱。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堪称波兰抒情诗中的上品。1828年,他的以复仇、起义为主题的英雄史诗《康拉德·华伦洛德》问世,这部叙述立陶宛爱国者华伦洛德抗击入侵的日尔曼骑士团的作品受到波兰青年的喜爱,华沙的沙俄占领者当局慑于它的威力和影响,迫使密茨凯维奇离开俄国。1832年起,他定居巴黎。1834年,他完成了他的最重要的作品——叙事长诗《塔杜施先生》,它以1811—1812年波兰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立陶宛一个农村中有不共戴天之仇的两大家族的年轻一代塔杜施和佐霞的恋爱及这两个家族的争斗与和解的故事,描绘了波兰贵族的日常生活、矛盾冲突,叙述了爱国志士为驱逐沙俄、争取民族独立、复兴祖国所进行的斗争。诗人对缤纷的自然景色、丰赡的民间生活、多姿的风俗人情都有精确的刻画,字里行间流动着炽热的爱国激情,被评论界推崇为欧洲19世纪难得的一部史诗。他在波兰文学史上占有极其光辉的一页。

☚ 静静的顿河   裴多菲 ☛
密茨凯维奇

密茨凯维奇1798~1855

密茨凯维奇是波兰诗人和民族解放运动革命家。出生于一个小贵族家庭,父亲是律师,曾参加1794年的抗俄民族起义。密茨凯维奇从小就受到爱国思想的熏陶。1815年进入维尔诺大学学习,积极参加学生的爱国运动,加入秘密组织并成为领导人之一。
在大学期间他开始写诗。1820年他写了一首著名的诗《青春颂》,一时间广为流传。1822年他的第 一部诗集出版,标志着波兰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第二年,他创作了诗剧 《先人祭》的第二、四部和长诗 《格拉西娜》。《格拉西娜》根据立陶宛古代民间传说,描写了女英雄格拉西娜女扮男装,反抗入侵的日尔曼骑士团而英勇牺牲的故事。《先人祭》的第二部描写农奴的亡魂向恶霸地主复仇的故事。第四部写贵族小姐的负心,抒发了诗人自己失恋的隐痛。1826年出版的诗集《十四行诗集》中包括了许多怀念祖国的作品。1828年问世的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叙述了13世纪立陶宛爱国者华伦洛德抗击入侵的日耳曼十字军骑士团的故事。诗人在1830年华沙反俄起义失败后,创作了《先人祭》第三部(1832),描写了被囚禁的波兰爱国青年控诉沙俄对革命者的迫害和屠杀,歌颂了革命青年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1834年完成的长诗 《塔杜施先生》是他最重要的作品。诗中描写了立陶宛地区两大仇家的争斗与和解,叙述了波兰爱国志士反对沙俄侵略的斗争。这部长诗号召人们团结对敌,争取祖国的自由和独立,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

☚ 二十一、波兰文学   显克维奇 ☛
密茨凯维奇

密茨凯维奇1798~1855

波兰诗人、民族革命家。父为没落的小贵族、律师。在大学时参加秘密爱国组织并开始文学创作,深受西欧浪漫主义思潮影响。1822年《诗歌集》第一部出版,集中包括抒情诗,歌谣、传奇和一篇重要的序文,标志着波兰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1823年波兰发生反俄学生运动,他被捕,流放俄国。在俄国与普希金及十二月党人结识。1830年波兰革命失败,流亡德、法,1832年后定居巴黎,编辑民族解放运动刊物,从事诗歌创作,先后写出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 (1828)、《先人祭》 (1832)和《塔杜施先生》 (1834)三部重要作品。后者以1811~1812年间的波兰历史为背景,描写立陶宛地区两个贵族家族的仇杀斗争,最后在年轻一代的塔杜施与佐霞的相恋和民族危机进逼下得到了和解。诗中表现了波兰小贵族与平民对沙俄侵略者的斗争,充满爱国主义激情与乡土之恋,并对民俗生活、农村与自然景象作了生动的描绘,是一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杰作。1848年组织波兰志愿军参加意大利民族解放战争,1855年俄土战争爆发,他到土耳其去参加抗俄斗争,当年11月病逝于君士坦丁堡。

☚ 东、南欧文学   显克维奇 ☛
密茨凯维奇

密茨凯维奇1798—1855Mickiewicz

波兰诗人,民族解放运动的组织者和革命家。出生于立陶宛诺伏格罗特克的查阿西村,父亲是当地的律师,参加过民族起义。他中学毕业后入维尔诺大学学习,在校内发起组织“爱学社”等秘密团体,决心“为了祖国、学识和正义”而奋斗。他爱好文学,在中学时就开始创作诗歌。1822年出版第一部《诗歌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富有民间文学色彩。1823年10月,他被沙皇当局逮捕,后被流放到俄国,达5年之久。他在这里结识了俄国十二月党人,写成一组《克里米亚十四行诗》,流露出诗人对祖国的怀念。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歌颂了立陶宛人民的英勇斗争。离开俄国后,他先后到了捷克、德国、瑞士和意大利,一直流寓在国外。他曾几次组织波兰军团为祖国的自由解放而战斗。他的代表作是诗剧《先人祭》和长篇叙事诗《塔杜施先生》。前者写了祖国遭受迫害和磨难的历史,并结合个人的经历控诉沙皇俄国的侵略和血腥统治。后者以立陶宛1811至1812年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两个有世仇的大家族的年轻一代塔杜施和佐霞的恋爱故事,描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波兰贵族的生活和经历。这部作品预示了新的资本主义社会即将诞生,号召消除世族间的仇恨和纷争,团结起来争取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诗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有浓厚的抒情成分。这是他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一座里程碑。他还写有不少政论,谴责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政府的专制,鼓励各国人民奋起斗争。他的创作对波兰的革命和文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斯特林堡   显克维奇 ☛
0000100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1:2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