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医学原虫与原虫病/疟原虫与疟疾/杜氏利什曼原虫与黑热病/皮肤利什曼病/阿米巴/阿米巴病/毛滴虫与滴虫病/肠道鞭毛虫与肠道鞭毛虫病/结肠小袋纤毛虫与小袋纤毛虫病/弓形虫与弓形虫病/肺孢子虫与肺孢子虫病/肉孢子虫与肉孢子虫病/等孢球虫与等孢球虫病/锥虫与锥虫病/医学蠕虫与蠕虫病/血吸虫与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与日本血吸虫病/曼氏血吸虫与曼氏血吸虫病/埃及血吸虫与埃及血吸虫病/尾蚴性皮炎/并殖吸虫与并殖吸虫病/卫氏并殖吸虫与肺吸虫病/四川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与四川并殖吸虫病/华支睾吸虫与支睾吸虫病/布氏姜片虫与姜片虫病/片吸虫与片吸虫病/异形吸虫与异形吸虫病/后睾吸虫与后睾吸虫病/棘口吸虫与棘口吸虫病/双腔吸虫与双腔吸虫病/胰阔盘吸虫与阔盘吸虫病/繁睾吸虫与繁睾吸虫病/牛肉绦虫与牛肉绦虫病/猪肉绦虫与猪肉绦虫病/猪囊尾蚴与猪囊尾蚴病/棘球绦虫与包虫病/裂头绦虫与裂头绦虫病/裂头蚴与裂头蚴病/膜壳绦虫与膜壳绦虫病/西里伯瑞列绦虫与瑞列绦虫病/犬复孔绦虫与复孔绦虫病/多头蚴与多头蚴病/猪巨吻棘头虫与棘头虫病/丝虫与丝虫病/班氏丝虫与班氏丝虫病/马来丝虫与马来丝虫病/盘尾丝虫与盘尾丝虫病/罗阿丝虫与罗阿丝虫病/热带嗜酸粒细胞增多症/钩虫与钩虫病/蛔虫与蛔虫病/蛲虫与蛲虫病/鞭虫与鞭虫病/旋毛虫与旋毛虫病/粪类圆线虫与类圆线虫病/毛圆线虫与毛圆线虫病/吸吮线虫与吸吮线虫病/美丽筒线虫与筒线虫病/棘腭口线虫与腭口线虫病/血管圆线虫与血管圆线虫病/毛细线虫与毛细线虫病/肾膨结线虫与膨结线虫病/麦地那龙线虫与龙线虫病/捻转血矛线虫与血矛线虫病/奥斯特他线虫与奥斯特他线虫病/长后圆线虫与后圆线虫病/猴结节线虫与结节线虫病/喉比翼线虫与比翼线虫病/幼虫移行症/铁线虫与铁线虫病/医学昆虫学/蚊/按蚊/伊蚊/库蚊/蝇/蛉/蠓/蚋/虻/蜂蝇/蚤/虱/臭虫/锥蝽/蜚蠊/医学鳞翅昆虫/医学鞘翅昆虫/草螽/蚁/螨/蜱/蝎/蜈蚣/舌虫/淡水甲壳动物/蛭/钉螺/鳃螺/肺螺/鱼类中间宿主 ☚ 骨髓移植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 ☛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寄生虫学是从生物学角度研究一类在生活中需要依靠寄生于另一生物才能生存的动物 (称寄生虫) 的一门科学。医学寄生虫学的对象是寄生于人体的寄生虫,内容包括它们在生物界的地位、形态、生活史、地域分布以及和疾病的关系。寄生虫病学是从医学角度研究寄生虫寄生人体后引起疾病的一门科学,内容包括流行病学、发病原理和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等。 从传播途径来看,体内寄生虫侵入终宿主(此处指人宿主)主要经口(如蛔虫)及经皮肤两个途径。经皮肤的还可以分为幼虫主动侵入外露皮肤(如钩虫)或由吸血昆虫带入(如丝虫)两种形式。能进入人体继续发育或繁殖的寄生虫阶段称感染期。寄生虫离开人宿主亦不外乎经消化道(肛门或口腔)排出及由皮肤主动逸出(如龙线虫)或被吸血昆虫吸血时吸出(如疟原虫)。 寄生虫形态及功能 从自由生活演化为寄生生活,寄生虫经历了漫长的适应宿主内环境的过程。寄生生活带来了功能的改变,而形态改变则是功能改变的后果。 (1) 体态变化: 寄生虫可因寄生环境的影响而发生体态上的变化。如栖息于缝隙的臭虫体扁,体虱色白,毛虱色深;寄生在肠道的蠕虫多为长形,以适应窄长的肠腔。 (2) 某些器官的消失: 体内寄生虫的运动器官、部分感觉器官及消化器官由于寄生在恒定的环境中,有固定性质的营养来源都相应退化。蠕虫的成虫都无眼,而其中某些种类的短期自由生活的幼虫,还保留着眼点或感光色素。寄生历史悠久,能从体表吸收营养的绦虫,消化器官已退化无遗;线虫还保留着具有消化功能的消化道,而主要依靠体表吸收营养的血吸虫,其消化道正在逐渐退化中。 (3) 某些器官的发展或新器官的产生: 在寄生虫的某些器官因寄生生活不需要而逐渐消失的同时,有的器官因需要而更加发达、甚至产生了有利于寄生的新器官。如吸血昆虫的消化道长度大为增加,有的甚至饱吸一次后可以耐饥数年之久。但体内寄生虫最显著的器官发展,当推生殖系统。绦虫的妊娠节片几乎只见子宫,不见其它器官。牛肉绦虫每年产卵量大于本身体重的300倍。蛔虫的卵巢及子宫长度15~20倍于雌虫全长。寄生环境保证了寄生虫获得丰富的营养,得以加速发育繁殖。另一方面,寄生环境往往不利于后代的扩散,必须加强繁殖能力以保持虫种的生存。 新器官的产生可用虱及肠蠕虫为例。虱足跗节有大爪,能和踁节产生的突起相对,有如食指和拇指,便于挽握住毛发或衣服纤维。肠腔中的蠕虫产生各种附着器官,如带绦虫及吸虫的吸盘,裂头绦虫的吸槽以及钩虫口囊内的钩齿。 功能改变与器官变化,至少与超微结构变化是一致的。肠道寄生虫很重要的生理特点之一,是活体处于消化液中而能不被消化,原因是能分泌抗宿主消化酶的物质以保存自己。此外,血吸虫成虫终日和特殊抗体接触而无损,利什曼原虫竟能在吞噬细胞内繁殖,都由于它们的特殊功能。至于吸收、利用宿主的物质充作营养,则是与寄生虫的特殊酶系统分不开的。 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病 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情况主要取决于宿主与寄生虫适应的程度。生物演化过程中寄生关系历史愈久,两者愈相适应,宿主受害程度愈不显著。相反,寄生历史愈浅,适应性愈差,受害程度愈重。对不能在宿主体内繁殖的虫种,致病性往往与寄生的数量、宿主的健康情况及防御功能有关。如钩虫,少量寄生对人没有明显的危害,不引起症状;虫数多到一定程度可产生贫血,但如果宿主的营养良好,贫血可以不显著,而在营养不良的宿主,则发生严重贫血。再如粪类圆线虫,在病人接受激素治疗使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的情况下,可在宿主体内形成严重的自身感染,加剧病情,甚至导致死亡。为了便于临床上区别,一般对有症状的称寄生虫病,无症状的称寄生虫感染。受寄生虫感染的人往往不求治疗,却能不断散播病原,因而有带虫者之称。 寄生虫病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显著的地方性和季节性,这是由于寄生虫的传播牵涉到生物学以及自然和社会因素。不少寄生虫病,特别是蠕虫病,属人、兽(畜)共患的动物源性疾病,在自然界存在着动物传染源,因而对预防措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发病原理 寄生虫病是寄生虫使宿主受害致病和宿主对寄生虫的防御的总和。寄生虫的致病性可分为机械性的、化学性的及营养性的。反映宿主防御的则有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反应。不过在某种情况下防御反应,如变态反应也可对宿主本身产生不良作用。 (1) 机械性损伤作用: 主要指寄生虫对宿主组织所造成的机械性损伤或在管道内产生的堵塞现象。某些寄生虫的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后,循着一定的移行途径到达最终寄居场所。移行时损伤组织,如皮肤、肠粘膜、肺等。这种属于寄生虫正常生活史范围内的机械性损害,除非大量发生,一般并不严重。但人体的兼性寄生虫或偶然寄生虫,它们的移行或定居后所产生的组织损害往往大得多,如禽类血吸虫尾蚴及畜类钩虫幼虫在人体引起的皮炎,其发病率及病变程度都超过正常寄生于人的种类。有的寄生虫在定居后,通过其固着器官对宿主组织产生损害,如钩虫以其口囊内的齿片咬住小肠粘膜,使之糜烂出血; 蓝氏贾第鞭毛虫以其盾形的虫体吸附肠粘膜,机械性地阻止肠道吸收消化物质。还有寄生虫的不正常活动所致的机械性损伤,如蛔虫在肠内扭结成团,可以堵塞肠道,产生肠梗阻;个别蛔虫因药物或其它刺激而穿破肠壁或窜入总胆管引起阻塞,或窜入胰腺管引起胰腺炎。也有压迫性的,如绦虫幼虫生长在组织内,随着体积的增大,周围组织受到压迫破坏,如果寄生的部位是脑、心等重要器官,则危害的后果是严重的。 (2) 化学性损伤作用: 主要是指一般具有抗原性的寄生虫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蠕虫幼虫的蜕皮液所引起的损伤。钩虫成虫能分泌抗凝素,使肠组织受损后,伤口流血不止。不少吸血昆虫能分泌抗凝素或溶血酶,既利于吸血,也利于血液在虫体内保持液态,便于消化吸收。不少寄生虫的分泌物含有特殊的酶,以适应其生活需要。如溶组织内阿米巴具有溶组织酶; 经皮肤侵入宿主的蠕虫幼虫具有类似透明质酸酶的“扩散因子”,有助于钻穿皮肤。绦虫幼虫(囊尾蚴、棘球蚴) 的囊液同样具有很强的抗原性,棘球蚴囊液进入组织可引起过敏反应,强烈者可导致休克。 机械作用可以和化学作用并存起协同作用。如血吸虫的毛蚴及尾蚴,能钻进螺狮组织及终宿主皮肤,是由于其前端结构和机械钻头相似,加之溶组织的腺体分泌物二者协同起作用的结果。 (3) 营养性损伤作用: 寄生虫,特别是肠道寄生虫吸收宿主的营养物质,或妨碍宿主吸收营养,都可使宿主产生营养不良的后果。其程度与寄生虫种类、数量及宿主原来的营养情况有关。除钩虫外,阔节裂头绦虫由于大量吸取宿主的维生素B12,能引起巨细胞性贫血,当为病人大量补充维生素B12后,贫血可以缓解。至于血吸虫性侏儒症的发病机理,虽已证明幼年反复感染使垂体前叶功能减退,阻碍了机体的生长和发育,但肝肠功能受障碍、代谢紊乱可能是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直接原因。 (4) 防御功能: 寄生虫是异于人体的动物,一旦进入人体,机体必然要出现防御性的生理反应,包括细胞反应及抗体形成。其原理及过程大致上与传染病相同。需要提出的是: 一部分寄生虫属复细胞动物,即便是原虫类的单细胞动物,其个体也远较细菌、病毒为大,结构更复杂,抗原也较多样,免疫反应的表现不同于一般传染病。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所有抗体都起保护作用。一则由于抗原的复杂性,二则由于寄生虫可有一定的反防御能力,能不断改变其抗原性(如疟原虫、锥虫等),或以宿主的抗原伪装自己,以逃避抗体的作用 (如血吸虫)。因之,寄生虫病很少自愈,经药物治愈后很少产生终身免疫或持久的特异性抵抗力。宿主的免疫反应有时甚至产生不利于宿主的免疫损伤作用。如肝组织内血吸虫卵周围产生的细胞反应——虫卵肉芽肿,属迟发型超敏反应。其后果大大地超出了包围虫卵、消灭虫卵的防御目的而产生了破坏宿主正常组织,瘢痕相互联结,导致干线型肝硬变的免疫病理变化。某些细胞反应,可能并非细胞免疫性的,如蠕虫幼虫移行至肺部或在异位寄生时引起的细胞浸润继之以组织增生。对常见的寄生虫病的免疫效应,目前基本上认为有些以细胞免疫为主,有些以体液免疫为主; 对不同阶段各类免疫球蛋白出现的先后及其意义也有所阐明; 人们可以利用血清免疫反应或皮肤试验作为诊断的工具,但由于抗原的复杂性而未能使反应的特异性及敏感性都达到理想的程度。 诊断原则 寄生虫病诊断分临床及实验室两类。临床诊断包括病史、症状及体征。由于寄生虫病具有地方性,患者是否去过流行地区在病史中占重要地位。寄生虫病的发展过程一般缓慢,但在大量感染的情况下,可呈急性发作。急性期可转入慢性,但在流行区,慢性期病人未必有急性期症状史。 寄生虫病的临床表现视寄生部位的不同而异,其症状一般为非特异性的,故在多数情况下,须以实验诊断为依据。实验诊断有3类:病原诊断、免疫诊断及实验室常规检查。病原诊断,即从血液、组织液、排泄物、分泌物或活组织检查寄生虫的某一生活阶段,是最可靠的确诊方法,在可能条件下,应尽量以之为依据。免疫诊断包括各种检查特异性抗体、抗原等免疫学方法。其可靠性根据虫种、反应方法及选用的抗原(或抗体)而定。实验室常规检查,如不明原因的显著与持续的嗜酸粒细胞增多、乳糜尿等,和免疫诊断结果一样,在难以作病原检查的情况下,配合病史、症状及体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防治原则 寄生虫病的治疗以杀虫、驱虫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对症治疗。寄生原虫在大多数被消灭之后,残存的可以继续繁殖,并经过自然选择,可以形成对药物具有耐药性的品系。蠕虫在药物疗效不佳或有效药物剂量和疗程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暂时受到打击而不被消灭,如绦虫可有大段链体被驱出而头节仍留肠内,日后仍能长出链体。又如血吸虫在药物作用下可以萎缩,停止产卵,但当药物作用消失后又复成长产卵。因此,治疗的原则:一是早期治疗,防止组织损害的发展;二是在病人能耐受的情况下,选用效果好的药物及最适宜的剂量和疗程;三是应复查复治,以求根治。 寄生虫病的发生和发展,往往涉及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人以外的中间宿主、贮存宿主以及气候、水土等自然因素。因而预防措施首先应是综合性的。最简单的直接传播可以控制传染源及防止感染两方面着手; 需要通过外界但不需要中间宿主的虫种,如蛔虫,要加强在外界消灭蛔虫卵的环节; 对需要中间宿主的虫种,要考虑消灭中间宿主或切断中间宿主与受威胁者之间的传播途径。理论上切断任何一个环节都能中止传播,但事实上不易做到,故以采取综合措施 (当然不必包括所有的环节) 为宜。综合性预防措施并不排除根据寄生虫病的特点,以及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以某一措施为重点,这就是因病、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以个人而言,养成不饮生水、不生食蔬菜、不食未煮熟的鱼、肉的良好卫生习惯,有条件时做好防蚊等,可以防止大多数寄生虫的感染。对集体来说,粪便管理、安全用水以及灭蚊、灭螺等是预防寄生虫病、搞好农村卫生需要普遍采取的措施。要做到这些,关键在于领导重视,加强卫生宣教,使寄生虫病的危害及预防方法在农村中家喻户晓。寄生虫病主要是农村中的疾病,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减少乃至消灭寄生虫病,是将我国建设成繁荣富强、高度文明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应共同努力奋斗。 ☚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 医学原虫与原虫病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