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寄扬州韩绰判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寄扬州韩绰判官 寄扬州韩绰判官唐诗篇名。七绝。杜牧作。见《樊川诗集》卷四。诗人于大和七年至九年(833—835)在扬州牛僧儒淮南节度使府作幕僚,韩绰为其同事。此诗当作于离开扬州之后,表现对扬州和故友的怀念之情:“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一本作‘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前两句以清丽之笔描写江南秋景,后两句用调侃口吻询问友人近况,均寄有一片深情。诗中“情虽切而辞不露”(谢枋得《注解选唐诗》卷三)。显得风调俊爽,寓意蕴藉。“二十四桥明月夜”,是广为传诵的咏扬州名句,宋姜夔词《扬州慢》中的句子“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即由此演化而成。 ☚ 闺意献张水部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 寄扬州韩绰判官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牧 ←上一篇:泊秦淮 下一篇: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情趣盎然、意境优美的寄赠诗。大和七年至九年(833—835),杜 牧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府任推官,转掌书记。此诗应作于其离开扬州后。首句写远 景,展示了一幅水墨山水画:天际绵延的青山,隐隐约约,一条碧水如带,悠悠不断。“隐 隐”“迢迢”一对叠词,不仅描绘了山的迷蒙,水的悠远;也暗示了自己与友人山川阻隔 的空间距离,且字里行间还摇漾着诗人思念江南青山绿水的柔情。次句写深秋已过, 草木却未凋落,江南景色依然秀丽明媚。次句表露了诗人对江南山水的喜爱眷念,也 是对友人的真挚的怀念。后二句是调侃问候友人之语,其中的“玉人”应为韩绰。此言 正当秋尽月明之夜,你在何处教歌妓吹箫取乐呢? 这样就透露了韩绰的风流倜傥和二 人的深厚情谊。这里巧用二十四位美女吹箫于月夜桥上的美丽传说,不仅格调明媚悠 扬,画面清丽俊爽,且具有月光笼罩下的迷离惝恍,加之箫声的婉转悠扬,回荡在青山 绿水之间,这是多么的迷人、令人惬意啊! 这样优美的境界,哪里还有调侃之意,虽然 杜牧在扬州是风情张扬的,但不能使人联想到他们的风流才子的放荡生活,哪里还有 什么薄幸呢?此诗绘景如画,处处皆美;“浓情化酒,滴滴皆甘”。(俞陛云《诗境浅说》) 真有说不出之妙境也。
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 春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木凋。 扬州是作者多次游历之处,曾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句。大中二年(848)八月,作者由睦州赴京就任司勋员外郎,路过金陵,怀念扬州旧游,因此作诗。韩绰,不详何人,作者另有《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此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历来为人传诵。 【作者】 杜牧,唐代诗人,生平见前《泊秦淮》诗。 【注释】 ①二十四桥: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唐时扬州城内水道纵横,有24座桥。或云即扬州西郊吴家砖桥,因传说古时有24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由后句知此诗当取后说。②玉人: “玉人”既可形容洁美之女子,也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如元稹《莺莺传》 “疑是玉人来”句。此句当取后者,指韩绰。此以调侃语气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歌伎吹箫取乐? 《寄扬州韩绰判官》《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赏析】 韩绰为淮南节度使判官,他是杜牧在扬州时的同僚好友。杜牧移居他处,却仍然眷恋着市井繁华而又风光旖旎的扬州。于是便写下这首诗寄给故地的朋友,以表达对旧游之地的怀念之情。这诗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前人写扬州诗中的最著名篇什之一。该诗意境优美,气韵悠扬,历来为人传诵不已。 首句从大处落笔,轻施水墨,淡淡两抹,便描绘出一幅江南山水景色:青山逶迤,若隐若现一直延绵于天际; 绿水悠悠,连绵不断,伸向远方。这多像一幅意境悠远的水墨写意小品,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繁杂的线条,却异常传神地描绘出了江南山水特有的灵秀之美。“隐隐”、“迢迢”一对叠字,不仅隐约地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水阻隔的距离,更含蓄地透露出诗人绵缈不尽的情思;淡远清雅,韵味悠长,一开始就创造出绵长的抒情氛围。 假如说首句表达对旧游之地的思念还是欲吐不吐,十分含蓄的话,那么次句则由隐而显了:“秋尽江南草未凋”。这既是肯定之语,又是推想之辞,语气十分微妙。诗人在扬州生活多年,所以他知道尽管时已深秋,但那里草木不会凋零;然而如今他毕竟已经离开,此时那里又是怎样一番景色呢?想象中流露出无限关切之情。此处从江南之景落笔,在赞其“草未凋”中却又暗衬出诗人今处之地的秋景萧索,草木衰枯。正是诗人不堪眼前衰景,就更愈发思恋江南的明山秀水和名城的繁华以及志趣投和的故人。 三、四句具体地抒发思念之情。江南好,诗人最忆是扬州;扬州佳景无数,但诗人印象最深的是雅致的月夜游乐。“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二十四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又名红药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个美女吹萧于桥上而得名。一说扬州城内水多桥多,有桥二十四座。从末句 “何处”来看,当非特指一桥,只有这样理解,似乎对诗意的体会才更有佳趣。“玉人”,原喻美貌之人,此处代指韩绰,含有赞其才子风流气质之意。此二句,本是关切和问候友人近况,但却以调侃之语出之,问他今宵月夜在何处教美女歌吹。这样便在幽默中非常自然地表现出了友情的亲密无间。同时,也从中流露出对自己倜傥不羁的生活的感喟。在调侃中为诗作平添了几分离别的酸楚情味。扬州繁盛,唐世艳称,诗人不写玑珠盈市,罗绮满户,却单写月夜歌吹,这正如李煜不写龙楼凤阁,金玉满堂,而写“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月夜”一样,自是大家手笔,大家气象。不言豪华,自见豪华,而且月夜吹萧的情景能发人美好的联想。唐诗人包何便有“闻说到扬州,吹萧忆旧游”的诗句;张祜有“月明桥上看神仙”的妙语;加上二十四美女桥上吹萧的传说,使诗境变得似真似幻,恍若现实,又恍若梦境,极为传神地表达出恍若仙境的美好情思。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调。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于大和七年(833)至九年春在扬州牛僧孺幕,韩绰为其同僚。此诗作于离扬以后。 前二写江南秋光,包含着忆扬州和故人的情怀。“隐隐”、“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山青水长、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暗示着双方相隔的空间距离,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可为之注脚。“草未凋”写江南秋色,清新旷远不同江北,句下寓有眷念旧地的深情。 后二叙别来怀念之情。乃从扬州诸多美好印象中撷取最不能忘怀的时间——“明月夜”(参张祜《纵游淮南》“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是扬州”)、地点——“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内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只是一桥相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女吹箫于桥上故名,即使如此,桥名也能给人造成数量上的错觉),以调侃的口吻,询问对方的行踪。此处的“玉人”乃指韩绰,而“教吹箫”又把关于美女的传说阑入,使人感到韩绰的风流倜傥与情场得意,再加上“何处”二字悠谬其辞,令人读之神往。宋词人姜夔七绝《过垂虹》云:“自作新词分外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中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即深得小杜神韵,可以参读。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①,秋尽江南草未凋②。二十四桥明月夜③,玉人何处教吹箫④?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文宗大和七年至九年(833—835),杜牧曾在扬州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为掌书记。韩绰:生平不详。判官:节度使僚属,时韩绰为淮南节度判官,与杜牧曾为同僚。此诗当是杜牧离开扬州后所作。诗中前二句写江南秋景,寄寓怀念江南的深情。后二句选取诗人最恋念的扬州景点,以调笑的口吻询问韩绰每夜取乐情景,将韩绰风流倜傥的形象鲜明地勾勒了出来。词语清丽,风调俊爽,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注释】 ①隐隐:不分明貌。迢迢:远貌。②未:一作“木”。③二十四桥:唐时扬州城内共有二十四桥,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曾略记其名。一说桥名二十四,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又一说,因古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④玉人:指韩绰。唐时称才子为“玉人”,如元稹《莺莺传》有“疑是玉人来”句。教吹箫:教歌妓音乐,暗指风流韵事。 寄扬州韩绰判官
【释】 1.二十四桥:扬州名胜,即吴家桥,因古时二十四位美女吹箫于桥上的传说而得名。 【译】 青山隐隐, 绿水迢迢, 秋风已吹遍江南, 草木却未残凋。 皎洁的月光 将二十四桥映照, 那玉儿般的美人 在何处教你吹管弄箫? 【评】 此诗被认为是杜牧离别扬州后的寄赠挚友韩绰之作,其意义却又远远超脱了寄赠的个人生活的追忆怀恋。如清人黄叔灿所评:“‘二十四桥’二句,有神往之致,借韩以发之。”(《唐诗笺注》)诗人以轻松、浪漫的笔法,融古迹与现实、今时与往事于一体,令人想往扬州的风光、青春的往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