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寄扬州韩绰判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寄扬州韩绰判官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诗篇名。七绝。杜牧作。见《樊川诗集》卷四。诗人于大和七年至九年(833—835)在扬州牛僧儒淮南节度使府作幕僚,韩绰为其同事。此诗当作于离开扬州之后,表现对扬州和故友的怀念之情:“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一本作‘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前两句以清丽之笔描写江南秋景,后两句用调侃口吻询问友人近况,均寄有一片深情。诗中“情虽切而辞不露”(谢枋得《注解选唐诗》卷三)。显得风调俊爽,寓意蕴藉。“二十四桥明月夜”,是广为传诵的咏扬州名句,宋姜夔词《扬州慢》中的句子“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即由此演化而成。

☚ 闺意献张水部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

寄扬州韩绰判官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牧
←上一篇:泊秦淮 下一篇: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情趣盎然、意境优美的寄赠诗。大和七年至九年(833—835),杜 牧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府任推官,转掌书记。此诗应作于其离开扬州后。首句写远 景,展示了一幅水墨山水画:天际绵延的青山,隐隐约约,一条碧水如带,悠悠不断。“隐 隐”“迢迢”一对叠词,不仅描绘了山的迷蒙,水的悠远;也暗示了自己与友人山川阻隔 的空间距离,且字里行间还摇漾着诗人思念江南青山绿水的柔情。次句写深秋已过, 草木却未凋落,江南景色依然秀丽明媚。次句表露了诗人对江南山水的喜爱眷念,也 是对友人的真挚的怀念。后二句是调侃问候友人之语,其中的“玉人”应为韩绰。此言 正当秋尽月明之夜,你在何处教歌妓吹箫取乐呢? 这样就透露了韩绰的风流倜傥和二 人的深厚情谊。这里巧用二十四位美女吹箫于月夜桥上的美丽传说,不仅格调明媚悠 扬,画面清丽俊爽,且具有月光笼罩下的迷离惝恍,加之箫声的婉转悠扬,回荡在青山 绿水之间,这是多么的迷人、令人惬意啊! 这样优美的境界,哪里还有调侃之意,虽然 杜牧在扬州是风情张扬的,但不能使人联想到他们的风流才子的放荡生活,哪里还有 什么薄幸呢?此诗绘景如画,处处皆美;“浓情化酒,滴滴皆甘”。(俞陛云《诗境浅说》) 真有说不出之妙境也。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 《 jì yánɡ zhōu hán chāo pàn ɡuān 》 
    《 寄 扬 州 韩 绰 判 官 》 
    .[ tánɡ ]. dù mù 
    .[ 唐 ]. 杜 牧 
    qīnɡ shān yǐn yǐn shuǐ tiáo tiáo , qiū jìn jiānɡ nán cǎo wèi diāo 。 
    青 山 隐 隐 水 迢 迢 , 秋 尽 江 南 草 未 凋 。 
    èr shí sì qiáo mínɡ yuè yè , yù rén hé chù jiāo chuī xiāo 。 
    二 十 四 桥 明 月 夜 , 玉 人 何 处 教 吹 箫 。 
  • 《寄揚州韓綽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翻译1】
    青山隐约,绿水悠远,深秋虽然即将过去,江南的草木却仍未凋残。
    皎洁的月色辉映着二十四桥的美景,那如花似玉的倩女在哪里教你吹奏箫管?

    【翻译2】
    青山隐隐,
    绿水迢迢,
    秋风已吹遍江南,
    草木却未残凋。
    皎洁的月光
    将二十四桥映照,
    那玉儿般的美人
    在何处教你吹管弄箫?

    【翻译3】
    青山隐隐约约碧水蜿蜒迢迢,
    深秋已尽哟江南的草木未凋。
    皎洁月光笼罩下的二十四桥,
    你韩绰又在何处教歌女吹箫?

  •  
    ①韩绰:曾与杜牧同事,杜牧另有一诗《哭韩绰》,可见二人感情甚好,但生 平不详。判官,节度使幕府属官。
     
    ②隐隐:隐约不明貌。迢迢:遥远貌。
     
    ③二十四桥: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云即吴家砖桥,又名红药桥。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在桥上吹箫 而得名。一说扬州有二十四座桥。
     
    ④玉人:既可指纯洁俏丽的女子,也可指隽美风流 的才郎。《世说新语·容止》:“(裴楷)粗头乱服皆好,时人以为玉人。”
     
  •  
    【集评】

    1、宋·葛立方:“俗言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言扬州天下之乐国。如韦应物诗云 ‘雄藩镇楚郊,……严城动寒角,晓骑踏霜桥’,杜牧云 ‘秋风放萤苑,春草斗鸡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等句,犹未足以尽扬州之美。至张祜诗云: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则是变嫪此境,生死以之者也。隋炀帝不顾天下之重,千乘万骑,锦缆牙樯,来游此都,竟藏骨于雷塘之下,真所谓 ‘禅智山光好墓田’ 者邪!”(《韵语阳秋》卷第十三)

    2、清·黄叔灿: “ ‘十年一觉扬州梦’,牧之于扬州绻恋久矣。‘二十四桥’ 二句,有神往之致,借韩以发之。” (《唐诗笺注》)

    3、清·宋顾乐 “深情高调,晚唐中绝作,可以媲美盛唐名家。” (《唐人万首绝句选》)
     
     
    【总案】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开扬州后的寄赠之作,表达了对挚友韩绰的深切怀念,他想象韩绰一定会象当年一样风流倜傥,过着欢娱的生活。“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富有情趣。这里不仅写出两人亲密无间的深厚情谊,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曾在扬州度过的愉快时光的眷恋之情,令人感到一种朦胧浪漫的美。杜牧虽写了艳情,却不轻薄,因为小诗显示给人们的是江南青山绿水、箫声悠扬的迷人风光。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扬州繁华风流,历代闻名,文人墨客为之留下许多佳作名篇。此诗韵悠调扬,境幽意美。千百年来仍脍炙人口。诗人在大和七年至九年 (833—835),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儒幕府任佐官,后转为掌书记。此诗当为他离开江南后所作。
     
     这是一首题赠友人的调侃诗作。起句开笔大处,勾勒出远景: 青山委蛇,没于天边; 秀水缠绕,绵延不绝。“隐隐”、“迢迢”一组叠言,既勾画出山幽水秀、丰姿绰约的江南风光,又隐含着作者与朋友之间山高水远的遥遥距离,那婉转的声韵之中又好像飘飏着作者想恋江南的柔水蜜情。欧阳修《踏莎行》有云: “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这正好作为杜牧首句诗的言外之意的注脚。
     
     次句说此时虽过深秋,江南草木仍未凋零,风光依旧。正因为作者不忍晚秋的万木萧疏,所以非常眷顾江南的秀水青山,越来越眷念于繁华扬州的故人了。
     
     三四句本来是问候朋友韩绰最近状况,然而诗人却用调笑与他逗趣,遥问他当此秋末之际,月明风清之夜,在何处同妓女打情骂俏。这里,风流倜傥的韩绰之才貌不仅隐约可见,二人深厚亲密的友情又得以再叙,而且于调侃之中稍稍显现出诗人于己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的无限慨叹,使诗作平添几多韵趣。
     
     此诗妙在将二十四桥美人吹箫于桥上的传说同“明月桥上看神仙” 的生活现实合为一体,故给人以 “玉人”又是指歌妓舞女的惝恍印象。诵之,月光罩笼的二十四桥身披银光、肌白肤润的吹箫女如在眼前,清丽悦人,婉转悠扬的箫声散飏着江南秋意。幽美的江南风光,怎么能不唤起人们的向往?秋尽尚且如此美丽动人,若是春意盎然之际又会怎样迷人?寄情于“可言与不可言之间”,“可解与不可解之会”,当为此诗成功的奥妙所在。
  •  首句描写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扬州风貌。“隐隐”道出山之高远,“迢迢”写水之悠长,“隐隐”“迢迢”连绵不断,无休无止,其景渺蒙;山高水长,友人不得相见,更显朦胧。第二句写秋尽的江南。时已深秋,江南该是如何?可能是诗人正处于草木萧条之地,显然格外眷恋江南青山绿水。但诗人只以“草未凋”来写江南景色,勾画了一个朦胧大景,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第三句显然是诗人回忆在扬州时的景象。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为吴家砖桥,因古有二十四美人吹箫桥上而得名。皓月照古桥,半明半暗,风景缥缈。再加上优美的传说,更使景色迷人,意境朦胧。尾句中“玉人”既可指美丽洁白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指美女,结合二十四桥上古老传说,古桥、明月、玉人、箫声都那么悠远迷蒙,令人想往;指才郎,是从赠诗写法及“教”来推得,应指朋友韩绰,如此问候,既显韩绰风流倜傥又显两人情深。不管指谁,从本句可看出诗人有过“玉人教吹箫”的经历,这是写对风流才子放荡行为的感喟,还是写对江南美景的向往之情?这一切又似是而非,令人难以琢磨。

     这首诗可谓山朦胧,水朦胧,桥朦胧,月朦胧,玉人更朦胧,在这朦朦道出与友人的朦胧深情。
  •  
     诗人曾在大和七年至九年(833—835)供职于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府, 先任推官,后为掌书记。在此期间与同僚韩绰判官甚是友善。当其迁升长安 以后,仍怀念友人尤笃,遂寄诗以表达其深情厚谊。
     
    绝句“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 妙。” (刘熙载语)此诗着力绘景颂胜,托寓念旧怀友,兴发“旁面”意归 “本面”。
     
     前两句,青山隐约起伏,绿水环曲迢遥,虽然晚秋已过,可料江南的草 木仍未凋枯,还是一片碧色翠景。“隐隐”、“迢迢”两组叠字,明里绘出 江南山水的远景图,宛若一幅淡墨画,暗里却透过眺望,“山远水远人 远”,一种“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怀绪顿浮心际。以虛笔写设想中江南的暮 秋美景,更衬出对故地旧友的挚情。
     
     后两句,用设问形式,含调侃意味,在二十四桥这宴游盛地,正值月明 夜永之际,何处教歌伎吹箫尽欢呢? “二十四桥”,历来说法有异。宋沈括 《梦溪笔谈·补笔谈》: 唐时扬州有二十四桥,为最繁华之地。《扬州鼓吹 词》:相传本一座桥,集二十四位美人在此而得名。《扬州画舫录》:即吴 家砖桥,又名红叶桥。《扬州府志》: 相传隋炀帝于月夜同二十四位宫女在 此桥吹箫而得名。玉人,形容人的外貌如玉之美。韦庄《秋霁晚景》有“玉 人襟袖薄,斜凭翠栏干。”是指女子。诗人《寄珉笛与宇文舍人》有“寄与 玉人天上去,桓将军见不教吹”,是指男子。在此则特指友人韩绰。两句 “取径深曲”,以传说故实溶于昔日游乐,追忆上平抹一层神奇色彩,读后 “几于恍惚有物”,如见蟾宫皎洁,二十四桥美女吹箫,伶人翩舞,景象万 千动人。既显出旧地宴游之眷恋,又隐露南国风情之向往,诗人跟远人笃笃 情谊,由恬咏中体味可得。
     
    这首小诗抒情含引两线,览胜和怀友,一实一虚,网络一体,又分流推 展,实绘景事,纷呈眼底,虚映友情,空灵曲曲。以问而不答结穴,浮想连 绵,非一而止。



山水名胜诗之《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题解、注释和作者 - 可可诗词网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春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①, 玉人何处教吹箫②?


 
【题解】
 扬州是作者多次游历之处,曾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句。大中二年(848)八月,作者由睦州赴京就任司勋员外郎,路过金陵,怀念扬州旧游,因此作诗。韩绰,不详何人,作者另有《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此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历来为人传诵。
 【作者】
 杜牧,唐代诗人,生平见前《泊秦淮》诗。
 【注释】
 ①二十四桥: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唐时扬州城内水道纵横,有24座桥。或云即扬州西郊吴家砖桥,因传说古时有24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由后句知此诗当取后说。②玉人: “玉人”既可形容洁美之女子,也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如元稹《莺莺传》 “疑是玉人来”句。此句当取后者,指韩绰。此以调侃语气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歌伎吹箫取乐?

名诗《寄扬州韩绰判官》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寄扬州韩绰判官》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赏析】 韩绰为淮南节度使判官,他是杜牧在扬州时的同僚好友。杜牧移居他处,却仍然眷恋着市井繁华而又风光旖旎的扬州。于是便写下这首诗寄给故地的朋友,以表达对旧游之地的怀念之情。这诗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前人写扬州诗中的最著名篇什之一。该诗意境优美,气韵悠扬,历来为人传诵不已。

首句从大处落笔,轻施水墨,淡淡两抹,便描绘出一幅江南山水景色:青山逶迤,若隐若现一直延绵于天际; 绿水悠悠,连绵不断,伸向远方。这多像一幅意境悠远的水墨写意小品,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繁杂的线条,却异常传神地描绘出了江南山水特有的灵秀之美。“隐隐”、“迢迢”一对叠字,不仅隐约地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水阻隔的距离,更含蓄地透露出诗人绵缈不尽的情思;淡远清雅,韵味悠长,一开始就创造出绵长的抒情氛围。

假如说首句表达对旧游之地的思念还是欲吐不吐,十分含蓄的话,那么次句则由隐而显了:“秋尽江南草未凋”。这既是肯定之语,又是推想之辞,语气十分微妙。诗人在扬州生活多年,所以他知道尽管时已深秋,但那里草木不会凋零;然而如今他毕竟已经离开,此时那里又是怎样一番景色呢?想象中流露出无限关切之情。此处从江南之景落笔,在赞其“草未凋”中却又暗衬出诗人今处之地的秋景萧索,草木衰枯。正是诗人不堪眼前衰景,就更愈发思恋江南的明山秀水和名城的繁华以及志趣投和的故人。

三、四句具体地抒发思念之情。江南好,诗人最忆是扬州;扬州佳景无数,但诗人印象最深的是雅致的月夜游乐。“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二十四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又名红药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个美女吹萧于桥上而得名。一说扬州城内水多桥多,有桥二十四座。从末句 “何处”来看,当非特指一桥,只有这样理解,似乎对诗意的体会才更有佳趣。“玉人”,原喻美貌之人,此处代指韩绰,含有赞其才子风流气质之意。此二句,本是关切和问候友人近况,但却以调侃之语出之,问他今宵月夜在何处教美女歌吹。这样便在幽默中非常自然地表现出了友情的亲密无间。同时,也从中流露出对自己倜傥不羁的生活的感喟。在调侃中为诗作平添了几分离别的酸楚情味。扬州繁盛,唐世艳称,诗人不写玑珠盈市,罗绮满户,却单写月夜歌吹,这正如李煜不写龙楼凤阁,金玉满堂,而写“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月夜”一样,自是大家手笔,大家气象。不言豪华,自见豪华,而且月夜吹萧的情景能发人美好的联想。唐诗人包何便有“闻说到扬州,吹萧忆旧游”的诗句;张祜有“月明桥上看神仙”的妙语;加上二十四美女桥上吹萧的传说,使诗境变得似真似幻,恍若现实,又恍若梦境,极为传神地表达出恍若仙境的美好情思。


历代诗词精品之《寄扬州韩绰判官》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调。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于大和七年(833)至九年春在扬州牛僧孺幕,韩绰为其同僚。此诗作于离扬以后。
 前二写江南秋光,包含着忆扬州和故人的情怀。“隐隐”、“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山青水长、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暗示着双方相隔的空间距离,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可为之注脚。“草未凋”写江南秋色,清新旷远不同江北,句下寓有眷念旧地的深情。
 后二叙别来怀念之情。乃从扬州诸多美好印象中撷取最不能忘怀的时间——“明月夜”(参张祜《纵游淮南》“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是扬州”)、地点——“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内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只是一桥相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女吹箫于桥上故名,即使如此,桥名也能给人造成数量上的错觉),以调侃的口吻,询问对方的行踪。此处的“玉人”乃指韩绰,而“教吹箫”又把关于美女的传说阑入,使人感到韩绰的风流倜傥与情场得意,再加上“何处”二字悠谬其辞,令人读之神往。宋词人姜夔七绝《过垂虹》云:“自作新词分外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中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即深得小杜神韵,可以参读。

《寄扬州韩绰判官》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文宗大和七年至九年(833—835),杜牧曾在扬州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为掌书记。韩绰:生平不详。判官:节度使僚属,时韩绰为淮南节度判官,与杜牧曾为同僚。此诗当是杜牧离开扬州后所作。诗中前二句写江南秋景,寄寓怀念江南的深情。后二句选取诗人最恋念的扬州景点,以调笑的口吻询问韩绰每夜取乐情景,将韩绰风流倜傥的形象鲜明地勾勒了出来。词语清丽,风调俊爽,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注释】
 ①隐隐:不分明貌。迢迢:远貌。②未:一作“木”。③二十四桥:唐时扬州城内共有二十四桥,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曾略记其名。一说桥名二十四,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又一说,因古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④玉人:指韩绰。唐时称才子为“玉人”,如元稹《莺莺传》有“疑是玉人来”句。教吹箫:教歌妓音乐,暗指风流韵事。

唐诗《寄扬州韩绰判官》全文、译文、翻译和点评 - 可可诗词网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释】
 1.二十四桥:扬州名胜,即吴家桥,因古时二十四位美女吹箫于桥上的传说而得名。
 
 【译】
 青山隐隐,
 绿水迢迢,
 秋风已吹遍江南,
 草木却未残凋。
 皎洁的月光
 将二十四桥映照,
 那玉儿般的美人
 在何处教你吹管弄箫?
 
 【评】
 此诗被认为是杜牧离别扬州后的寄赠挚友韩绰之作,其意义却又远远超脱了寄赠的个人生活的追忆怀恋。如清人黄叔灿所评:“‘二十四桥’二句,有神往之致,借韩以发之。”(《唐诗笺注》)诗人以轻松、浪漫的笔法,融古迹与现实、今时与往事于一体,令人想往扬州的风光、青春的往事。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8:0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