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宿山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宿山寺 宿山寺
古人论诗,有“郊寒岛瘦”之说。贾岛由僧还俗,仕途并不得意,直到晚年,才做到一个小小长江主簿。早年枯寂的禅房生活在他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记,使他惯于用冷漠淡泊的眼光看待现实。从他现存的诗歌看,虽然也流露出一丝半点求仕不遇的苦闷,但更多的则是写清冷凄凉的山光水色,有意或无意地流露出逃避现实的心境。《宿山寺》便属于这一类诗。 这首诗写诗人从范阳至京洛途中,在一座山寺借宿时的所见所闻。首联“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点明此时的季节和山寺的地理环境。“寒色”表明这是万木萧条、寒气侵人的秋末冬初。瑟瑟寒风中,落木萧萧,起伏连绵的山峦一片肃杀之景,起句为整首诗定下一个凄冷的音调。“精庐”即精舍,寺院的异名。寺庙高居山顶,门对群山,自有一种孤高静洁之气。当中两联写山寺之景。颔联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着眼于夜景,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贾岛“爱深夜过于爱黄昏”,因为夜的静寂能让人从中体味到佛家清静的禅境。山中的夜晚更显清寒冷寂,夜空中寂寥的寒星透过稀疏的树枝、闪烁着惨淡的光芒; 一轮明月在夜空中默默地移动,穿过缕缕无声的白云。疏木、寒星,衬托出山川万籁俱寂、静绝尘氛;肃穆的月辉,更增添了山寺的庄严神秘。颈联承接颔联:“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上联是写目中所见,此联是写心中所思。寺庙建于如此高峻的山峰之上,若非虔诚拜佛之人是不会前来的,故曰“人来少”。就像青松高耸,拙翔之鹤难跃其上,而只会孤鹤独舞一样。诗人实际上在赞美山寺的超脱洁净。贾岛诗中写境往往不是写实,而是写心,外境只是主观世界的依托,是它的比喻和象征。中间两联的诗境突出清幽寒净,这亦是佛教禅宗倡扬的精神境界,诗人是将对禅意的体悟化作了艺术形象。佛教禅宗重视现世的内心自我解脱。佛教徒的生活闲适,但又清苦; 高雅,但又寂寞。佛教徒们以这种虚空清净、淡泊无为的生活,作为自我内心精神解脱的途径。他们崇尚清净的本心,也欣赏幽深玄远、清静凄寒的环境。贾岛虽由僧还俗,但心底仍深埋着佛教禅宗人生哲学和审美情趣的种子,因而在诗中经常表现出这种禅意禅趣。尾联“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赞喟寺中的老僧斩断尘缘,六根清净。未闻世事,并非说孤陋寡闻,而是赞美老僧修行于清幽雅静的环境中,已进入了身心俱忘的佛家最高境界。 《宿山寺》意境清幽,色彩素淡,节奏闲适舒缓,感情平静恬淡,语言也十分流畅通俗,可谓禅诗中的佳作。 ☚ 贾岛 ">哭柏 ☛ 宿山寺 宿山寺
题目是《宿山寺》,突出地写了夜间山顶寺庙的特殊情景,创造了一种清高绝尘、庄严静穆的佛门气氛,使人产生一种“高山仰止”的心境。而山寺究竟位于何山,建于何时,所取何名,倒并不重要,作者无须交代,读者也无须追根究底了。 说是夜宿山寺,实是夜出山寺登览。“中峰半夜起,忽觉在青冥。”夜半起来登上中峰 (通指山岭的主峰或最高峰),山峦间云飘雾渺,忽然觉得自己脱离了凡尘,升到了青天之上。这与山寺环境的幽僻有关,也与夜间四顾茫茫,什么也看不清,只觉周围空阔旷远、脚下深不可测有关。作者能抓住这种感觉表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到了寺在“虚无缥缈间”的境界,从而感到佛在另一世界。接下来写了“下界自生雨,上方犹有星”。这本是高山上可以常见的现象,放在这里,却凸现了彼岸与此岸、上界与下界、超世绝俗的佛门与凡夫俗子的尘世的差距。方回评此诗说: “三、四 (句) 已佳,五、六 (句)尤佳,第六句无人曾道。”这五、六句便是“楼高钟独远,殿古像多灵”。下界有雨,而上方似乎可扪星辰。山耸在云雾之上,而寺庙又耸在山上,且楼阁修得很高。“居高声自远”,寺中钟楼击钟,钟声自然传到很远; 而在更深夜静的时分,钟声悠然回荡在高空大野之中,更是清音久播,无远弗届。寺院里的殿堂中,供奉着年代久远的菩萨塑像。人们有一种贵远贱近、崇尚古老事物与英灵的心理。古老的殿堂、古老的佛像,因为历史年代的间隔而增添了它的庄严感,在夜里昏暗不明的油灯(长明灯)或蜡烛照映下,更抹上了一种圣灵的光辉。这时刻,从外部瞻望山寺楼阁的剪影,谁不朦朦胧胧产生仰慕的心情呢? 听那余韵不绝的钟声,怎不感到自己在接受灵魂的洗礼而有程度不等的妙悟呢?进入佛殿,怎不感到那青灯古佛充满神圣的灵气而顶礼膜拜呢? 尾联两句: “好是潺湲水,房房伴诵经。”先宕开一笔,写寺外山谷里的条条小溪,流水潺潺,似乎脱开了佛寺氛围,第八句又一收束,把人们的注意力挽回一间又一间的僧房。僧人们非常辛勤,更非常虔诚,深夜里,房房都在诵经,他们是不知疲倦的,也只有不知疲倦的潺湲溪水能够陪伴他们长久修持。山寺的灵异境界与山僧的超人精神韧力两相契合,作者对佛理的体验与向慕见于言外,诗的结构也显得完整了。 ☚ 张𧏖 黄滔 ☛ 《宿山寺》中峰半夜起,忽觉在青冥。 下界自生雨,上方犹有星。 楼高钟独远,殿古像多灵。 好是潺湲水,房房伴诵经。 题目是《宿山寺》,突出地写了夜间山顶寺庙的特殊情景,创造了一种清高绝尘、庄严静穆的佛门气氛,使人产生一种“高山仰止”的心境。而山寺究竟位于何山,建于何时,所取何名,倒并不重要,作者无须交代,读者也无须追根究底了。 说是夜宿山寺,实是夜出山寺登览。“中峰半夜起,忽觉在青冥。”夜半起来登上中峰 (通指山岭的主峰或最高峰),山峦间云飘雾渺,忽然觉得自己脱离了凡尘,升到了青天之上。这与山寺环境的幽僻有关,也与夜间四顾茫茫,什么也看不清,只觉周围空阔旷远、脚下深不可测有关。作者能抓住这种感觉表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到了寺在“虚无缥缈间”的境界,从而感到佛在另一世界。接下来写了“下界自生雨,上方犹有星”。这本是高山上可以常见的现象,放在这里,却凸现了彼岸与此岸、上界与下界、超世绝俗的佛门与凡夫俗子的尘世的差距。方回评此诗说: “三、四 (句) 已佳,五、六 (句)尤佳,第六句无人曾道。”这五、六句便是“楼高钟独远,殿古像多灵”。下界有雨,而上方似乎可扪星辰。山耸在云雾之上,而寺庙又耸在山上,且楼阁修得很高。“居高声自远”,寺中钟楼击钟,钟声自然传到很远; 而在更深夜静的时分,钟声悠然回荡在高空大野之中,更是清音久播,无远弗届。寺院里的殿堂中,供奉着年代久远的菩萨塑像。人们有一种贵远贱近、崇尚古老事物与英灵的心理。古老的殿堂、古老的佛像,因为历史年代的间隔而增添了它的庄严感,在夜里昏暗不明的油灯(长明灯)或蜡烛照映下,更抹上了一种圣灵的光辉。这时刻,从外部瞻望山寺楼阁的剪影,谁不朦朦胧胧产生仰慕的心情呢? 听那余韵不绝的钟声,怎不感到自己在接受灵魂的洗礼而有程度不等的妙悟呢?进入佛殿,怎不感到那青灯古佛充满神圣的灵气而顶礼膜拜呢? 尾联两句: “好是潺湲水,房房伴诵经。”先宕开一笔,写寺外山谷里的条条小溪,流水潺潺,似乎脱开了佛寺氛围,第八句又一收束,把人们的注意力挽回一间又一间的僧房。僧人们非常辛勤,更非常虔诚,深夜里,房房都在诵经,他们是不知疲倦的,也只有不知疲倦的潺湲溪水能够陪伴他们长久修持。山寺的灵异境界与山僧的超人精神韧力两相契合,作者对佛理的体验与向慕见于言外,诗的结构也显得完整了。 宿山寺贾 岛
自苏轼倡言 “元轻白俗,郊寒岛瘦”之说,又由于南宋永嘉“四灵”(指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专以贾岛、姚合为摹仿对象,后世不少评论者便对贾岛的诗产生了偏见,认为他把诗境写得过于幽冷狭窄。遣词造句显得晦涩艰深,如行羊肠小路。其实贾岛的诗确有一部分是以瘦硬为工的,如“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以及“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类,斧凿痕比较显著。但也有像“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这样比较洒脱有气势的诗句,正不可一概而论。退一步说,幽冷褊狭的诗境是同诗人的思想、生活相关联的。贾岛曾出家为僧,还俗后,仍与僧人有交往。在他诗集中,同僧人酬唱的作品占有相当比重。此外,他描写隐者孤独幽寂心态的诗篇也屡见不鲜。这就使诗人笔下的景和情自然而然偏于幽冷生涩,孤独寂寥。更值得注意的是,贾岛有时也用疏朗明快、一气流走的诗句来摹绘异常孤寂幽冷的环境和气氛,这就足以令人涵泳玩味了。这里要介绍的《宿山寺》,便是一首在风格与内容上既矛盾又统一的典型之作。 诗题是《宿山寺》,必须先介绍山寺的位置。诗人此诗在布局上还是传统章法,先景后情。所以第一句写山寺周围的大环境,第二句写寺院所在;然后三、四一联写自己在山寺夜间所见景物,缴足题中“宿”字。第一、二句为静景,第三、四句为景中动态。“众岫”,犹言群山;“耸寒色”,山高气自寒,言群山高耸,各具寒色。“精庐”为寺院代称。由于此寺建于高山绝顶(参见第五句),它乃像群山的一个轴心,由它把群山分隔开来。三、四句写诗人仰瞻夜空之所见。流星自天外划过,一瞥即逝,森林中本不易见;却因透过枝叶稀疏处始能见到。这里是反着说,仿佛流星穿透了稀疏林木而陨坠于茫茫黑夜。“走月”句也是一样构词法。“走”本意为疾行,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迅跑”。月从云层中穿过,从下仰望,其行甚速,故言“走月”。而云影虽移,却似跟不上月亮。盖云之动静,夜间本不易发现,只有当月在云中穿行时才会感到云也在移动。这句说走得很快的月亮仿佛在追送行云,亦近于反说。前四句读起来并不艰涩,但诗人仍在刻意求工,微露斧凿痕迹。后四句则一气而成,俨如诗人自己所写的诗句,像走月送行云一样,毫无滞笔。寺在山之绝顶,故人迹罕到;而鹤栖于高松之上,更显得高洁不群。这里并不一定指孤鹤,因为鹤亦有群。所谓“鹤不群”,言鹤不与其它俗鸟为群,此借鹤以喻山寺之迥隔尘嚣,喻寺僧之远离世俗。五、六句虽似景语,却是烘托出山寺周围的气氛,以见出寺之阒无人迹,僧之清净修持。末二句突出地刻画寺中老僧,年已80,却一生不闻世事。照理讲,人愈老则愈谙人情世态,而此僧一念修持,从不介入世事,故于人情冷暖、风俗厚薄反一无所知。后四句意随笔到,自然浑成,毫不矫揉造作,因此也就没有出现那种瘦硬拗折的句子。可见贾岛也还有挥洒自如的一面,非后世摹拟者故作蹇涩之诗者可比。此唐人毕竟不可及也。 此诗并未宣传佛教宗旨,而佛徒淡泊自守,甘与世绝、苦行持律之形象已被作者从山之形势、寺之位置、景之幽冷、物之高洁以及僧之甘于枯寂生涯种种描写中流露无遗,而诗人本身向往这种远离尘俗的隐者生涯亦尽在不言中了。中晚唐诗虽无盛唐气象,而终于能在诗坛各树一帜,都缘不同的作者各有其独特的生活感受和各具一套令人难以企及的艺术本领,故至后世亦能开宗立派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