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宴席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宴席曲 宴席曲民歌的一种形式。流行于西北部回族、撒拉族聚居地区。一般是在婚礼的宴席上,主客对唱,以示庆贺;也有演唱民间故事助兴的。主客对唱又分独唱与一唱众和两种形式。 ☚ 酒歌 诸宫调 ☛ 宴席曲 宴席曲回族说唱曲艺。流传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省回族聚居区。“宴席”是当地方言对婚礼的别称,宴席曲是在举行婚礼时由民间歌手演唱的说唱曲调。回族结婚时“宴席三天无大小”,闹新房时大家围聚在院子里,请歌手尽情演唱,兴尽方散。此俗自古相传,兴起年代已不可考。演唱形式有独唱,也有齐唱。还有简单化妆并伴以舞蹈动作的演唱形式。曲调一般是一词一调,如[青青马儿调]、[山里的松柏调]、[娘吩咐调]等。也有一词多曲的,如《虎狼马》等曲目就有五个不同曲调。内容有的叙述故事,有的咏唱景物。 ☚ 喇嘛玛尼 冬不拉弹唱 ☛ 宴席曲回族民歌之一。主要流行于甘、宁、青、新几个省区。它集文学、表演、音乐于一体。一般多用于婚姻喜宴和其他喜庆的场合。有固定的曲调和歌词,并以舞蹈作助兴,包括对唱、独唱、合唱等形式。句型多为五字句和七字句。曲调有20—30分钟,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动听。跳舞时头部依节奏摆动,手足做拳术等动作,幽默潇洒,朴实自然。以其曲调的内容分,有叙事曲、抒情曲、散曲、酒曲等。昌吉地区较流行的宴席曲有《珍珠倒卷帘》、《孟姜女》、《牡丹花倒栽插》等。 宴席曲❶回、保安、东乡、撒拉族嫁娶礼仪歌舞。流行于甘肃临夏及青海东部。多在传统节日和喜庆丰收时表演。表演时,由双人或更多偶数小伙围成圆圈,相对且歌且舞。头部有节奏、有幅度地摇摆,诙谐幽默;手足动作刚健潇洒。歌词多为祝福、贺喜之类,演唱到末句时,全场男女老幼一齐伴唱,气氛热烈。当歌手把舞会引到闹公公、惹哥嫂习俗程序时,歌舞达到高潮,粗犷奔放的舞姿和笑声、歌声交织成狂欢的婚礼舞曲,直至深夜,众人尽兴而归。 宴席曲亦称“家曲”、“喜曲”。流行于甘、青地区回、土、撒拉、保安、东乡等族的一种民歌。在婚嫁等喜庆日子演唱。有固定曲调和歌词,伴以舞蹈动作助兴。有独唱、对唱和合唱等形式。歌词大都歌颂爱情、劳动、自然景物和历史人物, 也有夸赞男女穿着装饰的,一般五字句和七字句。曲调有二三十种,各具民族特色。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舞时头部依节奏摆动, 手足做拳术动作,幽默潇洒。解放后在表演形式上由原来男子歌舞, 发展为男女合唱合舞。 宴席曲 宴席曲亦称“家曲”、“喜曲”。西北回族民间民歌之一。一般多在婚嫁等喜庆日子演唱,故名。有固定曲调和歌词,并以舞蹈动作助兴。包括独唱、对唱和合唱等形式,歌词大都歌颂爱情、劳动、自然景物和历史人物,也有夸赞男女穿着装饰的;一般五字句和七字句。曲调有20—30种,各具特色,其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舞时头部依节奏摆动、手足做拳术等动作,幽默潇洒、朴实自然。建国后,在表演形式上逐渐由原来单纯男子歌舞,发展为男女合唱合舞。 ☚ 赞手舞姿 花儿 ☛ 宴席曲 宴席曲甘肃回族民间文艺形式。主要流行于甘肃临夏地区。一般在村庄、场院演唱。是回族婚宴上不可缺少的内容,庆祝、祝福、助兴、娱乐是其主要特点。宴席曲曲调婉转柔和、优美轻快,内容都带有喜庆色彩,演唱时还带有简单的舞蹈动作。宴席曲和花儿一样,由劳动人民创造并发展、完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宴席曲著名的曲目有 《大恭喜》、《赞歌》等。 ☚ 甘肃回族砖雕 东乡族 ☛ 宴席曲流行于青海、甘肃等省一些回族、撒拉族聚居区的一种歌唱艺术。多在婚礼、庆典、或亲朋会聚的宴席上表演。宴席曲的演唱以清唱伴以简单的舞蹈动作或拳术动作进行,反映了回族、撒拉族人民崇尚武术的习俗。宴席曲欢快流畅,委婉动听,加之演唱者神情并茂、神态真挚自然,常把客人融进热烈亲切的气氛中,使宴席显得宾主共乐、亲密无间。青海回族宴席曲的传统曲目有《方四娘》、《抓壮丁》等;撒拉族宴席曲的传统曲目有《阿里玛》等,前者以叙述民间故事为其主要内容;后者则以赞美勤劳俊美的撒拉族妇女为主要内容。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