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炎
宫颈受损伤及病原体侵袭而致宫颈炎。它是女性生殖器炎症中最常见的一种。致病因素很多,如流产、分娩,性交、月经、手术等机械性刺激: 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刺激; 滴虫、霉菌、阿米巴包囊或滋养体、各种化脓菌、淋菌、结核杆菌、阴道嗜血杆菌、杜克嗜血杆菌、支原体(mycoplasma)及多种病毒等病原体侵袭。它常与宫体、阴道炎症并发,常伴有宫颈糜烂、宫颈裂伤、宫颈外翻。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以后者更为常见。
急性宫颈炎 多发生在产褥感染,感染性流产及急性阴道炎的情况下。其病理变化为子宫颈充血、水肿、颈管粘膜外翻。粘膜间质中有多形核白细胞、淋巴细胞广泛浸润,并沿整个器官的淋巴管向四周扩散,以致蔓延到粘膜皱襞和腺体内,使腺体开口闭锁,形成囊状腺体和宫颈腺体囊肿。有时可沿上皮侵入腺体的腺腔内,引起上皮脱落,严重者形成宫颈溃疡。
主要临床表现是大量脓性白带,刺激外阴而引起外阴瘙痒、潮红、肿胀。阴道及宫颈充血,有触痛,可伴有宫颈糜烂。急性炎症波及尿道、宫旁组织、子宫体、输卵管时,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如腰背痛、下腹痛,盆腔热感或重感、尿频、尿急和排尿痛。当宫旁组织和子宫骶骨韧带受累时,宫颈活动受限,子宫骶骨韧带增厚有压痛等。为明确诊断,应先查阴道滴虫、霉菌,再作涂片染色检查细菌,有时需作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供用药参考。如有溃疡,应在急性炎症消退后作活检,与宫颈结核、恶性肿瘤鉴别。
本病须用细菌敏感的磺胺类药物或抗生素控制感染,有滴虫或霉菌者,按滴虫性或霉菌性阴道炎治疗 (参见“滴虫性阴道炎”及“霉菌性阴道炎”)。
慢性宫颈炎 多由急性宫颈炎转变而来或长期轻度的慢性感染所致。多为链球菌、葡萄球菌、肠球菌引起,其发病率高,约占已婚妇女的半数以上。慢性宫颈炎时,病理检查镜下见腺体增生,腺腔扩张,其周围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并有浆细胞、淋巴细胞、多核白细胞浸润。
主要临床表现是白带增多,为粘液或脓性粘液,有时可带血丝或少量血液。子宫旁结缔组织继发慢性炎症时,子宫骶骨韧带增厚、有压痛,并有下腹痛或腰骶 部痛、痛经和冷感症。炎症蔓延到膀胱三角区及阴道前壁,则有膀胱刺激症状。炎症分泌物能伤害精子而引起不孕。检查时见宫颈肥大、充血、有多量脓性或粘液性分泌物,不同程度的宫颈糜烂 (见“宫颈糜烂”)、宫颈腺体囊肿。这是由于宫颈腺体与周围组织增生,腺管被周围组织挤压,腺口堵塞,使腺体内分泌物潴留,腺腔扩大形成大小不等的囊形肿物,由粟粒大至米粒大或小豆大,呈青白色囊肿,穿刺后可流出浓稠粘液。有时慢性宫颈炎向深部肌层侵入,组织增生,使宫颈肥大且硬,表面重度滤泡状糜烂,宫颈肌层内藏有多数未露出表面的宫颈腺体囊肿,称为宫颈滤泡状肥大。有时可见宫颈旧裂伤、外翻,宫颈息肉等。根据临床表现可作出诊断,但需作阴道细胞学检查、阴道镜及组织学检查,排除早期宫颈癌。对病变严重、症状明显的慢性宫颈炎患者应给予治疗。
以局部治疗为主,可用抗生素局部涂敷或中药局部治疗;有宫颈腺体囊肿则行穿刺;有宫颈糜烂、粘膜外翻、轻度裂伤者可采用宫颈电熨或电灼,在宫颈上依次熨遍整个糜烂面,深度2~3mm,并深入颈管0.5~1.0cm,先使组织破坏,坏死,促使鳞状上皮再生;也可用冷冻疗法,即以快速超低温度(-60~-196℃)使宫颈糜烂组织冻结、变性、坏死、脱落,然后再生的方法;激光治疗是使宫颈表面汽化、灰化(深度一般为3~5mm)以后再生长愈合的方法;低热电烙凝固治疗,用70°~90℃范围有组织损害力的电流烧灼宫颈,目的在于破坏细胞热不稳定酶,使细胞达到生理性死亡,不产生出血创面,亦无臭味;腐蚀性药物如铬酸、硝酸银等也可用以治疗,目的是消炎,促进储备细胞增殖,有利于组织修复。在利用上述治疗后,仍不好转者可根据病情考虑手术切除,例如宫颈锥形切除,宫颈部分切除,甚或子宫切除术。如合并的宫旁结缔组织炎症状明显时可按盆腔结缔组织炎治疗 (参见“盆腔结缔组织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