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大风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木果類 > 林木部 > 喬木 > 大風子
大風子  dàfēngzǐ

亦作“大楓子”。木名。大風子科。常緑喬木。單葉互生,革質,綫狀披針形,全緣。花雜性或單性,生於葉腋。漿果球形,果皮堅硬,内有軟肉,含種子三四十粒。種子可榨油,名大楓油或大風子油,可入藥。分布於我國雲南、廣西、臺灣等省。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大風子》:“[釋名]時珍曰:能治大風疾,故名。”又“[集解]:大風子,今海南諸國皆有之。按周達觀《真臘記》云:‘大風乃大樹之子,狀如椰子而圓。其中有核數十枚,大如雷丸子。中有仁白色,久則黄而油,不堪入藥。’”

大风子semen hydnocarpi

外用药。出《本草衍义补遗》。见《元亨疗马集》。为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Hydnocarpus anthelmintica Pier.的成熟种子。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摘,取出种子晒干。研末或炒炭用。主产云南、台湾、广西等地。辛,热;有毒。入肝、脾、肾经。功能祛风燥湿,解毒杀虫。主治:❶疥癣,与木槿皮、轻粉等配伍,制成酒浸液,外涂。
❷褥疮搔痒,与苍耳子各等份,煎水洗患处。
❸仔猪湿毒,与炉甘石、石膏、轻粉、冰片等配伍,共为细末,麻油调搽,牛、马3~10克;猪、羊0.1~0.5克。为末冲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煅存性研末调敷。本品毒性强,内服对胃肠有强烈的刺激,易导致呕吐、腹痛,内服宜慎。阴虚血热及孕畜忌用。本品种仁含脂肪油50%,其成分为大风子酸和副大风子酸;其他尚含油酸甘油脂、软脂酸甘油酯及氢氰酸。对结核杆菌及其他抗酸杆菌有抑制作用。水浸液在试管内对奥杜盎氏小芽孢癣菌有抑制作用。

大风子

药名。出《本草衍义补遗》。又名大枫子。为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Hydnocarpus an-thelminticus Pier.等的成熟种子。主产越南、泰国。我国云南、台湾、广西等地有栽培。辛,热,有毒。入肝、脾、肾经。祛风燥湿,攻毒杀虫。
❶治麻风。内服:1.5~3g,入丸、散用。
❷治杨梅毒疮,疥癣,手背皴裂,神经性皮炎,水田皮炎。捣敷;或研如泥,去油,以麻油调敷。本品内服易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不宜久服。大风子油:外用涂擦治疥、癣。种子含多量脂肪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大风子油酸、次大风子油酸种子含异叶大风子腈苷等。大风子油有抗麻风、抗结核作用,但对机体组织均有刺激性,毒性较大。大风子水浸液在试管内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有抑制作用。

大风子common chaulmoogratree

Hydnocarpusanthelmintica Pierre.又称泰国大风子。大风子科,大风子属。常绿乔木或小乔木状。原产泰国热带雨林。越南、爪哇和中国海南、广东、广西、台湾省区有栽培。叶革质,互生,长椭圆形,先端钝尖,基部近圆形,全缘或微波状,托叶早落。伞房状花序;花单性;萼片5枚;花瓣5枚,红色或淡红色,副花瓣5枚;雄蕊5枚;子房3心皮,1室。果球形,黄褐色。种子多角形,灰褐色至黑褐色。果实性热伤血,攻毒,杀虫,治麻风病、牛皮癣、风湿痛、结核等症。成熟种子药用,种子含20%~25%大风子油,治癞病及象皮病,又治梅毒及风癣疥疮,多为外用药,又为优良用材树种。

大风子dà fēng zǐ

《本草纲目》木部第35卷大风子(13)。药名。
【基原】为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Hydnocarpus anthelmintica Pier.的成熟种子。
【别名】大枫子(《品汇精要》)。
【性味】辛,热,有毒。
❶《本草纲目》:“辛,热,有毒。”
❷《本草原始》:“味甘,热。”
❸《玉楸药解》:“味苦,微热。”
【归经】入肝、脾、肾经。
❶《玉楸药解》:“入足厥阴肝经。”
❷《本草求真》:“入肝、脾经。”
❸《本草再新》:“入肝、脾、肾三经。”
【功用主治】祛风燥湿,攻毒杀虫。治麻风,疥癣,杨梅疮。
❶《本草纲目》:“主风癣疥癞,杨梅诸疮,攻毒杀虫。”
❷《医林纂要》:“行痰,杀虫,劫毒。用霜,亦可劫顽痰,行积水。”
❸《国药的药理学》:“治象皮病。”
【用法用量】外用:捣敷或煅存性研末调敷。内服:煎汤,五分至一钱;或入丸剂。
【成分】种仁占全种子的30%,约含脂肪油50%。

大风子dàfēnɡzǐ

中药名。出元·朱震亨《本草衍义补遗》。别名大枫子。为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Hydnocarpus anthelmintica Pierre的成熟种子。主产于越南、泰国, 我国云南、台湾、广西等地有栽培。辛, 热, 有毒。祛风燥湿, 攻毒杀虫。治麻风, 内服: 1. 5 ~ 3 克, 入丸、散用。捣泥去油,以麻油调敷, 治杨梅毒疮, 疥癣。内服易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 不宜久服。本品含多量脂肪油, 油中主要成分为大风子油酸、次大风子油酸。大风子有抗麻风作用。大风子油及其脂肪酸钠盐有抗结核作用, 后者的作用较强。水浸液在试管内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大风子油及其衍生物对机体组织均有刺激性, 毒性较大, 大风子油酸乙酯毒性较小。

大风子

大风子

大风子,始载于《本草衍义补遗》。为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Hydnocarpus anthelmintica Pierre的种仁。产于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柬埔寨等国;我国台湾、云南、广东有引种栽培。
本品味辛,性热。有毒。归肝、脾经。功能祛风燥湿,攻毒杀虫。主治麻风、梅毒、疥癣及酒皶鼻等证。本品外用为主,少作内服,并多入复方使用,以加强疗效,减低毒性。如治疗麻风及梅毒恶疮,《岭南卫生方》以本品烧存性,和麻油、轻粉研涂,并以其壳煎汤洗之。《普济方》治麻风,则用苦参研细末,入大风子油和少许酒糊作丸内服,并以苦参煎汤热洗患处。现代常与苦参、苍耳子、川芎、白花蛇、防风、草乌等祛风燥湿药配伍,制成丸剂服用。对于疥疮,可与轻粉、枯矾为末,乌桕油调搽,如《疠疡机要》大风子膏; 或与硫黄、轻粉、樟脑等配制散剂或作软膏局部外用。用于癣疮,可与硫黄、雄黄、枯矾共研细,油调涂搽,如《血证论》大风丹。治疗顽癣,《外科正宗》用本品配斑蝥、土槿皮、轻粉等浸酒或煎汁外涂。此外,治手足皴裂,可单用本品捣敷局部;治荨麻疹,可合大蒜捣烂,煎水涂搽;治酒皶鼻,可配木鳖子、轻粉、硫黄研末,于晚间冷开水调涂。本品入丸、散服,一次量0.3~1g。生用作用较强,但刺激性大: 炒炭存性外用或制成大风子霜内服,可减轻毒副反应,但其作用亦相应缓慢。内服易致恶心、呕吐及胸腹疼痛,甚则损及肝肾,故用时宜慎,不可过量及久服。因其性热而燥,凡阴虚血热、胃肠炎症及目疾患者均忌服。
实验研究: 大风子种子含大风子油,油中主要含副大风子酸、晁模酸以及二者的甘油酯; 并含硬脂酸、棕榈酸、油酸及大风子烯酸等。
大风子油曾用于治疗麻风病,但因毒性大,疗效差,已不用。大风子油由于不易穿透细菌的胞壁,故对抗酸杆菌虽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效力不强,而油的衍生物(大风子油全部脂肪酸的钠盐)却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1:100000浓度在试管内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对感染结核杆菌的豚鼠有保护作用。
肌肉注射大风子油产生严重刺激及疼痛,容易发生坏死,大风子酸乙酯则刺激较轻。口服大风子油可引起呕吐,继续应用可逐渐耐受,大风子酸乙酯则较易耐受。动物注射副大风子酸钠或其乙酯,可产生溶血性贫血、肾炎、蛋白尿、血尿、肝脂肪变性和消瘦。人应用后亦可产生头晕、头痛、胸痛、噎感、周身不适、发热、软弱、失眠、食欲不振、腹痛及全身发热感。还能刺激肾脏,产生蛋白尿及管型。

☚ 木槿皮   木鳖子 ☛

大风子

大风子

蒙古名巴图乌兰、高杰、玛奴拉格展、色—毛敦内乌热、玛奴色兴。为大风子科植物泰国大风子 (Hydnocarpusanthelmintica Pierre.)的干燥成熟种子。4~6月采摘成熟果实,除果皮,取出种子,晒干后密封制炭或牛奶中煎煮,晒干。
本品味辛,性温、燥、钝。有杀虫,制痧,燥黄水,防溃烂,强壮之功效。用于
❶咽喉肿痛:与麝香、黑云香、泡囊草、牛黄、雌黄等配伍,制成七味牛黄散用。
❷滋补强壮,抗衰老:将信筒子、大风子、干姜用蜂蜜等、黄油调和服用。
❸疥癣,疮疡,梅毒疮:大风子炭,用胡麻油调和外用。
❹胃粘性痧症:与木香、蠡实、泡囊草等配伍,制成二十味木香丸用。

☚ 马蔺子   天仙子 ☛
0002227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5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