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原位癌
宫颈癌局限于上皮全层,未穿过基底膜,无浸润间质者,称为宫颈原位癌。
宫颈原位癌是宫颈的最早期癌,为肉眼所不能见,宫颈外观正常或有宫颈糜烂,易出血。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复层上皮的全层被异常细胞所代替,层次及细胞极性消失;核分裂增多,并有病理核分裂;基底膜完整,无间质浸润。原位癌病变有时越过鳞一柱交界而延伸到宫颈管内,并沿腺体的开口进入腺体,代替腺体的柱状上皮,但腺体的基底膜保持完整,此种情况称为宫颈原位癌累及腺体,未延伸到腺体的称宫颈原位癌不累及腺体,需与早期间质浸润癌相区别。虽对原位癌的诊断标准作了规定,仍有不少病例,病理学者间的见解并不一致。
根据其分化程度原位癌可分为分化型(大细胞型)与未分化型(小细胞型)两种组织分型,前者来源于鳞状上皮,后者则由储备细胞发生。
原位癌患者多无症状,可因慢性宫颈炎或宫颈糜烂而有白带增多,或接触性出血。妇科检查宫颈外观正常或有宫颈糜烂,易出血。因无症状,绝大多数患者是在防癌普查、定期妇科检查或对宫颈不典型增生患者随访复查中被发现的。
早期诊断主要依靠防癌普查,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是:
❶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对早期发现宫颈癌有很大作用,最后确诊仍需通过宫颈病理组织学检查。原位癌细胞学特征是癌细胞大小形态略同,圆形或椭圆形,很少有多形性。常混有核异质细胞,涂片背景清晰 (在无滴虫感染时)。癌细胞核增大,浓染,粗大颗粒状的染色质网,核仁不显著,胞浆少,呈未分化型细胞形态。涂片采用巴氏Ⅴ级分级法,Ⅲ级以上的涂片时,须进一步检查。
❷阴道镜检视,镜下见白色病变、白斑、点状结构、镶嵌以及异型血管(如螺旋血管、逗点血管等)。
❸在碘试验观察下,或阴道镜指示下行宫颈多点活检并用锐利细小刮匙行宫颈管搔刮术,证实为原位癌方可确诊。
❹宫颈锥形切除术,在细胞学检查反复阳性而活检阴性的患者,为了要确定有无原位癌; 对中、重度宫颈鳞状上皮非典型增生患者,要确定有无并存的原位癌病变;原位癌患者要明确是否有极早期浸润癌或浸润癌并存时,可根据宫颈的情况,作宫颈锥形切除术,锥切标本需作连续或亚连续切片,进行组织学检查。如确定为原位癌且切缘无癌灶,无浸润癌并存,但必须指出有16.4~50%在宫颈未切除部分有癌残存的可能。
原位癌确诊后,应行全子宫切除术,并切除阴道壁2cm左右,对年轻希望保留生育能力的、不愿切除子宫的或手术禁忌的患者,可考虑作宫颈锥形切除术,术后定期随访复查。如对锥切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发现有浸润或阴道切端有病灶残留者,必须再行次广泛或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或放射线补充治疗。一般对原位癌患者多主张手术治疗,不用放射治疗。液氮冷冻治疗能引起宫颈局部组织损伤,从而导致肿瘤细胞不可逆的凝固性坏死并产生免疫作用,防止术中癌细胞扩散。冷冻术可用于治疗宫颈原位癌。对宫颈原位癌合并妊娠的患者,经在阴道镜检查下多次活检及颈管搔刮术,证实无浸润癌并存,可考虑继续妊娠,待产后6周复查决定治疗法。
原位癌预后良好,五年生存率达95%~100%。宫颈锥切术后的复发率为1.6~7.7%; 单纯全子宫切除术后为1~4%。复发部位多在阴道断端。多在术后2年内复发,个别病例有在术后22年复发者。术后复发的原因可能为
❶未检查出的浸润病变。
❷原位癌已累及穹窿部,术前未被发现,以致术时阴道壁切除不够充分。
❸致癌因素继续存在,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易诱发癌变。
❹手术引起种植。因此,对治疗后的病人应加强随访复查,以早期发现复发,对复发者应及时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