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白毛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白毛女

白毛女

四幕新歌剧。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韬奋书店1946年1月出版。作品取材于1940年前后在晋察冀边区流传的“白毛仙”的故事。写河北省集县杨格庄恶霸地主黄世仁以讨债为名,逼死佃户杨白劳,抢走其女喜儿,并将她奸污,又企图在娶亲时将怀孕的喜儿卖掉。后喜儿在张二婶帮助下逃进深山野洞,多年来全身毛发变白,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了杨格庄,喜儿的未婚夫大春回家乡开展反霸斗争,救出喜儿,镇压了黄世仁等人,和喜儿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歌剧通过喜儿的悲惨遭遇和翻身解放,表达“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作品汲取我国传统和西方歌剧的优点,把诗歌、戏剧、音乐、舞蹈熔为一炉,为我国新歌剧的创作开拓了道路。获斯大林文艺奖金二等奖。

☚ 王秀鸾   赤叶河 ☛
白毛女

白毛女

六幕歌剧。延安鲁迅文艺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等作曲。1945年4月作。1945年延安新华书店初版。1946年11月大连韬奋书店初版。六幕歌剧修订本。1947年2月上海黄河书店初版,1947年6月苏中韬奋书店初版。1948年5月香港海洋书店再版。署名贺敬之、丁一、王斌编剧。卷首有郭沫若序。1947年10月佳木斯东北书店初版,五幕歌剧修改本;1949年5月新华书店出版,中国人民文艺丛书。

☚ 二流子   刘志锄地 ☛

白毛女

白毛女

六幕歌剧。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等作曲。剧本根据流传于晋察冀边区的“白毛仙姑”民间传奇创作,表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主题。剧本“借一个佃农的女儿的悲惨身世,一方面集中地表现了封建黑暗的旧中国和它统治下的农民的痛苦生活,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解放区)的光明,在这里的农民得到翻身”(贺敬之: 《<白毛女>的创作与演出》)。剧本成功地塑造了杨白劳、喜儿等农民形象。杨白劳是一个勤劳、善良的贫苦农民,他当牛做马,只指望能和相依为命的女儿过一个平安的新年。但是,他的这点可怜的生活愿望也得不到满足,反而被逼将女儿卖身抵债。他看不到希望和出路,只能以一死来表示对地主残酷剥削的反抗。他是在地主阶级长期压榨下老一辈农民的典型形象。喜儿是全剧着力刻画的农村姑娘的形象。她本是个勤劳活泼、乐观纯真的少女。父亲的惨死,是生活给她的第一个沉重打击。在黄家所受的折磨和蹂躏,激起了她对地主阶级的不共戴天的仇恨。凭着这种深仇大恨和强烈的复仇愿望,她逃出了黄家,度过了数年深山的非人生活,顽强的活了下来。后来,在党的领导下,打倒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喜儿才由“鬼”变成了人。剧本通过喜儿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了地主阶级的血腥罪行,歌颂了农民对地主的顽强斗争,表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广大农民同地主阶级的尖锐矛盾,有力地说明了只有共产党才是农民的救星。郭沫若称它是“富于教育意义的力作”,并高度评价了它在艺术方面的创新: “这是在戏剧方面的新的民族形式的尝试,尝试得确是相当成功。这儿把‘五四’以来的那种知识分子孤芳自赏的作风完全洗刷干净了。虽然和旧有的民间形式更有血肉的关系,但也没有故步自封,而是从新的种子——人民情绪——中自由地迸发出来的新的成长”(郭沫若: 《序〈白毛女》)。1945年5月,剧本在延安公演,中国共产党的“七大”代表和毛泽东、周恩来等出席观看。该剧在延安演出三十多场, “每次观众都达三四千人,很多农民跑十多里路来看戏。……房上、墙上、大树上都站满了人。每次演出观众大多落泪,每演到最后一场斗争黄世仁时,台下喊打声不绝。……很多农民说: ‘这个戏为我们说出了穷人的心里话!’” (见《解放日报》1945年9月7日)剧本很快便风靡了整个解放区。在演出过程中,曾根据广大群众的意见进行过多次修改,使之日臻完美。《白》剧以 “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语言、形式”(周扬: 《新的人民的文艺》),成为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作品。

☚ 李闯王   天国春秋 ☛
白毛女

白毛女

中国第一部从秧歌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剧。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1945年脱稿,后经多次修改。剧情取材于晋察冀边区民间传说: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奸污其女喜儿,又企图将她卖掉,喜儿逃居深山多年,头发全白,被农民传为“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该地后,斗倒地主,喜儿获翻身解放。全剧反映了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对封建势力的仇恨和反抗,歌颂人民军队发动群众进行斗争的胜利。音乐在民歌和戏曲基础上加以创造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风格,后来又被改编成芭蕾舞剧,拍成电影。歌剧《白毛女》的首演者是王昆。电影中白毛女的扮演者是田华。

☚ 长生殿   天鹅湖 ☛

白毛女

电影故事片。系根据贺敬之、丁毅同名歌剧而改编,东北电影制片厂1950年出品。改编:水华、王滨、杨润身;导演:王滨、水华;摄影指导:吴蔚云;摄影:钱江;主要演员:田华、张守维、胡朋、赵路、陈强、李百万。故事梗概:佃户杨白劳的女儿喜儿和青年王大春相爱。恶霸地主黄世仁为霸占喜儿,于除夕之夜强迫杨白劳卖女抵债,杨白劳被逼喝卤水自杀。喜儿被抢进黄家,后又被黄世仁奸污。大春救喜儿未成,投奔红军。喜儿在张二婶帮助下逃出黄家,逃入深山。由于长期的非人生活,喜儿的头发变白了,于是村民传说出现了“白毛仙姑”。解放后,大春随部队回到家乡,领导农民闹翻身。地主利用“白毛仙姑”的传说,阻挠农民的翻身斗争。为了弄清真相,大春进山找到了 “白毛仙姑”,才发现她原来就是喜儿。贫苦农民清算了黄世仁的罪恶,喜儿也伸了冤报了仇。该片于1951年7月荣获捷克卡罗维·发利第六届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1955年获全国优秀故事片一等奖。

《白毛女》

中国芭蕾舞剧。根据同名歌剧改编,1965年上海舞蹈学校创作首演。编导胡蓉蓉等,编曲严金萱,舞台美术设计杜时象等,主要演员顾峡美、蔡国英等,分为7场。20世纪70年代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为彩色影片。


《白毛女》

歌剧。20世纪40年代,贺敬之、丁毅在延安根据真人真事编写,由延安鲁艺剧团演出。故事是讲,雇农杨白劳因欠地主黄世仁的债,除夕之夜被逼致死,其女喜儿落入黄家。后,黄世仁奸污了喜儿。喜儿在乡亲的帮助下逃离黄府,遁入深山。她住山洞、食野果,变为白发。八路军到来,枪毙了黄世仁,分了田地,寻找喜儿回到家乡。为中国新歌剧代表作,50年代,被拍成电影。1958年,中国京剧院将其改编为京剧演出。

白毛女

078 白毛女

歌剧。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作曲。1945年初写于延安。同年4月,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作首次演出。后在延安连续演出三十多场,观众反映强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给予高度评价。由延安新华书店出版。此后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反复听取群众意见,不断进行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作了一次较大的修改加工。1952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剧本和主旋律乐谱。曾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剧本取材于晋察冀边区民间传说,以“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为主题,反映在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下,农民的血泪生活和反抗,歌颂人民军队发动群众进行斗争取得翻身解放。本剧是在新秧歌运动和秧歌剧创作均已有丰富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植根于我国民间音乐的深厚基础,又吸收和借鉴外国歌剧的一些有益经验,大胆地进行了新的创造。音乐以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民歌和地方戏的曲调为主题素材,并有意识地吸取了戏曲发展手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风格。是我国较早一部比较成熟的大型新歌剧。在歌剧民族化,音乐戏剧化和用音乐刻划人物上,都取得了可贵的经验,使我国歌剧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对后来的歌剧创作有深刻影响。

☚ 牧童短笛   歌唱祖国 ☛

白毛女

167 白毛女

新歌剧,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编剧,马可、张鲁、瞿维等作曲。1945年初创作。该剧取材于1940年前后在晋察冀边区广泛流传的“白毛仙姑”的故事,通过一个美丽、朴素、善良、勇敢的农村少女喜儿在旧社会受地主剥削、侮辱和迫害而逃进深山成为白毛女的不幸遭遇,以及解放后喜获新生的动人故事,形象地告诉人们:“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才能打倒地主阶级,挣脱千百年来封建压迫的枷锁,得到彻底的解放。它把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和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紧密结合在一起,成功地塑造了喜儿、大春、杨白劳、黄世仁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该剧在充分学习民间秧歌舞、秧歌剧的基础上,广泛汲取我国传统歌剧和西方歌剧的优点,把诗歌、戏剧、音乐、舞蹈熔为一炉,创造了我国现代歌剧新的表现形式,为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曾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三等奖。

☚ 赤叶河   刘胡兰 ☛

白毛女

049 白毛女

黑白故事影片。东北电影制片厂1950年摄制,改编水华、王滨、杨润身,导演王滨、水华,主演田华、李百万、张守维、陈强。故事发生在30年代河北农村,描写惨遭迫害、历尽苦难的佃户女儿喜儿,觉醒后坚贞不屈地反抗封建势力而获得解放的故事,展示了旧社会农民的血泪史,激发人们推翻封建制度的斗争力量。在歌剧基础上经编导者创造性加工、转换的新艺术形式,用朴实有力的镜头语言,强调了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产生了更大的震撼力。该片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独具的民族风格,成为新中国初期故事片中最有光彩的代表作,荣获1951年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

☚ 乌鸦与麻雀   梁山伯与祝英台 ☛
白毛女

白毛女歌剧baimaonu

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作曲,延安鲁迅文艺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创作于1945年春,4月首次上演于延安。1951年曾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1942年以后,在新秧歌运动的基础上,诞生了秧歌剧,是熔戏剧、音乐、舞蹈于一炉的综合艺术形式。音乐上吸取了民歌、戏曲、说唱的音调和手法;表现形式有对唱、齐唱、合唱,还有类似戏曲的过场音乐;在乐队的使用上,除了民族乐器以外,还加进了当时所能有的西洋乐器,如提琴等,而且有了简单的配器。这一切都为日后新歌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和演出,标志我国的歌剧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如何利用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为戏剧中的人物进行音乐形象的刻画,如何结合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欣赏习惯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并获得了突破性的成功,为后来的歌剧创作开辟了 一个新的阶段。歌剧《白毛女》的音乐以河北、山西、陕西的民歌、戏曲、说唱为素材,加以发展、变化和创作。如以河北民歌《小白菜》、《青阳传》为音调基础的喜儿的音乐主题《北风吹》,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贯穿全剧;以山西民歌《捡菜根》为基础创作的杨白劳的音乐《十里风雪》,准确而深刻地刻画了一个备受地主压榨、欺凌的老贫农形象,深沉、动人心弦的旋律,使这首歌成为音乐会上常见的男低音独唱曲目;以戏曲秦腔、河北梆子的音调和手法刻画喜儿仇恨满腔、悲愤高亢的控诉音调《刀杀我,斧砍我》;运用说唱音乐手法刻画地主帐房先生穆仁智奴颜、狡诈的音乐形象《讨租,要帐》等都比较成功。在表现手法上,借鉴了欧洲音乐的和声、复调、重唱、多声部合唱等手段。象喜儿被救出山洞后,群众的合唱《太阳出来了》,斗争地主黄世仁大会上喜儿、张二婶和群众的二重唱、合唱《我说,我要说》等,都比较恰当地表现了人物和场面的情绪、气氛,以及深刻的感情内涵,进一步丰富了歌剧音乐的表现力。

☚ 草原小姐妹   宝莲灯 ☛

白毛女

《白毛女》baimaonu

现代歌剧。1945年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它不仅是解放区最优秀的歌剧,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拥有最多观众、影响最大的大型歌剧作品。
《白毛女》根据当时流传在晋察冀边区的“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加工创作而成。这个传说寄托着广大劳苦人民反抗地主压迫,争取翻身解放的共同理想,具有极大的典型意义和传奇色彩,它深深吸引了人们。鲁艺师生决定以它为题材,创作一个大型的、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步的新型歌剧,向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献礼。歌剧《白毛女》就此诞生。在歌剧整个创作过程中,从鲁艺的领导到炊事员,从编剧到演员以及鲁艺驻地桥儿沟的老乡,还有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都参加了剧本的讨论,贡献了许多宝贵意见。《白毛女》凝聚着群众的思想、集体的智慧。
《白毛女》描写的是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善良老实的贫苦农民杨白劳,抢走了杨白劳的独生女喜儿并奸污了她,后又逼得喜儿逃进深山,过着“鬼”一般的生活。阶级的深仇大恨和强烈的复仇意识使喜儿在深山老林里顽强挣扎着活下来。最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封建地主,喜儿才重见天日,和广大农民彻底翻了身。歌剧通过这些典型情节,深刻集中地表现了旧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矛盾,即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生动揭示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鲜明主题。歌剧成功塑造了杨白劳和喜儿等劳苦农民的形象。杨白劳是在地主阶级长期压榨下,尚未觉醒的老一辈农民的典型形象。他一辈子勤劳忠厚,但却连最起码的生存要求都得不到满足;他痛恨地主恶霸的残酷压迫,但又缺乏反抗的勇气,最后只有含恨自杀。他的悲惨结局是对万恶的地主阶级的血泪控诉,同时告诉人们,要改变被压迫的地位,只有起来反抗和斗争。喜儿是全剧的核心人物,她是一个富有反抗性格的农村女性形象。她的反抗性格是在一系列苦难的折磨中培育出来的,她之所以能在数年深山的非人生活中活下来,创造了人间奇迹,是由于深深积压在她心中的对地主阶级不共戴天的仇恨和顽强的求生复仇意志支撑着她。她的性格和遭遇是真实感人的。喜儿的形象具有高度典型性。她的不幸命运揭露了地主阶级虚伪、凶残和丑恶的本质;她的反抗精神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不甘屈服、敢于斗争的战斗传统;她的翻身解放则表明只有共产党才能使农民获得自由和幸福。
《白毛女》在群众艺术实践的基础上,继承了民间歌舞的传统,在音乐上充分运用了民歌、小调和地方戏曲的曲调。同时又借鉴了中国古典戏曲和西洋歌剧的精华,采用了古典戏曲歌唱、吟诵、道白相结合的表演方式,吸取了西洋歌剧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处理方法,加以现实性和民族化的再创造,终于以其鲜明独特的民族语言、民族音乐和民族演出形式,成为中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为进一步创造和发展民族新歌剧开辟了一条富有生命力的道路。
《白毛女》从1945年到1950年,边演边改,先后作过三次大改动,使剧本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和艺术表现的感染力日臻完美。《白毛女》自1945年5月首次公演以来,作为阶级教育的生动教材,在土地改革过程中,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千千万万的群众起到了极大的教育作用,《白毛女》的故事和歌曲,多年来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经久不衰。《白毛女》也是中学语文课本长期保留的重要篇目之一。

☚ 荷花淀   王贵与李香香 ☛
白毛女

《白毛女》

创作于1945年。马可、张鲁、瞿维、李焕之、向隅、陈紫、刘炽作曲,延安鲁艺文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1945年4月首演于延安。1951年曾获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剧情梗概:1935年除夕,河北省某县杨各庄贫农杨白劳躲债,回家时被地主黄世仁逼死。闺女喜儿被抢至黄家,受尽凌辱。喜儿的未婚夫王大春痛打地主狗腿子穆仁智后投奔八路军。喜儿在女仆张二婶的帮助下逃进深山,苦熬三年,头发变白。1938年春,大春率部队至杨各庄,解救喜儿出山洞见天日,发动群众清算了黄世仁的罪行,为劳苦大众伸冤报仇。该剧是在1943年延安开展的新秧歌运动的基础上,以我国河北、山西、陕西的民歌、戏曲、说唱为音乐素材,借鉴了西洋歌剧的表现形式创作出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该剧成功地塑造了各具特色的音乐形象,是我国新歌剧成型的标志。

☚ (一)歌剧   塞维尔的理发师 ☛

白毛女

《白毛女》

这是一部根据同名歌剧改编的大型芭蕾舞剧,由胡蓉蓉、傅艾棣、程代辉、林泱泱编导,严金萱作曲。舞剧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贫苦农民杨白劳和闺女喜儿,在汉奸恶霸地主黄世仁的欺凌下的悲惨遭遇。恶霸地主黄世仁及其狗腿子逼死了还不起债的贫苦农民杨白劳,并欲强占喜儿。喜儿被迫逃进深山数年,历经严寒酷暑,头发皆白,直至八路军和心上人大春到来,“白毛女”重见天日。该舞剧以芭蕾的艺术表现形式把“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表现得极为深刻,充分歌颂了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的动人情景。编导者在舞剧中设计了富有个性、特色的舞蹈语汇,并运用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喜儿、大春、杨白劳等舞蹈人物形象。在芭蕾艺术基本技巧的基础上,结合了丰富的中国民间舞蹈与京剧艺术的动作,使该剧有较浓郁的民族风格。这是一部将芭蕾艺术与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生活相结合的芭蕾舞剧,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该剧被评为《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曾被日本著名的松山芭蕾舞团学习、演出。

☚ 五朵红云   红色娘子军 ☛

白毛女

《白毛女》

东北电影制片厂1950年摄制。导演 王滨、水华。改编: 水华、王滨、杨润身。主演 田华(饰喜儿)、赵路(饰老赵)、李百万(饰王大春)、陈强(饰黄世仁)、杨守维(饰杨白劳)。
故事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华北一个偏僻的农村.佃户杨白劳的女儿喜儿和青年农民王大春相爱,两家约定秋后就为他们成亲。村里的恶霸地主黄世仁看中喜儿,逼杨白劳还债,强行将他的手印按在卖女抵债的卖身契上。除夕之夜,杨白劳含恨喝下卤水,告别了心爱的女儿。第二天,喜儿被抢进黄家,受尽虐待,被黄世仁奸污。大春救她不成,反被追杀,只好离家出逃,参加了八路军。喜儿在张二婶的帮助下逃出黄家,躲进深山,在岩洞中栖身,以山中奶奶庙中的供品维生。由于长年不见阳光,头发全白。她成了传说中的白毛仙姑。大春领部队回到家乡,领导农民闹翻身。黄世仁等利用白毛仙姑传说阻挠农民的斗争,并散布谣言,蛊惑人心。大春决心将白毛仙姑传说弄个一清二楚,他亲往深山跟踪查探,没想到白毛仙姑竟是当年的喜儿。地主黄世仁、穆仁智二人受到惩罚,喜儿绝处逢生,与大春喜结良缘,头发也由白变黑。
《白毛女》源于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主人公的命运展示了旧社会亿万农民备受压迫的苦难历史,体现了旧社会“使人变成鬼”,新社会 “使鬼变成人”的主题。影片无论在整体构思上,还是艺术上,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别是在音乐方面,借鉴了同名歌剧,又同时有所发展,将民歌风味的韵词和曲调和谐优美统一起来,为该片增添艺术光彩。
《白毛女》1951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的第六届国际电影节获特别荣誉奖并荣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 一等奖。


《白毛女》剧照

☚ 一江春水向东流   林家铺子 ☛

白毛女

《白毛女》

京剧现代戏《白毛女》是根据同名民族歌剧改编的。主要剧情是:解放前陕西某地方,老实巴交的农民杨白劳因躲避地主黄世仁的高利贷,直到除夕之夜才敢回家和女儿喜儿团聚。不料黄世仁连夜派狗腿子穆仁智前来讨债,并逼迫杨白劳将喜儿送给黄世仁抵债。杨白劳悲愤交加,当夜自杀。黄世仁派人来抢走喜儿。喜儿的未婚夫大春夜入黄家营救,被发现,只得逃往他乡。喜儿在黄家备受欺凌,终于找了个机会逃往深山野岭,靠野果山泉维持生命,头发皆白,四周乡民都以为她是白毛仙姑。王大春参加了解放军,回到家乡,得知此事前来查访,与喜儿重逢。人民政府将黄世仁、穆仁智处以死刑。
京剧《白毛女》在保持歌剧基本情节和浓郁的民间气息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京剧的程式手段。《白毛女》的改编,是京剧表现现代生活的一次有益尝试,人物表演、唱腔都融进了很多生活化的东西,使之更贴近现代观众审美眼光。


《白毛女》剧照

☚ 三岔口   红灯记 ☛

白毛女

《白毛女》

是一部我国的民族新歌剧作品,是由贺敬之、丁毅执笔,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的。《白毛女》最早的版本,是于1946年1月由韬奋书店出版的,以后又曾多次再版。这部民族新歌剧是抗日战争期间出现的一部难得的优秀戏剧作品,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民族歌剧作品。《白毛女》是在民间传说《白毛仙姑》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剧中叙述了一个美丽善良、勤劳朴实的农村姑娘喜儿,在万恶的旧社会受地主剥削、侮辱、迫害,而被迫逃进深山,成为白毛女的悲惨遭遇,以及解放后重新获得新生的感人故事。作品形象地告诉我们,在万恶的旧社会把人变成鬼,而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打倒地主阶级,推翻压在劳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而获得彻底的解放。《白毛女》在艺术创作上,将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喜儿、杨白劳、大春、黄世仁等等,这些艺术形象均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白毛女》在语言的运用上,采用民歌的形式,简洁明快,富于民族风格,为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剧在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 上海屋檐下   丽人行 ☛

白毛女

中国第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新歌剧。1945年首演于延安。1949年后,曾被改编为电影、戏曲、芭蕾演出。见“文学”中的“白毛女”。


白毛女

歌剧。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写于1945年。对流传于河北省阜平一带关于“白头仙姑”的民间传说进行加工创作而成。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农村的阶级对立,表现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借鉴西洋歌剧以音乐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采用中国民间音乐与戏曲曲调,编制适合人物性格与剧情的乐曲,保留秧歌剧的特点,形成新的民族歌剧形式。是民族新歌剧创立过程中的奠基作品。演出时曾产生很大影响。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金。

白毛女

歌舞剧。根据晋察冀边区流传的“白毛仙姑”故事创作而成。1945年由贺敬之、丁毅等编剧,瞿维、马可等作曲。1952年获苏联斯大林文艺奖金二等奖。是在秧歌剧基础上发展的新歌剧,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反映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取得解放的历程。全剧揭示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重大主题。

白毛女

《白毛女》

中国现代芭蕾舞剧作品。1965年由上海舞蹈学校首演。编导: 胡蓉蓉、傅艾棣、程代辉、林泱泱。作曲: 严金萱。舞美设计: 胡冠时、杜时象、朱士场、程漪芸等。主要演员: 蔡国英、凌桂明、孔令璋、董锡麟。根据同名歌剧改编。全剧共分8场。地主黄世仁在新年除夕,闯进杨白劳家中逼债,欲霸占喜儿,强迫杨白劳在卖身契上按下手印。杨白劳反抗,被活活打死。孤苦伶仃的喜儿落入虎口。喜儿在黄家受尽凌辱,不甘忍受逃出黄家。春去冬来,喜儿在深山中与风雪和野兽搏斗,顽强地活下去,等待着时机报仇雪恨。八路军解放了喜儿的家乡杨各庄。黄世仁和穆仁智仓惶逃跑,途中遇雨,躲进奶奶庙,恰逢喜儿在奶奶庙取供品充饥,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喜儿怒打黄世仁。赵大叔和王大春追捕黄世仁,众人来到奶奶庙,发现了黄世仁的踪迹,众人追踪而下,王大春留下搜索,发现白毛女,尾随其来到山洞,情人相见,悲喜交加。太阳升起,霞光万道,喜儿走出山洞,回到解放了的家乡。八路军镇压了恶霸地主黄世仁。舞剧运用芭蕾舞剧的手段表现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反映了贫苦农民的反抗精神。舞剧在艺术创造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一场的 “窗花舞”、“扎红头绳”,四场的喜儿独舞,五场的 “大红枣儿甜又香” 以及七场喜儿和大春的双人舞,都既发挥芭蕾舞技巧,运用芭蕾舞剧的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基本形式,又大量吸收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和戏剧舞蹈的身段和韵律融于芭蕾动作语汇之中,使人物性格鲜明而有个性。

☚ 红色娘子军   丝路花雨 ☛
白毛女

《白毛女》

五幕歌剧。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剧本根据民间传说创作而成,描写了女主人公受尽凌辱折磨和翻身复仇的故事,表现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大年除夕,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了佃户杨白劳,抢走了他的独生女喜儿。喜儿在黄家受尽折磨,并被黄世仁奸污以后,怀着深仇大恨逃进深山,过了几年野人般的生活,被人视为“白毛仙姑”。抗日战争发生后,八路军解放了杨格庄,领导农民减租减息和斗争地主,喜儿也被救出深山,和广大贫苦农民一样成为新社会的主人。在斗争黄世仁的大会上,喜儿愤怒控诉了地主阶级的滔天罪行。作者通过喜儿命运的描写,揭露了地主阶级残忍贪婪的本质,歌颂了农民对地主的顽强斗争精神,指明了劳动人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该剧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和抒情方式上体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并在秧歌剧的基础上融合中国传统戏曲、民间歌舞和西洋歌剧的长处,既有民族风味又能反映新的时代生活,为中国民族新歌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945年5月在延安公演后,成为解放区影响最大、最受群众欢迎的剧目。

☚ 屈原   亚细亚的孤儿 ☛

白毛女

《白毛女》

中国现代芭蕾舞剧作品。1965年由上海舞蹈学校首演。编导:胡蓉蓉、傅艾糠、程代辉、林泱泱。作曲:严金萱。舞美设计:胡冠时、杜时象、朱士场、程漪芸等。主要演员: 蔡国英、凌桂明、孔令璋、董锡麟。根据同名歌剧改编。全剧共分8场。地主黄世仁在新年除夕,闯进杨白劳家中逼债,欲霸占喜儿,强迫杨白劳在卖身契上按下手印。杨白劳反抗,被活活打死。孤苦伶仃的喜儿落入虎口。喜儿在黄家受尽凌辱,不甘忍受逃出黄家。春去冬来,喜儿在深山中与风雪和野兽搏斗,顽强地活下去,等待着时机报仇雪恨。八路军解放了喜儿的家乡杨各庄。黄世仁和穆仁智仓皇逃跑,途中遇雨,躲进奶奶庙,恰逢喜儿在奶奶庙取供品充饥,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喜儿怒打黄世仁。赵大叔和王大春追捕黄世仁,众人来到奶奶庙,发现了黄世仁的踪迹,众人追踪而下,王大春留下搜索,发现白毛女,尾随其来到山洞,情人相见,悲喜交加。太阳升起,霞光万道,喜儿走出山洞,回到解放了的家乡。八路军镇压了恶霸地主黄世仁。舞剧运用芭蕾舞剧的手段表现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反映了贫苦农民的反抗精神。舞剧在艺术创造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一场的“窗花舞”、“扎红头绳”,四场的喜儿独舞,五场的“大红枣儿甜又香”以及七场喜儿和大春的双人舞,都既发挥芭蕾舞技巧,运用芭蕾舞剧的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基本形式,又大量吸收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和戏剧舞蹈的身段和韵律融于芭蕾动作语汇之中,使人物性格鲜明而有个性。

☚ 红色娘子军   丝路花雨 ☛

《白毛女》

歌剧剧目。本剧是根据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河北西北部某地传出的民间新传奇“白毛仙姑”的故事,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的新歌剧作品,创作于1945年春。内容是:恶霸地主黄世仁除夕夜逼死佃农杨白劳,抢走他的女儿喜儿。喜儿在黄家受尽折磨凌辱。被奸淫怀孕后,黄阴谋卖掉她,好心的女仆张二婶放走了她。逃走后她住在山洞里,直到三年后八路军来把她救出,镇压了黄世仁,为她报了仇。剧中音乐吸收了河北、山西、陕北等各地民歌的曲调加以改编而成,并采用了经过加工改造的地方戏曲的调子。因此,整个作品抒情性极强,矛盾冲突激烈处显得激情澎湃。它是利用和改造民间音乐为新时代新内容服务的一个成功的尝试。本剧演出后受到各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并于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

白毛女ba mao mü

The WhiteHaired Girl

白毛女ba mao nü

White-Haired Girl (main character of the popular modern Chinese opera The White-Haired Girl)


《白毛女》bai mao nü

The WhiteHaired Girl→丁毅 (Ding Yi),贺敬之 (He Jingzhi)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3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