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宫内节育器的避孕机理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宫内节育器的避孕机理

宫内节育器的避孕机理

自本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宫内节育器(IUD)被广泛应用后,对其作用机理虽已进行大量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但尚未完全明确。现认为IUD的作用环节主要是阻止受精卵着床。放置后迅速起作用,取出后作用随即消失。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无影响。如节育器含有抗孕药物,则尚有抗孕药物参与避孕作用。兹将有关的作用机理分不含药与含药两类叙述如下。
不含药宫内节育器作用机理 其制造材料虽有多种,如不锈钢、塑料、硅橡胶等,但引起的子宫局部变化基本一致,不受原材料的影响,故其变化并无专一性。如子宫腔中由异物引起局部组织炎性反应,大量白细胞渗出,其渗出量多少与避孕效果成正比。正常兔子子宫液的主要成份是子宫球蛋白,又称胚激肽,一般在受精卵着床前明显增多,着床后迅速下降,它能促使胚泡发育,及保护受精卵着床。在放置IUD后,炎性渗出物尤以中性白细胞增多,能使细胞溶解而释放出胚胎毒性物质,并使子宫液的组成也随之改变,如蛋白质、酶、非蛋白氮、尿素等含量均有增加,可能有破坏胚激肽作用,阻止受精卵着床。子宫内膜的纤溶酶原活性亦较高,可促进子宫腔中纤维蛋白溶解而不利于胚泡着床。子宫液的电解质中钙明显增高,可能影响精子的代谢和获能。在免疫方面,IUD可使血清中IgG及IgM的含量升高。胚泡着床虽为外来细胞入侵内膜,但具有特殊形式免疫耐受性。IUD引起的内膜炎性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对抗了正常着床所允许的耐受性,因而胚泡不能着床而崩溃。
含药宫内节育器作用机理 利用不含药的节育器作为载运工具,加上避孕药物,在使用过程中缓慢释放,除起一般IUD的效用外,尚有药物加强其避孕效果。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有金属铜及孕酮二种。
(1) 带铜IUD作用机理: 金属铜可提高避孕效果,但其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了。IUD带铜面积与避孕效果有密切关系,带铜面积低时效果差,但过高时其效果亦未见增加。一般具200mm2左右的铜丝面积,临床上已能达到满意效果。平均每日耗铜量约50μg。子宫腔内溶蚀的铜仅部分被内膜吸收,大部分由子宫颈排出体外。子宫内膜的含铜量不论在增生期或分泌期均增加,但在使用一年后,则仅在分泌期增加。当取出含铜节育器后2~3个月内即恢复正常。子宫液中铜离子浓度于第2~3周时,5倍于对照周期。第6~7周时,4倍于对照周期。子宫颈粘液的含铜量也有同样情况。周围血的铜离子浓度不受影响,说明铜仅在局部发挥避孕作用。一定浓度的铜离子对细胞有毒性作用。当它与内膜细胞接触时,细胞溶解酶即被释放,对着床前后的胚泡起干扰作用。当大鼠妊娠第6天时,放一金属铜丝于子宫内,约有一半的胚胎被吸收;但在妇女放置带铜IUD而妊娠者,其自然流产率并不高于无铜的IUD。
体外实验时,铜有杀精子及抑制精子活动的作用,但未能在体内试验证实。随着子宫内膜的周期性改变,微量元素也有周期性变化。妇女在使用带铜IUD时,内膜中铜离子浓度增高,必然影响微量元素的离子平衡。铜与锌有相互拮抗作用,铜离子增高时锌的含量即相应下降,而锌又是细胞内某些酶(如碱性磷酸酶及碳酸酐酶等)的组成部分。故如铜离子浓度增高,可使子宫内膜细胞代谢及生化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增生期酸性磷酸酶明显增高,分泌期碱性磷酸酶及β-葡萄糖醛酸酶下降。在电镜下尚可观察到铜能影响子宫的糖元代谢。
(2)含孕酮T形IUD作用机理: 其避孕作用是局部的。放置含孕酮IUD后,测定血和尿的FSH、LH、雌二醇及孕酮等均无变化。含孕酮T形IUD每日释放65~110μg时,其避孕作用主要是使子宫内膜过早地起蜕膜样变化及腺体萎缩,不利于受精卵着床,同时对精子的代谢如氧的摄入及葡萄糖的利用有一定的影响。
在放置宫内节育器后子宫内膜释放前列腺素增加,但与避孕机理的关系有待研究。上述各种理论和观点,说明宫内节育器避孕机理可能是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而非单一因素所致。

☚ 宫内节育器   宫内节育器所致子宫内膜变化 ☛
0000758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3: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