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壁瘤ventricular aneurysm系心室壁的膨出物。多由大面积心壁肌梗塞后致该部肌营养不良、松软,在心室腔长期内压力作用下而向外膨出。X线检查可见心室壁有不同程度膨出影,表面光滑,随心室收缩与舒张发生变化;心电检查ST段持续升高;多维心超声检查心室腔扩大;心室造影可确诊。治疗:较轻者保守治疗,减轻心脏负担、对症;较明显且有条件可手术治疗。 室壁瘤 室壁瘤室壁瘤通常发生在心肌梗塞的基础上,极少数可由先天性、风湿性、感染、外伤引起。好发部位与心肌梗塞相同。由于冠状动脉闭塞最常发生于左前降支,所以心肌梗塞后的室壁瘤常见于左心室前壁近心尖处和室间隔下部。继右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支闭塞发生的室壁瘤则位于左心室后壁靠近心底部。发生在右心室者很少见。 心肌梗塞后坏死的心肌逐渐为纤维细胞所替代,终于形成疤痕组织,丧失收缩能力,在心室腔内压力的作用下形成一个向外膨出的纤维囊袋,即室壁瘤。由于腔内血液淤滞,加上心肌梗塞后内膜发生炎症改变,促使产生附壁血栓,日久可发生钙化。心室壁肌肉组织的丧失和心室收缩时部分血液进入室壁瘤腔内,导致心排出量减少和心室功力减退,因而产生不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室壁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悸、频发室性心律失常、心绞痛、血栓栓塞。病灶位于左心室前壁者,在心尖区可扪及异常搏动。听诊有奔马律。小的室壁瘤可无症状。 X线检查显示心尖部有一隆起或呈四方形,心脏搏动减弱或出现反常搏动。位于心室后壁或膈面的病变不容易为一般X线检查所发现。左心室造影则可显示室壁瘤的部位、大小、范围、有无附壁血栓、二尖瓣是否正常,未受累区域的心室收缩功能状况等。由于25%室壁瘤病人其它冠状动脉也有不同程度阻塞病变,因此,在进行左心室造影的同时作冠状动脉造影可以了解哪些血管分支有阻塞及其阻塞的程度,可作为在室壁瘤切除术时是否需要行冠状血管搭桥术提供依据。 超声心动图检查亦有助于诊断室壁瘤。 心电图示心肌梗塞的QRS波群改变。在心肌梗塞恢复阶段若仍出现持续的S-T段抬高,应考虑室壁瘤存在的可能。 心肌梗塞后室壁瘤的预后较单纯心肌梗塞差,保守治疗前者5年死亡率达88%,后者为26%。死亡原因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复发性心肌梗塞、血栓栓塞、心律失常、心脏破裂等。 在治疗方面,凡有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有或不伴有心绞痛,反覆心律失常或血栓栓塞者需行室壁瘤切除术,从而可以增强心功能,减低心肌氧消耗,清除血栓,改善预后。小于5厘米又无症状的室壁瘤可不需要手术。除非病情十分严重,宜等待到心肌梗塞后3个月施行手术,因为此时心肌功能已充分恢复,室壁瘤的纤维组织已足够坚韧,有利于病变切除后心室切口的缝合。 室壁瘤切除术早年采用闭式方法,用一把特制的钳夹住病变的基部,切除瘤囊后缝合切口。由于该手术方法不够彻底,且有导致室壁瘤腔内血栓脱落和损伤乳头肌等缺点,因此已由直视手术所取代。手术方法是在体外循环下切开室壁瘤壁全层疤痕组织,清除囊腔内血块,切除瘤壁,在与正常心肌交界处留下宽1cm的纤维边缘,以便缝合关闭心室切口。根据术前冠状动脉造影,对室壁瘤区域以外有严重阻塞病变的冠状动脉,应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搭桥术,以改善缺血心肌的收缩力和控制术后心绞痛。 室壁瘤切除术后近期死亡率一般低于5%,主要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手术后80%的病人得以存活。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外科治疗 心脏移植术 ☛ 室壁瘤 室壁瘤ventricular aneurysm为穿壁性心肌梗死的后遗症之一。主要见于左心室。其发生是梗死区愈合过程中心肌由结缔组织所代替,变成无收缩能力的薄弱纤维瘢痕区,不能像正常心肌那样承受心腔内压力,经过数月或数年而形成室壁瘤。心电图示ST段持续抬高,但始终不出现倒置的缺血型冠状T波,多数胸前导联及肢体导联上出现持久性QS波形。X线胸片部分患者可见心缘有局部膨出。无症状或血流动力学无障碍的小室壁瘤,心电图上无上述改变,可对症处理。凡伴有顽固性心力衰竭,持续心绞痛,难以控制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反复发生动脉栓塞者,宜手术治疗。 ☚ 心室游离壁破裂 梗死后综合征 ☛ 00003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