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三棱 【概况】: 异名 基源 为黑三棱科黑三棱属植物黑三棱、小黑三棱、狭叶黑三棱的块茎。黑三棱属全世界约20种,中国约6种。 原植物 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Graebn.)Buch.-Ham.(S.racemosum Huds,subsp.stoloniferum Graebn.)。小黑三棱S.simplex Huds.。狭叶黑三棱S.stenophyllum Maxim.ex Meinsh. 历史 常用中药。始载于《本草拾遗》。 《中药志》等考证历代本草,正品三棱为黑三棱,同属植物小黑三棱及狭叶黑三棱亦同收入药。一些本草著述中曾一度将莎草科藨草属植物荆三棱Scirpus yagara Ohwi误为黑三棱。 形态 黑三棱为多年生草本,无毛。根状茎横走,下生粗短圆锥状块茎。茎直立,高60~120cm,上部有短或较长的分枝。基生叶或茎下部叶线形,长60~100cm,宽1.4~2.5cm,顶端渐尖,基部稍变成鞘抱茎,中脉明显;茎上部叶渐小。 花茎常单一,上部分枝,长30~50cm;花单性;雄花序球形,直径约1cm,数个或多个著生花枝上部或顶端,每花具花被片3~4,倒披针形,膜质,长约2mm,顶端平截;雄蕊3,花丝白色,丝状,长约3mm,花药黄色;雌花序球形,直径约1,4cm,1个著生于最下部花枝顶端,或1~2个生于较上部花枝下部,每花具花被片3~4,倒卵形,膜质,长2~3mm;子房纺锤形,长约4mm,花柱与子房近于等长,柱头钻形。聚花果直径约2cm,果实近陀螺状,长约8mm,顶部金字塔状。花果期6~8月。(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174页,图174) 生境与分布 生于水湿低洼处或沼泽地,除新疆、青海和台湾外,各地均有栽培。几遍布全中国。日本至亚洲西部也有分布。 小黑三棱和狭叶黑三棱与黑三棱的主要区别在于植株较瘦小,无横走根茎,块茎小和茎不分枝。植株高40~50cm;叶长45~60cm,宽5~8mm;雄花序直径约1cm,花被片狭线形;雌花序最下面的1~2个有梗,花被片狭匙形;聚花果直径约1.5cm。 花果期6~7月。(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225页,图176)生于沼泽水草中。 分布于中国东北及内蒙古、云南。欧洲,北美洲也有分布。 狭叶黑三棱植株高26~40cm,不分枝或上部有1细分枝;叶长达65cm,宽2.5~4mm;雄花序直径约8mm,花被片狭匙形;雌花序无梗,直径约8mm,花被片倒卵形或狭倒卵形。花果期6~7月。(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225页,图177)生于沼泽地或水沟中。分布于中国东北及河北。朝鲜、原苏联西伯利亚和日本也有分布。 荆三棱各项参见“荆三棱”条。 。【生药】:栽培 宜于温暖、潮湿环境,适应性较强;在流水的溪边、沟边以及水田等低湿处均可种植。 用块茎繁殖。在冬季收获时,拣出小块茎作种栽,窖藏于田边。次年3~4月栽种,按行株距各33cm开穴,每穴平放种栽2~3个,芽头一律朝上。栽后覆土,按水田作业进行管理。 注意灌溉,拔除杂草。在生长过程中,可用人畜粪、堆肥、草木灰等肥料追施2~3次。 夏季茎叶生长过旺时,可将茎叶弯折打结,抑制茎叶徒长,利于块茎肥大。 采集 秋、冬季均可采收,挖取块茎后,去掉茎叶及须根,削去外皮,干燥。 主产于江苏、河南、山东、江西等地。 鉴别 性状 黑三棱圆锥形或倒卵圆形,略扁,上圆下尖,下端稍弯曲,长2~10cm,直径2~4cm;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有刀削痕,顶端有茎痕,点状密集的小须根痕,略呈横向环状排列,两侧的须根痕较粗。体重,质坚实,难碎断,入水下沉,碎断面灰黄色或浅棕色,稍平坦,有多数散在的小点及条状横纹。气微,嚼之略苦涩、微麻辣。 显微 球茎横切面:皮层为通气组织,薄壁细胞分枝状,枝端彼此相连,形成大的细胞间隙;内皮层细胞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内壁及侧壁增厚。中柱薄壁细胞类圆形,壁略厚,内含淀粉粒;维管束外韧型及周木型,散列,外有束鞘纤维;导管及纤维非木化。皮层及中柱均散有分泌细胞,内含棕红色分泌物(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图175)。 粉末:黄白色,气微,味淡,嚼之微有麻辣感。 ❶ 淀粉粒单粒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12μm,层纹不明显,较大粒隐约可见圆点状脐点,微小者常数十粒聚成类圆形、卵圆形团块,直径5~16μm,长至29μm;复粒较少,由2~3分粒组成。 ❸ 木化薄壁细胞呈类长方形、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壁厚2~5μm,连珠状,微木化。 此外可见导管,星状细胞、木纤维等。 (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75) 加工炮制 常见的炮制方法有切片和醋制。 ❶ 三棱片: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浸泡至六七成透时,捞出,闷润至透,切薄片,干燥。 每三棱100kg,用醋15kg。此外,尚有麸炒制、酒麸制等炮制方法。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醋三棱,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 含挥发油、淀粉。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556 中国中药杂志,1995;20(8)∶486 【药理】: 三棱水提醇沉的制剂按1g/kg剂量对麻醉犬的试验中,观察到它可提高心肌氧利用率[1]。三棱与莪术相似,对动物肉瘤180、L615、肝癌实体型有抑制作用[2]。 参考文献 [1]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4;(2)∶47 [2]中药药理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93 【药性】: 性味 辛、苦,平。 ❶ 《本草拾遗》:“甘、平,温。” 归经 入肝、脾经。 ❶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二经。” 功效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主治 血瘀闭经,痛经,产后瘀滞腹痛,气滞胁痛,食积腹痛,胸满气壅,腹内包块气滞作胀,癥瘕痞块。 ❶ 《日华子本草》:“治妇人血脉不调,心腹痛,落胎,消恶血,补劳,通月经,治气胀,消扑损瘀血,产后腹痛,血运并宿血不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9g;或入制剂中。 使用注意 气虚体弱,血枯经闭及孕妇忌服。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川芎,治血瘀气滞,癖积疼痛,月经不行。 ❷ 配蓬莪术,治妇人瘀血积滞成瘕,或食积不化,久而成癖,痞满疼痛,或气血凝滞,陡然腹胁疼痛。 ❹ 配青皮,治食积脘痞,痰滞胸闷。 ❺ 配半夏,治食积停滞,干哕恶心,不思饮食。 ❻ 配大黄,治腹有痃癖,大便不通。 ❽ 配丁香,治生冷硬物所伤,不能消化,胸闷腹满,或反胃恶心,食药不下。 方选和验方 ❶ 莪棱通经汤(《中药大全》)治癥瘕积聚,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三棱、莪术、肉桂(冲)各3g,木香4.5g(后下),熟地、白芍、当归、延胡索、川芎、桃仁(杵泥)各9g,红花6g。 水1000ml,煮取400ml,去渣,分2次温服。 先研后二药,以米醋400ml,熬合减半,下诸药慢火熬令稠,丸如绿豆大。每服2丸,空心以醋汤下。 ❹ 三棱煎丸(《济生方》)治妇人、室女血瘕,月经不通,脐下坚结大如杯,久而不治,必成血蛊:京三棱、蓬术各60g,芫花15g,青皮(去瓤净)45g。上锉如豆大,用好醋200ml,煮干,焙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50丸,食前用淡醋汤下。 ❺ 《新疆中草药手册》:“治慢性肝炎或迁延性肝炎:三棱、莪术、当归、青皮各9g,赤芍12g,丹参24g,白茅根30g。水煎服。 ❼ 三棱消积丸(《脾胃论》)治伤生冷硬物,不能消化,心腹满闷:丁香、益智仁各9g,巴豆(和粳米同炒焦,去米)、茴香、陈皮、青皮各15g,炮三棱、炮莪术、炒神曲各21g。为细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5~10丸,食前温姜汤送下。 每日一剂,文火水煎分2次服。 ⑾消瘤方(江苏中医 1988;(7))治子宫肌瘤:白花蛇舌草25g,石打穿20g,丹参、三棱、莪术、昆布、夏枯草各15g,炙鳖甲25g,穿山甲、地鳖虫各10g。 水煎服。 ⑿江苏中医 1988;(7):“治输卵管粘连阻塞不通:三棱、莪术、当归、赤芍、丹参各15g,川芎、香附,延胡索、穿山甲、路路通各10g,水煎服。” ⒀《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多年痞块癖积:三棱、党参(米炒)、炙甲片各9g。研成细末,每服3g,1日3次,开水送下。” ⒁《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腹中痞块:荆三棱30g,川芎60g,炙川军30g。研细末,醋糊为丸,如桐子大。 每服9g,温水送,病重者连服1月,轻者半月。” ⒂《新疆中草药手册》:“治血瘀经闭,小腹痛:三棱9g,当归9g,红花4.5g,生地12g。水煎服。” 单方应用 ❶ 《外台秘要》:“治乳汁不下:京三棱3个,水200ml,煎汁100ml,洗奶。取汁出为度,极妙。” 【医药家论述】: ❶ 王好古:“三棱色白属金,破血中之气,肝经血分药也。三棱、莪术治积块疮硬者,乃坚者削之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