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实用汉语语法大辞典︱增补本说明 增补本说明 近百年来,汉语语法学犹如一株幼苗,经历了风雨的吹打,也经历了阳光的沐浴,总是在或慢或快地成长着。 随着社会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跟其他学科一样,汉语语法学已经根深叶茂、雄居学林了。8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学的研究更是如日中天,出现了多角度、全方位、跨边缘研究的局面。 令人惊喜的是,不仅仅是国外新的语言理论得以引进,并且同汉语的特点进行了一定的结合,也不仅仅是社会的稳定带来了语法学术活动的频繁,也不仅仅是语法理论学说的蜂起,可贵的是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语法教学和研究已不纯然局限于知识的介绍和理论的探求,而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逻辑学、文化学、计算机科学等进行着有机的结合,拓宽了路径,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汉语语法学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是在矛盾中生存、变化、发展的,而且往往是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不变有不变的缘由,变有变化的规律,这就需要我们去做认真的总结,促其正常发展,因而《实用汉语语法大辞典》应时而生。但三岁已然过去,形势在飞速发展,增补自然势在必行。 在出版社的支持下,去年6月,我们拟定了修订计划,7月初又向全国的语法学者发出了“致语法学专家书”,从此,便开始了历时8个月艰苦的修订增补工作,而今总算告一段落。 这次增补修订,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一、对初版辞目逐条加以审定核查,删除了一些明显有误和不属语法学范畴的条目,增补了一些反映新的研究成果的条目。 二、内容上作了大幅度修改,其中“理论篇”增加了语法学说、语法学术活动、方言语法等内容;“学者篇”每条都有改动,而且一半以上的条目都是重新撰定;其他各“篇”的改动也不小。 三、辞目归类上作了调整,改正了初版归类的明显失误。虽如初版仍设五大“篇”,但“篇”下又分若干类,而且各立类目,致使辞典内部的逻辑性和层级性更加突出,也方便读者使用。 四、重新撰写了附录。 初版的“语法学史大事记”已更名为“汉语语法学史记事”,并增补了2/3的内容,为汉语语法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具体而翔实的资料。 另外,新增加了“语法学常见略语和符号”、“现代汉语语法学词类体系对照”(李晋荃执笔)两种附录,以飨读者。 在增补修订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收到国内语法学者或专家的赐函,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或建议,对此,我们是非常感谢的。那些意见或建议,我们大多采纳了,诸如“篇”下分类和具体条目的归类、语法学术活动的增加、附录的增加,以及一些具体条目的修改等等。 但也有的我们没能采纳,这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想法,比如关于语法学者选收的标准问题、对中青年学者的评价问题等等。我们认为,本辞典的编纂宗旨既是普及兼顾提高,以推动汉语语法的教学与研究的深入发展,那么,我们的标准自然要做到“兼顾”二字,眼睛既要盯着那些作语法研究的专家,也要注意那些驻足讲坛、默默奉献的语法学者们,尽管他们“名不见经传”,尽管他们没有太多的语法论著,而汉语语法知识的传授、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何尝一日离开过他们? 因此,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只要是副教授(或同等职衔)以上的学者,就都在我们的收录之列。 我们定标准如此,正是为了防止出现“乱”收的局面,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法,并非就否定那些还不是副教授的青年学者们的功绩。 对于尚未入选的语法学者们(包括那些因无法取得联系的已是副教授职衔以上的学者们),我们只能诚挚地请求他们理解、原谅了。对中青年学者的评价,初版时或许时有过高现象,而我们意在鼓励,以促使他们发挥更大的潜力,因此修订时,我们只作了个别词语上的修饰,仍立足于客观、公允。 这次修订增补,除署名页上的各位专家学者出力甚多外,还有不少专家学者给予了关心和帮助,他们是:吕叔湘、张志公、俞敏、张斌、刘坚、龚千炎、饶长溶、徐枢、于根元、王海棻、王克仲、金有景、郭锡良、马真、王国璋、金锡谟、黄汉生、林杏光、史有为、徐仲华、张炼强、王问渔、史锡尧、陈亚川、房玉清、常敬宇、柴世森、刘叔新、宋玉柱、吕冀平、许绍早、冯凭、安家驹、滕吉海、肖庚远、孙良明、高更生、吴葆棠、葛本仪、廖序东、张拱贵、倪宝元、陈庆祜、张学成、陈宗明、王维贤、卢曼云、王希杰、陈叔钦、邵敬敏、何伟渔、李子云、陈炯、林玉山、傅雨贤、黎运汉、沈开木、吴积才、冯志纯、郭谷兮、胡正徽、秦礼君、陈蒲清、宋秀龄、秦松岭、李作南、哈森、史震己、高葆泰、吴士勋、赵克诚、陈信春、陈天福、张静、祝敏彻、郑远汉、李芳杰、萧国政等百余名先生,他们或提供资料,或执笔改稿,或亲自撰写初稿,等等,限于篇幅,恕难一一列举。 本辞典的四位学术顾问: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胡裕树、黄伯荣、黄岳洲、吴士文先生,在本书的增补过程中,给予了具体指导,尤其是年愈古稀的胡先生和忙病交加的吴先生,还为本书撰写了极其精彩的序言,给编者以极大的鼓舞。参加本书增补工作的各位专家教授,他们虽正当盛年,但都有行政、教学、科研等事务缠身,却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本辞典增光添彩。 此外,张桂宾(华东师大)、丁蔻年(南开大学)、周汉安(南京大学)等同志也曾提供初稿或修改稿;高胜林、钱连生(山西大学)两同志为本书附录“汉语语法学史记事”的增补做了不少工作。 还有,本书初版的作者,他们多数虽未能参加修订增补工作,但他们为初版做出的努力,其功亦不可没。 总之,本辞典的增补重版,是出版界、语法学界通力合作的结果。值此即将付梓之际,作为主编,我向诸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也借此机会,向不幸故去的朱德熙、丁声树、张涤华、周大璞、张寿康、葛信益、陈秀珠等先生表示最沉痛的悼念。 这里还需说明的是,初版中部分条目后的署名,此次全部删除。其原因有三:(1)初版或署或不署,有碍体例的统一;(2)初版中原有条目,有一半以上已面目全非,且经过数人之手,难说作者是谁;(3)新增条目,亦有部分系主编综合数人初稿而成,也不好确定谁是主要作者。 因此,恳请诸位谅解。 本辞典的增补重版,倘对社会有所裨益、对汉语语法学研究的繁荣与兴旺有所作用的话,那是大家的功劳,我们不敢掠美。而书中的漏误,则责在主编,与四位学术顾问乃至各位专家学者无涉。 因此,作为主编,我恳求语言学界同仁及各位读者不吝赐教,以使本书更臻完善。陈高春 1993年3月5日于武汉军事经济学院无极斋 |
☚ 实用汉语语法大辞典︱增补本序二 实用汉语语法大辞典︱实用汉语语法大辞典 (增补本) ☛ 000114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