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宝莲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宝莲灯》中国舞剧。编导李仲林、黄伯寿;作曲张肖虎;舞台美术设计李克夫等。1957年由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首演于北京。主要演员赵青等4人,有3幕6场,表现了善战胜恶的主题。曾到苏联、波兰、香港等4个国家和地区演出,1959年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影片。20世纪60年代,日本花柳德兵卫舞蹈团、苏联西伯利亚歌剧院曾学演该剧。 《宝莲灯》河北梆子。20世纪50年代末,王昌言根据传统剧目及同名舞剧改编,1959年由河北省青年跃进剧团演出。讲的是:华山三圣母与凡间刘彦昌结为夫妇,生下儿子沉香。三圣母之兄二郎神不准他们的婚姻,并将三圣母压于华山之下。后来沉香练成武艺,劈山救母。1976年,拍摄成电影。 宝莲灯 117 宝莲灯河北梆子剧目,原名《劈山救母》。王昌言在河北梆子旧本的基础上,参照同名舞剧改编。三圣母故事宋、元时已谱入戏曲。改编本描写华山三圣母以宝莲灯救护生灵,与草泽医生刘彦昌相爱,结为夫妻,生一子名沉香。三圣母之兄二郎神命哮天犬盗走宝莲灯,镇压三圣母于华山之下。沉香幸得霹雳大仙搭救,又从大仙习武,终于斧劈华山,救出生母。颂扬了三圣母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沉香对恶势力的反抗。全剧唱做并重,红绸舞、扇舞的舞蹈和设计新颖的武打,使表演形式有所发展。 ☚ 朝阳沟 刘三姐 ☛ 宝莲灯 宝莲灯三幕六场民族舞剧,张肖虎作曲,仲林、黄伯寿编导,1957年8月首演于北京。此后曾多次到苏联、波兰、朝鲜演出。1959年拍成电影,在国内外上映,影响很大。国内许多舞蹈团体和苏联、日本的剧团也曾多次上演。舞剧内容取材于我国民间神话传说《劈山救母》。叙述华山圣母祠中的三圣母与书生刘彦昌相爱,触怒了天庭,被三圣母之兄二郎神拆散,将三圣母镇压在华山下。后来他们的儿子沉香在仙人的启示和帮助下劈山救母,夫妻、母子终于团圆。舞剧音乐吸收、溶化了民族古典音乐、戏曲及民歌的音调,采用主题贯穿发展和不同调式色彩及节奏变化的手法,刻画人物,揭示剧情,并插入许多段特性舞曲,音乐抒情优美,具有鲜明的戏剧性。这是我国第一部大型舞剧,在其后,形成我国民族舞剧创作的高潮。 ☚ 白毛女 丝路花雨 ☛ 宝莲灯 《宝莲灯》《宝莲灯》(五幕神话舞剧)中国舞剧。张肖虎曲,李仲林、黄伯寿编导。1957年首演于北京。该剧在国内演出成功后,曾在朝鲜、日本、波兰等国演出。1959年,苏联新西伯利亚歌剧舞剧院将此剧改成芭蕾舞上演。该剧取材于我国民间神话传说——《劈山救母》。剧情梗概:华山三圣母与凡间书生刘彦昌产生爱情,喜结良缘。三圣母之兄二郎神大怒,前来击杀刘彦昌,被三圣母以宝莲灯的神力驱退。三圣母产子沉香。二郎神余恨不消,再遣哮天犬在众人庆祝沉香百日时盗走宝莲灯,拆散仙凡姻缘,将三圣母镇于华山底下。沉香为霹雳大仙所救,并授其武艺。15年后,大仙以点化入梦的方式,使其明白母亲受难的原委。沉香决心救母。途中恰遇刘彦昌,父子相认。后沉香历经坎坷,获神斧,劈华山,救出三圣母,夺回宝莲灯,击败二郎神。夫妻母子最终团圆。 ☚ (二)舞剧 红色娘子军 ☛ 宝莲灯 《宝莲灯》大型舞剧。编导: 李仲林、黄拍寿。作曲:张肖虎。1957年由中央实验歌剧院舞剧团在北京首演。艺术指导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主要演员有赵青、傅兆先、刘德康、孙天路、方伯年等。该剧根据传统戏曲《宝莲灯》(又名《芒砀山》或《劈山救母》)改编。借鉴了芭蕾舞剧和中国传统戏曲的结构方式,运用戏曲舞蹈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作为表演手段,共分六场,向观众叙述了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一、定情下凡。书生刘彦昌游华山途中参拜圣母庙,三圣母下凡与彦昌相爱,其兄二郎神怒斥她触犯仙规,并欲伤害彦昌。三圣母举起法力无边的宝莲灯驱走二郎神,跟随彦昌离开仙府二人结为夫妻; 二、沉香百日。一年后,三圣母产下 一子,取名沉香。在庆贺沉香诞生百日的聚会上,二郎神趁机命哮天犬盗走了宝莲灯,率天兵天将把三圣母抓去压在了华山之下。哮天犬欲杀害襁褓中的沉香,千钧一发之际,霹雳大仙赶到了,施展法力救走了沉香; 三、深山练武。十五年过去了。沉香在霹雳大仙的抚育、传授下练就了一身武艺。大仙见他学艺有成,就向他讲述了身世。悲愤的沉香辞别大仙,奔赴华山救母。大仙将手中的龙头拐杖抛向空中,使之化作一条恶龙尾随沉香而去;四、斗龙得斧。沉香日夜兼程赶往华山,突然,一条恶龙向他扑来。经过一番搏斗,沉香斩了恶龙,恶龙竟化作了一柄开山神斧。沉香得了神斧,救母的信心倍增; 五、父子相认。沉香途经圣母庙,不期巧遇怀念妻儿、凄惶无告的刘彦昌。父子相认后同赴华山救三圣母;六、劈山救母。沉香挥舞神斧打败了看守华山的天兵天将,砍伤了哮天犬,夺回了宝莲灯。二郎神狼狈而逃。沉香用神斧劈开华山,救出了被压在山下15载的母亲,一家人得以团圆。舞剧《宝莲灯》是“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 的提名作品。 ☚ 和平鸽 小刀会 ☛ 宝莲灯中国当代第一部民族舞剧。伯林、黄伯寿编导,张肖虎作曲。1957年8月首演于北京。后曾在世界许多国家演出。舞剧取材于“沉香劈山救母”的民间神话传说。描述书生刘彦昌与圣母爱情悲欢离合的故事。赞颂人民热爱自由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和真挚爱情,表现了不怕艰难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该剧吸取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及民间舞蹈形式,民族风味浓烈,同时也融进了芭蕾的组合方法和印度舞的某些造型,舞台形象新颖生动,作品深受观众欢迎。 宝莲灯 《宝莲灯》中国现代大型民族舞剧作品。根据古代神话传说和同名戏剧剧目改编。由中央实验歌剧院舞剧团首演于1957年。主演:赵青、傅兆先、刘德康、孙天路、方伯年、陈华等。编导: 李少春、李仲林、黄伯寿。艺术指导为前苏联艺术家查普林。作曲: 张肖虎。全剧共六场,分别是:“定情下凡”、“沉香百生”、“深山练武”、“父子相会”、“斗龙得斧”、“劈山救母”。舞剧表现的是: 三圣母下凡和书生刘彦昌相爱结为夫妻,生一子名叫沉香。沉香百日之际,父老乡亲前来祝贺,凶恶的二郎神带着哮天犬掳走了三圣母,抢走了三圣母的宝物宝莲灯。数年之后,沉香长大成年,在霹雳大仙的指点下,得知母亲被压在华山之下,决意前去劈山救母。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种种考验之后,沉香从霹雳大仙处得到一把劈山的宝剑。经过奋力厮杀,出生入死,终于战胜了二郎神和哮天犬,夺回了宝莲灯,救出了母亲,合家团聚。舞剧结构简炼,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表现了鲜明的反封建、反黑暗、追求自由、追求光明的主题。舞剧作品借鉴传统戏曲的结构方式,以戏剧情节发展为舞剧发展线索。舞剧采用的是中国戏曲舞蹈的基本语言形式和民间舞蹈形式,如长纱舞、长绸舞、剑舞、扇舞、手绢舞、打莲湘、大头娃娃舞,以及占典戏曲中的武功、开打等技巧。使舞剧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格特色。该作品创作演出的成功,标志着中国舞剧的初步建立和成型期的开始,其创作形式作为一种典型的创作模式,较长时间内影响着我国舞剧的同类题材的创作,并反映了当时历史条件下观众的审美需求。 ☚ 思凡 小刀会 ☛ 宝莲灯 《宝莲灯》中国现代大型民族舞剧作品。根据古代神话传说和同名戏剧剧目改编。由中央实验歌剧院舞剧团首演于1957年。主演:赵青、傅兆先、刘德康、孙天路、方伯年、陈华等。编导:李少春、李仲林、黄伯寿。艺术指导为前苏联艺术家查普林。作曲:张肖虎。全剧共六场,分别是: “定情下凡”、“沉香百生”、“深山练武”、“父子相会”、“斗龙得斧”、“劈山救母”。舞剧表现的是:三圣母下凡和书生刘彦昌相爱结为夫妻,生一子名叫沉香。沉香百日之际,父老乡亲前来祝贺,凶恶的二郎神带着哮天犬掳走了三圣母,抢走了三圣母的宝物宝莲灯。数年之后,沉香长大成年,在霹雳大仙的指点下,得知母亲被压在华山之下,决意前去劈山救母。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种种考验之后,沉香从霹雳大仙处得到一把劈山的宝剑。经过奋力厮杀,出生入死,终于战胜了二郎神和哮天犬,夺回了宝莲灯,救出了母亲,合家团聚。舞剧结构简练,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表现了鲜明的反封建、反黑暗、追求自由、追求光明的主题。舞剧作品借鉴传统戏曲的结构方式,以戏剧情节发展为舞剧发展线索。舞剧采用的是中国戏曲舞蹈的基本语言形式和民间舞蹈形式,如长纱舞、长绸舞、剑舞、扇舞、手绢舞、打莲湘、大头娃娃舞,以及古典戏曲中的武功、开打等技巧,使舞剧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格特色。该作品创作演出的成功,标志着中国舞剧的初步建立和成型期的开始,其创作形式作为一种典型的创作模式,较长时间内影响着我国舞剧的同类题材的创作,并反映了当时历史条件下观众的审美需求。 ☚ 思凡 小刀会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