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宛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宛丘

宛丘

《诗经·陈风》篇名,为陈诗十首中的第一首。《毛诗序》云:“刺幽公也。淫荒昏乱,游荡无度焉。”《毛传》则谓所刺者为陈大夫。要之,诗刺陈幽公君臣荒淫无度。诸家无异说。今之学者多认为这是一首男子爱慕歌舞巫女的情诗。诗三章,章四句,为直陈其事的赋体。描述了以巫女飘荡舞姿为中心,展现于整个宛丘的欢舞场面。诗歌格调爽朗,饶有世俗风土的情致。

☚ 权舆   东门之枌 ☛

宛丘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
 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
 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
 无冬无夏,值其


 

 【注释】①汤:通“荡”。形容舞姿轻盈飘荡。②宛丘:四周高中间低的场所。③洵:副词。诚,的确。④望:指望。⑤坎:象声词。⑥值:持。鹭羽:用白鹭羽毛制作的舞具。⑦缶(fǒu):瓦器。⑧鹭 (dào):义同“鹭羽”。
 【鉴赏】这是男子爱慕女巫之诗。
 陈国巫风颇为盛行。国中有一部分女子,专门从事巫术,以舞蹈祭祀神灵。此诗正是写男子钟情于一位巫女。
 全诗三章。首章写男子观望巫女舞蹈的情景。在宛丘之上,一位巫女正在纵情起舞。“子之汤兮”之“汤”极为传神。它将巫女轻盈飘荡的舞姿描摹得活灵活现。男子见到这天仙般的巫女,的确萌生了无限爱慕之情。但继而一想,与她相爱实无指望。这两句正道出了男子既爱慕又失望的复杂心情。二、三章写男子追求巫女的痴情。虽说求之“无望”,但男子终不甘心。巫女手持“鹭羽”、“鹭”,合着“坎坎”的鼓缶之声,无冬无夏地在宛丘上下舞蹈。这既表明此女子确是以祀神为职业的巫女,同时也可见出这男子一直都在观看巫女舞蹈,追求的情思未减分毫。不难看出,这确是一首男子单相思的情歌。
 《诗序》说是刺幽公“游荡无度”,《毛传》说是刺大夫“游荡无度”。后世学者多从此说。以上诸家以“汤”字立说,将它视作断定此诗主题的关键字眼。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里的“汤”并非“游荡”之意。与下文“鹭羽”、“鹭”联系起来看,这一“汤”字,分明是形容舞姿轻盈飘荡。 因而刺君臣“游荡无度”说实不可信。高亨《诗经今注》说:“这是一篇讽刺女巫的诗。”此说也不确切。陈国巫风盛行,人们习以为常,不以为非,且乐于从事,何烦诗人讽刺?

《宛丘》 - 翻译、译文、注释和鉴赏 - 诗经辞典 - 可可诗词网

《宛丘》

 子之汤兮,你的舞姿飘荡荡啊,


宛丘之上兮。清歌妙舞宛丘上啊。


洵有情兮,爱你想你情深深啊,


而无望兮。徒然相思无指望啊。



坎其击鼓,鼓声咚咚一齐打,


宛丘之下。妙舞清歌宛丘下。


无冬无夏,没冬没夏舞不停,


值其鹭羽。鹭毛伞儿手里拿。



坎其击缶,瓦缶敲得好热闹,


宛丘之道。清歌妙舞宛丘道。


无冬无夏,没冬没夏舞不停,


值其鹭。鹭毛伞儿手里摇。


(采用袁梅译诗)



[注释] ①子:指在宛丘之下跳舞的巫女。②宛丘:陈国的丘名,在国都东南,即在今之河南淮阳县的境内。③洵:信,确实之意。④坎其:即坎坎,是描写击鼓或击缶之声 。⑤值:与“植”通,有持或戴的意思。鹭羽:用鹭羽制成的舞具,像扇形或伞形,舞者有时拿在手中,有时戴在头上。⑥缶:是瓦质的乐器。⑦(dao):用五彩野鸡羽毛制成的扇形或伞形舞具,亦名翳。



[赏析] 这是一位青年男子为自己钟爱的舞女所唱的歌。诗中所说的“子”,就是巫舞降神为职业的女子。《说文》中说:“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陈国位于今河南淮阳、柘城以及安徽的亳县一带。这里土地肥美,人烟稠密,为中原富庶地区,物质、文化均兴盛。人们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总要虔诚地祈神降福,求取安居乐业。当时民间因适应祭神的需要,巫风颇为盛行,许多青年女子都学会唱歌跳舞,甚至有的妙龄女郎竟以歌舞降神为业。她们不论天冷天热都在观游之地为人们祝祷跳舞。据《汉书·地理志》载:“太姬(周武王的长女,曾嫁给陈国第一代君主胡公满)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巫。故俗好巫鬼,击鼓于宛丘之上,婆娑于枌树之下。有太姬歌舞遗风。”这首诗反映了当时陈国人民生活富裕和巫风盛行的社会面貌。每逢祭神之时,人们就欢聚于宛丘之上,以歌舞相乐,借此谈情说爱,表现了特殊的民间风俗习惯,此风至今仍在许多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保留着它的痕迹。这是一首颇具民间特色的爱情诗。但是,《诗序》却说:“宛丘,刺幽公也。淫荒昏乱,游荡无度焉。”郑康成、孔颖达均持此说。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说:“按《乐记》言陈风好巫,汉书匡衡传陈夫人好巫而民淫祀,张晏注,胡公夫人武王之女,大姬无子,好祀鬼神,鼓舞而祀,引诗坎其击鼓为证。”总之,历来解诗,都认为是刺上位游荡无度。陈国统治者荒淫无度,确是事实,但此诗不是刺幽公淫荡,而是一首朴实的民间情歌,是写男子对巫女倾吐爱慕之词,充满着民俗情味,是一首饱含生活情趣的爱情诗。


全诗共有三章。第一章是描写巫女的动人舞姿。开篇用一“汤”(荡)字,表现了巫女的娉婷多姿的舞态,使我们仿佛看到“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的生动形象。既交代了人物,是一位能歌善舞的女子,接着就点明她所在的地点,是“宛丘之上”。宛丘,“在陈州宛丘县南三里”(《郡县志》)。朱熹注为“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诗集传》),可知宛丘本是低洼之处,为陈国著名的游乐场所,后来陈都亦名宛丘。每逢祭日,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于宛丘,载歌载舞,祈神赐福,并有男女幽会和物资交流。写了人物与地点,还要深入进行心理刻画。即巫女的动人舞姿,勾起了男子的爱慕之情。他“洵有情兮,而无望兮”,细腻地表现了一种复杂的矛盾心理。心里实在爱慕她,但又觉得没有什么指望,无穷的喜忧交织在一起,真是妙思逸想,绘形传神。前二句是绘形,后二句是传神,矛盾的情境,蕴蓄在微妙的诗语之中,揭示了全诗的缱绻之意。


第二章是描写击鼓时的歌舞场面。此章为全诗高潮,击鼓伴奏,巫女狂舞,当时的热烈场景可以想见。这是在“宛丘之下”的中心地区的歌舞,舞者与观者都已进入狂喜阶段,大家沉湎于酣醉之中,如入欢乐的梦幻境界。这种欢乐场面与郑风中的“溱洧”之乐,有许多相似之处,虽是一在丘中,一在水边,而“洵訏且乐”与“伊其相谑”的情景却是非常相似的。陈国富庶,人民康乐,所以祭祀观游之事,“无冬无夏”,一年四季都有,这也是陈国太姬遗风的继续延展,显示了与他国有别的特殊性 而歌舞时,那位担任主要角色的女子“值其鹭羽”,用以指挥全场,形成整齐划一的动作。诗中的歌舞女子,既是“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定然一年四季都以歌舞为业,宛若今之职业演员,其歌舞技巧,定是相当高超,堪称当时的国家水平,否则她定被淘汰了此种歌舞,与“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葛天氏之乐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不知高出了多少倍,这在歌舞史上亦颇有参考价值。


第三章是描写击缶时的道中歌舞。上章是击鼓,此章击缶,看似相同,实际上是有区别的,读时不应轻易带过。鼓为原始的乐器,是先民取兽皮为之,在娱乐时“鼓之舞之”。其声音之大,适合于狂欢之用。而缶是陶制,原是宫廷乐器,适于轻歌缓舞,若是狂舞用之,几下便击坏了,化为一地瓦砾。前章的狂欢高潮时,用鼓伴奏,而此章进入尾声,大家都行走在归途道中,虽有击缶伴舞,但已放慢节奏,是快收场的时候了。 咚咚地敲击大鼓,已为𪡀𪡀地敲击瓦缶所代替,是“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此二句,使我们仿佛看到路上人山人海,伴着歌舞的尾声,愉快地回归的场景。


本诗为赋体,三章均为直书其事,没有采用衬托和比喻等手法。在修辞上,除了沿用《诗经》惯用的复叠、排比、摹状的写作方法之外,尤其突出的是多用感叹,以利抒情。陈国的南部靠近楚国,受楚地方言的影响,开头四句,均以“兮”字结尾,其感叹意味甚浓。可见作者之情深意笃。他赞美巫女舞姿,他感慨自己可望而不可及。平中有奇突,奇中寓深情,单相思的神态跃然纸上。其中含有欣赏的心情,亦有占有的欲望,而表白爱情的方法,的确是饶有韵致的。正因为陈国近楚,诗中楚俗尤甚。因而本诗有着语言质朴、格调爽朗的民歌风味,异彩纷呈的风俗世情,显示了别具一格的审美意趣。读此诗如见自然地理与风土人情,使人感到写意传真,神韵天成,有耐人品味的特质。

诗词《宛丘》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宛丘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①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


 【注释】 ①汤(dang荡):义同“荡”,形容舞姿摇摆的样子。宛丘:陈国丘名,在陈国都城(今河南淮阳县)东南。②望:希望,一作“德望”、“威仪”。③坎其:即坎坎,击鼓声,象声词。④值:与“植”通,作“持”或“戴”解。鹭羽:用鹭鸶鸟的羽毛制成扇形或伞形的舞具,舞者有时持在手中,有时戴在头上。⑤缶:瓦质的打击乐器,口小腹大。⑥(dao道):即鹭羽。
 
 【译文】 姑娘翩翩起舞摇荡,宛丘高地成了你的舞场。我心里实在爱慕,可惜没有什么指望。敲起鼓来冬冬响,起舞宛丘山麓上。不论寒冬和炎夏,鹭羽舞具手中扬。敲起瓦缶当当响,起舞宛丘大路旁。不论寒冬和炎夏,鹭羽彩帽戴头上。
 
 【集评】 《毛诗序》:“《宛丘》,刺幽公也。淫荒昏乱,游荡无度焉。”(《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七)
 宋·朱熹:“子,指游荡之人也。”“国人见此人常游荡于宛丘之上,故叙其事以刺之,言虽信有情思而可乐矣,然无威仪可瞻望也。”(《诗集传卷七)
 清·马瑞辰:“按,《乐记》言陈风好巫。《汉书·匡衡传》:‘陈夫人好巫而民淫祀。’”“《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此诗击鼓缶舞鹭羽,正是巫歌舞之事,非泛言游荡也。当从民俗事巫说为正。”(《毛诗传笺通释》)
 今·余冠英:“诗人倾吐他对于一位巫女的爱慕。那舞女常常跳舞祭神,舞时戴着鹭鸶的羽毛。”(《诗经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总案】 历代注家对本诗的评注似都离不开这两点:一是本诗是否有讽谕意义,二是它是刺什么人的。但近人开始对本诗的评注有了创新,余冠英认为是一个男子(诗人)倾吐了对一位巫女的爱慕,此后更有不少注家对此说表示赞同。对本诗“望”的注解(“德望”也?“希望”也?)与其说是训诂意义上的,不如说是诗学意义上的。联系周朝当时确实存在着的“陈风好巫”,而巫又多舞的习俗,以及本诗对巫之舞姿的反复咏叹,把本诗解作一首自古至今诗歌题材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爱情诗,似仍允当。

《诗经》之《宛丘》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宛丘

 〔原文〕
 子之汤兮,(鲁汤作荡。)
 宛丘之上兮。
 洵有情兮,
 而无望兮。
 (汤、上、望,阳部。)
 坎其击鼓,
 宛丘之下。
 无冬无夏,
 值其鹭羽。
 (鼓、下、夏、羽,鱼部。)
 坎其击缶,
 宛丘之道。
 无冬无夏,
 值其鹭。
 (缶、 道、 , 幽部。)
 〔译文〕
 你飘飘荡荡、轻歌曼舞在宛丘之上,是多么令人神往啊。我想着你爱着你,确实有着深深的感情啊,可是只是一厢情愿而没有什么希望啊!
 冬冬冬冬,鼓声响了,那是你在宛丘之下唱歌跳舞。你手持鹭毛伞一年到头歌舞不停,不管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盛夏。
 乒乒乓乓,瓦盆响了,那是你在宛丘道上跳舞歌唱。你手持鹭毛伞一年到头歌舞不停,不管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盛夏。
 〔评介〕
 《汉书·地理志》说: “陈本太昊之虚,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为胡公,妻以元女大姬。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陈诗》曰: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又曰: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此其风也。”《汉书·匡衡传》又说:“陈夫人好巫而民淫祀。”这两段话可以说是对本诗甚至还有下一首诗(《东门之枌》)产生背景的最好说明。可惜的是,历来的解《诗》者竟忽视这一重要的民俗特点,因而不能作出正确的解释。他们或者是“《宛丘》,刺幽公也。荒淫昏乱,游荡无度焉。” (《毛序》)或者是把刺幽公变为“刺上位游荡无度也。” (方玉润 《诗经原始》),或者再扩大一点范围,“国人见此人常游荡于宛丘之上,故叙其事以刺之。”(朱熹《诗集传》)直到今人,才充分注意到了巫俗这一情况,但解者仍有两说,一为讽刺巫风说,一为反映在巫俗环境下的爱情诗。比较起来,似觉后说为胜,故按爱情诗来解释它。
 全诗三章,章四句。但从内容和形式来看,首章不同于二三两章,因此我们需要把首章和二三两章分开来看。
 诗首章从一位男子的眼里来描写那个轻歌曼舞的女巫及抒发其对她产生的爱慕之情。头两句“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一开始就把这位男子感到最突出的关于这位女巫在宛丘之上轻歌曼舞的形象,以特写的镜头显示出来了。宛丘,是陈国都东门外的一个地方。它是人们经常集会以至娱乐、祭祀的场所,应该是地势凸起,有如山丘的地方。试想,在一个凸起的小丘之上,有一个妙龄女巫,在上面轻歌曼舞,在她的头顶上除了红日、蓝天、白云以外,再没有比她更高的了。这个形象多么高大、多么美丽动人哪,怪不得他为之神往而弄得神魂颠倒了。后两句是这个男子直抒对这位妙龄女巫的衷心爱慕之情。“洵有情兮”,他毫不掩饰,坦率地承认,他是确确实实对她有情,也就是说爱上她了。但是,对比之下,她是那么高大,她是那么美丽,她的歌声和舞姿是那么优美动人,或者还有其他种种条件的限制,于是他自卑了,他感到他与她之间的距离太大了,大到无法想象的程度,这是无法克服的。他深感希望无法变成现实。于是,他发出了一声哀叹,“而无望兮!”全章四句,连用了四个感叹词“兮”,前二者表达高度的兴奋,后二者表达极度的绝望,前后的大转折,从而突出地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爱情是美酒,是甜蜜的。但是,如果爱情只是单相思,甚至自己明知无法得到而又不能放弃时,那将是苦果,那就是苦涩的。诗中的男子就正是陷入爱河不能自拔而备尝苦果的不幸者。二三两章就是写他这种苦恋的单相思之情的。他得不到她,甚至直接亲近她的可能都没有。但是他又时刻忘不了她。于是,他就只能是每当她在宛丘歌舞时,遥听鼓响,远看鹭羽的挥动了。那“无冬无夏”,也可能是实写,写她经常在那里歌舞; 更可能是虚写,是写他由于极度相思、朝思暮想,因而在想象中似乎一年四季无冬无夏都在听到鼓声,都在见到舞影。他已经陷入到爱情悲剧之中了。
 本诗在描写人物时,能突出地抓住动态的特征去描写。写女巫轻歌曼舞时的“汤”,写她歌舞时的鼓声、缶声,写她手持白色鹭羽挥动时的形象,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而又特征突出,因而使得这一妙龄女巫的形象十分鲜明突出。
 需要一提的是诗中“宛丘”一词。《毛序》 中的宛丘注说: “《尔雅》云: ‘宛中,宛丘。’郭云: ‘中央隆高。’”很明显,这里用郭璞的解释“中央隆高”,来解释宛,这是合乎宛的本意的。《说文》:“宛,屈草自覆也。”即草弯曲了,屈处向上突起,覆盖自身的意思。《段注》说:“此曰屈草自覆者,宛之本义也。引申为宛曲宛转。如《尔雅》 ‘宛中,宛丘。’” 《说文》与 “郭云中央隆高”是一致的。同时,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引《鲁诗》也说:“宛中,宛丘,又曰:丘上有丘为宛丘。”正好与 “郭云中央隆高”及 《说文》的解释相符。参之本诗,作为一个娱乐表演场所,应该是在一个高的地方,有如后世的戏台,才能便于观众观看,是合情合理的。如果是四面高中央低的盆形地方,那怎么能适合观看呢?但毛《传》在“宛丘之下”一句后却又说: “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与前注正相反,后人从之,显然并不可取。

《诗经》-《宛丘》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宛丘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 宛丘之道。 无冬无夏, 值其鹭。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学家、小学家们有一种固执的毛病。压抑着人的七情六欲,包括自己曾经体验过的美好的爱情生活,在审美意象即将打动心灵的瞬间,突然残酷地关闭心扉,转而去寻找什么王政、德化之类的大学问了。《陈风·宛丘》便遇到了这样的艰难。
 《毛序》说:“宛丘,刺幽公也。淫荒昏乱,游荡无度焉。”自此,千百年来的注家就没有离开这根指挥棒。朱子《诗集传》慎重解经,云泛指“游荡人”,依然滥觞于《毛序》。王荆公《诗义钩沉》解“值其鹭羽”云,值为遭。曰值者,百姓厌苦之言。王氏有一个重要发现,后将述及。但他对文意的串讲当未脱变风窠臼。今人陈子展考《谥法》,动祭无常曰幽,从而得出幽公谥号与幽合,诗即是史的结论。高亨则认为:“陈国巫风盛行,这是一篇讽刺女巫的诗。”虽然在思路上有着质的飞跃,但感情的门扉仍然紧紧关闭着。
 我们说,《陈风·宛丘》是一首不折不扣的爱情诗。它表现了诗经时代青年的择偶标准、审美观念以及单相思的痴心痛苦。
 “宛丘”,《诗集传》: 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郡县志》: 宛丘在陈州宛丘县南三里。说明着秋时的陈国确有这样一个盆地式的活动场所。大抵今天的庙会与之类同。人们在节假日约定俗成地在这里娱乐、祭典,或者从事商业活动。诗人在鼓声喧闹的祭典上偏偏爱上了那位插着美丽的鹭丝羽毛而轻摇曼舞的巫女。可见,在信鬼而好祀的先秦社会、巫祝之职,还未发展为装神弄鬼的骗子,美丽的姑娘也常常司其事,所以引起了小伙子的爱慕。“子”,巫女的代称。“汤”读为荡,乃欣赏姑娘神形舞姿而产生的冶悦之感。“洵”,真也。小伙子不知着了什么魔,对那位姑娘一见钟情,尽管心里清楚“无望”,但强烈的青春欲火仍然使其不由自主地陶醉在爱的梦幻之中。他无拘束地憧憬着自己的人生,他眼前的天地是那么广阔,心中的感情是那么奔放,哪怕是单相思,也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罗网,姑表或姨表的小圈子多几分神韵。然而,坎坎的击鼓声也隐藏着他的痛苦。那位少女有一股吉普赛式的野味,她只会销魂地挑逗,而绝无真挚地给予。她用鸟羽编成的扇子轻轻地搡打着小伙子的额头,随着音乐、鼓点的伴奏,她的舞姿婆娑,窈窕娇巧的形体在说话。无名诗人意识到一种被调笑、被回绝的失败,音乐和鼓点也随着感情瞬间的低落而浑浊麻木了。“值其鹭羽“和”值其鹭”的“值”,历来大部分注家都训为持,唯有王安石独具慧眼,解为遭。持缺乏感情色彩,仅是主体对事物的客观描绘,重在事物本身的美; 遭则渗入诗人的主体意识,重在对象和主体感情的交流,而更突出主体的顽强沉深处。犹言当头挨一棒依然不悔。仔细品味这首民歌,它是对爱情失意的惆怅反思。首章深情绵邈,却以清醒的逻辑认识“无望”点睛。“无望”是此篇的基调。然而愈是无望愈能激发痴心男子的渴望之情,变态爱情心理相反相成的凝聚力之持久,胜过常态爱情心理的稍纵即逝。于是,次章、三章便成为抒情主人公靡日不思的喃喃自语了。最使小伙子欢欣感奋的生活就是“值其鹭羽”,它珍存在记忆表象中经久不散,无冬无夏,无日无夜。这是浪漫的不切实际的求索,也是殉道者深沉凝注的感情寄托。无望而又渴望的矛盾冲突构成的审美境界,具有心系真、善、美而又不能得以实现的悲剧意味,正是这种人类情感生活无可避免的悲剧性,赋予《陈风·宛丘》以不朽的生命力。
 这首民歌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几个显著特色。第一,首章连用四个感叹词“兮”字,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把男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强烈地宣泄出来。第二,“坎其击鼓”和“坎其击缶”都不是纯然的状物,激越的鼓点、悠扬的缶音烘托出小伙子并不平静的复杂心态,建构了特定场合的抒情氛围,其美学意义为黑格尔所说的理念的感性显示。第三,后两章语句的基本重复,虽然是诗经惯用的表现手法,但用在此篇精妙绝伦,因为无名诗人对巫女的热爱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痴迷状态,重章叠句的运用恰好把他陶醉于深情的神形逼肖出来。我们说,当艺术的感性形式诸因素把艺术内容恰当地、充分地、完善地表现出来,从而使欣赏者为整个艺术形象的美所吸引,而不再去注意形式美本身时,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形式美。
宛丘

宛丘

〔原文〕
子之汤兮,(鲁汤作荡。)
宛丘之上兮。
洵有情兮,
而无望兮。
(汤、上、望,阳部。)
坎其击鼓,
宛丘之下。
无冬无夏,
值其鹭羽。
(鼓、下、夏、羽,鱼部。)
坎其击缶,
宛丘之道。
无冬无夏,
值其鹭。
(缶、 道、 , 幽部。)
〔译文〕
你飘飘荡荡、轻歌曼舞在宛丘之上,是多么令人神往啊。我想着你爱着你,确实有着深深的感情啊,可是只是一厢情愿而没有什么希望啊!
冬冬冬冬,鼓声响了,那是你在宛丘之下唱歌跳舞。你手持鹭毛伞一年到头歌舞不停,不管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盛夏。
乒乒乓乓,瓦盆响了,那是你在宛丘道上跳舞歌唱。你手持鹭毛伞一年到头歌舞不停,不管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盛夏。
〔评介〕
《汉书·地理志》说: “陈本太昊之虚,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为胡公,妻以元女大姬。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陈诗》曰: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又曰: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此其风也。”《汉书·匡衡传》又说:“陈夫人好巫而民淫祀。”这两段话可以说是对本诗甚至还有下一首诗(《东门之枌》)产生背景的最好说明。可惜的是,历来的解《诗》者竟忽视这一重要的民俗特点,因而不能作出正确的解释。他们或者是“《宛丘》,刺幽公也。荒淫昏乱,游荡无度焉。” (《毛序》)或者是把刺幽公变为“刺上位游荡无度也。” (方玉润 《诗经原始》),或者再扩大一点范围,“国人见此人常游荡于宛丘之上,故叙其事以刺之。”(朱熹《诗集传》)直到今人,才充分注意到了巫俗这一情况,但解者仍有两说,一为讽刺巫风说,一为反映在巫俗环境下的爱情诗。比较起来,似觉后说为胜,故按爱情诗来解释它。
全诗三章,章四句。但从内容和形式来看,首章不同于二三两章,因此我们需要把首章和二三两章分开来看。
诗首章从一位男子的眼里来描写那个轻歌曼舞的女巫及抒发其对她产生的爱慕之情。头两句“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一开始就把这位男子感到最突出的关于这位女巫在宛丘之上轻歌曼舞的形象,以特写的镜头显示出来了。宛丘,是陈国都东门外的一个地方。它是人们经常集会以至娱乐、祭祀的场所,应该是地势凸起,有如山丘的地方。试想,在一个凸起的小丘之上,有一个妙龄女巫,在上面轻歌曼舞,在她的头顶上除了红日、蓝天、白云以外,再没有比她更高的了。这个形象多么高大、多么美丽动人哪,怪不得他为之神往而弄得神魂颠倒了。后两句是这个男子直抒对这位妙龄女巫的衷心爱慕之情。“洵有情兮”,他毫不掩饰,坦率地承认,他是确确实实对她有情,也就是说爱上她了。但是,对比之下,她是那么高大,她是那么美丽,她的歌声和舞姿是那么优美动人,或者还有其他种种条件的限制,于是他自卑了,他感到他与她之间的距离太大了,大到无法想象的程度,这是无法克服的。他深感希望无法变成现实。于是,他发出了一声哀叹,“而无望兮!”全章四句,连用了四个感叹词“兮”,前二者表达高度的兴奋,后二者表达极度的绝望,前后的大转折,从而突出地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爱情是美酒,是甜蜜的。但是,如果爱情只是单相思,甚至自己明知无法得到而又不能放弃时,那将是苦果,那就是苦涩的。诗中的男子就正是陷入爱河不能自拔而备尝苦果的不幸者。二三两章就是写他这种苦恋的单相思之情的。他得不到她,甚至直接亲近她的可能都没有。但是他又时刻忘不了她。于是,他就只能是每当她在宛丘歌舞时,遥听鼓响,远看鹭羽的挥动了。那“无冬无夏”,也可能是实写,写她经常在那里歌舞; 更可能是虚写,是写他由于极度相思、朝思暮想,因而在想象中似乎一年四季无冬无夏都在听到鼓声,都在见到舞影。他已经陷入到爱情悲剧之中了。
本诗在描写人物时,能突出地抓住动态的特征去描写。写女巫轻歌曼舞时的“汤”,写她歌舞时的鼓声、缶声,写她手持白色鹭羽挥动时的形象,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而又特征突出,因而使得这一妙龄女巫的形象十分鲜明突出。
需要一提的是诗中“宛丘”一词。《毛序》 中的宛丘注说: “《尔雅》云: ‘宛中,宛丘。’郭云: ‘中央隆高。’”很明显,这里用郭璞的解释“中央隆高”,来解释宛,这是合乎宛的本意的。《说文》:“宛,屈草自覆也。”即草弯曲了,屈处向上突起,覆盖自身的意思。《段注》说:“此曰屈草自覆者,宛之本义也。引申为宛曲宛转。如《尔雅》 ‘宛中,宛丘。’” 《说文》与 “郭云中央隆高”是一致的。同时,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引《鲁诗》也说:“宛中,宛丘,又曰:丘上有丘为宛丘。”正好与 “郭云中央隆高”及 《说文》的解释相符。参之本诗,作为一个娱乐表演场所,应该是在一个高的地方,有如后世的戏台,才能便于观众观看,是合情合理的。如果是四面高中央低的盆形地方,那怎么能适合观看呢?但毛《传》在“宛丘之下”一句后却又说: “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与前注正相反,后人从之,显然并不可取。

☚ 陈风   东门之枌 ☛

宛丘

宛丘

丘名。陈国都城南三里,为陈人游乐之处。《尔雅·释丘》: “山上有丘为宛丘,陈有宛丘。”郭璞注:“宛,谓中央隆高。今在陈郡陈县。”《陈风·宛丘》: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 毛 《传》:“子,大夫也。汤,荡也。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郑《笺》:“游荡而无所为。”朱熹《集传》:“国人见此人常游荡于宛丘之上,故叙其事以刺之。” 《陈风·东门之枌》一章:“东门之枌,宛丘之栩。”毛《传》:“枌,白榆也。栩,杼也。国之交会,男女所聚。”《水经·渠水注》: “宛丘在陈城南道东。”王先谦《集疏》:“今河南陈州府治附郭淮宁县,陈故都也。宛丘盖地近东门,陈国之城门也。”

☚ 泾   宗周 ☛
古代名物 > 地物類 > 山部 > 丘阜 > 宛丘
宛丘  wǎnqiū

四周高中央低的小土山。《詩·陳風·宛丘》:“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毛傳:“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爾雅·釋丘》:“宛中,宛丘。”邢昺疏:“李巡、孫炎亦皆云‘中央下’。”又,“丘上有丘爲宛丘。”郝懿行義疏:“即上宛丘。但其中間薍處復起一小部婁,是謂丘上有丘。從其本名,仍曰宛丘。”一説,指中央隆起的小土山。

宛丘

县名。隋开皇初改项县置,治所在今河南淮阳县。明初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6: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