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西安城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西安城墙中国古城墙。是中国中世纪后期著名的城垣建筑。明代初年(1370~1378)在唐代和元代城墙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平面呈长方形,周长11.9 km,东墙长2590 m,西墙长2631.2 m,南墙长3441.6 m,北墙长3244 m,墙高12 m,顶宽12~14 m,底宽15~18 m,墙顶内外沿筑矮墙,外沿有垛口5894个,城墙外有宽20 m、深10 m的护城河。墙面用青砖包砌。东西南北各设城门:长乐门、安定门、永宁门、安远门,每门门楼有3重:阙楼、箭楼、正楼。阙楼在外,四周围墙;箭楼在中;正楼在里。箭楼与正楼之间的围墙是为瓮城。城墙4角各有角楼1座,近南门东侧有奎星楼1座。这是中国现存唯一完整的古代大型城垣,现已作为环城公园向公众开放。 西安城墙是明代初年在唐长安城皇城基础上建成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长安城在唐末战乱中受到严重破坏。天佑元年(904),驻守长安的匡国军节度使韩建因感长安城大,不易防守,于是放弃外郭城和宫城,仅将皇城加以改建,是为“新城”。同时封闭了皇城的朱雀、安福、延喜3门,北开玄武门,以便防守。韩建重修的“新城”一直延用到元代。明洪武二年(1369) 3月,大将军徐达从山西渡河入陕,元守将遁逃,徐达占领奉元城(即韩建修筑的新城),不久,明政府改奉元城为西安府,此即西安得名之始。朱元璋令长兴侯耿炳文、都指挥使濮英对西安城垣进行增修和加固。整个工程于洪武三年(1370)开始到洪武十一年(1378)结束。修好后的西安城墙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2米,南墙长3441.6米,北墙长3241米,周长11.9公里。与韩建修筑的新城比,东、北两面城墙均向外有较大扩展。城墙高12米,顶宽12至14米,底宽15至18米。城墙顶内上沿筑有垛墙,有垛口5957个,墩楼98座,角楼4座。城门四:东长乐、西安定,南永宁,北安远。每门门楼三重:闸楼、箭楼、正楼。每楼下设拱形门洞(南门瓮城箭楼下无门洞,其门洞分开于瓮城东西两侧),洞高与洞宽均为6米左右,深27米左右。城墙全用黄土分层夯好,最底层用石灰、土和糯米汁混合夯打,非常坚固。城墙外有城壕。这样,就基本奠定了今日西安城垣的规模和格局。明隆庆二年(1568),用青砖铺砌了城墙外壁和顶面,使城墙面目一新。清代对城墙进行过大小12次修补。其中以乾隆四十六年(1781)的工程为最大。一是加厚了整个城墙外壁的砖面,二是在城墙内壁增建了排水系统。另据史料记载,这次修补还对城墙宽窄不一处进行了统一处理,同时使墙基向外伸出3尺,城顶缩小1尺5寸,城墙剖面呈梯形状,更加坚固。本世纪80年代初,政府投入巨资对西安城墙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葺。首先是对城墙和墙上建筑进行了必要的补修;其次是修复、疏浚了护城河,引流注水;再是沿城墙外围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环城公园。 西安城墙 西安城墙在陕西省西安市区内,为我国现存最大型保存完整的明代城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至十一年(公元1370—1378年),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扩建而成。后屡经修箿增建。城墙高12米,底宽15—18米,顶宽12—14米。周长约12000米,其中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米,南墙长3441米,北墙长3244米,由黄土分层夯筑而成。最底层则由黄土、石灰和糯米混合夯打成。城墙外设有宽20余米、深10余米的护城河。沿墙且建有马面(即敌台)98个,台上设敌楼。城墙内侧建有6处马道以供兵马登城用。墙顶内外边缘筑女墙,其中外女墙有垛口5894个。城墙四面正中各辟一门。东为“长乐”,西名“安定”,南曰“永宁”,北称“安远”。每门均外设箭楼,内建城楼,楼间联以瓮城。城楼由高33米,面阔七间的重檐歇山顶式建筑构成。箭楼内向城楼一面为重檐三滴水,向外的一面单檐设斗拱。檐下楼壁和城墙连成同一平面。其内分4层,外辟48个箭窗。另外,城的四角各设一座角楼。这些设施构成了一个严密、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西安城墙构筑坚固,布局严谨,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筑城技术的成就,为研究明代的城市建筑技术和防御措施提供了实物资料。1961年,它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已被辟为环城公园供人们游览。 ☚ 建筑 昭仁寺大殿 ☛ 西安城墙 西安城墙西安城墙迄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是中国现在规模最大而又保存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为1961年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评为第一批AAAA旅游景区。 ☚ 西安碑林博物馆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 西安城墙 246 西安城墙在陕西西安市。古代城垣建筑。始建于明代初年。周长11.9公里,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墙内夯土,外侧砌砖,形成高大厚重坚的防卫圈。墙顶内外沿均筑矮墙,外墙有垛口,内墙无垛口,外侧建有敌台、角台和角楼。城门有东名长乐,西名安定,南名永宁,北名安远。各门楼三重,外为阙楼,中为箭楼,里为正楼。墙外有护城河和绿色林带。现已辟有环城公园,使古城增添新姿。 ☚ 陕西省 大雁塔 ☛ 西安城墙 西安城墙我国保存至今较完整的一处古代城垣建筑。建于明朝洪武三年至十一年(1370~1378年),是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用黄土分层夯筑而成,最底层用石灰、土和糯米混合夯打。明隆庆年间,巡抚张祉在城墙板土之外砌了一层青砖。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又整修了城楼城墙,在明代包砖基础上,增砌了包砖,并修了城顶平面和排水系统。城墙周长十一点九公里,城高十二米,底宽十八米,顶宽十五米。城顶有厚二十厘米的三合土板层,上面砌着二三层的砖面。城内侧每距六十多米有一砖石结构的排水槽,从城顶直达城下,通于沟渠。城顶内侧有护墙,外侧为垛墙,有垛口五千八百九十四个。城墙内侧还有登城马道,外侧有凸出于城外的角台和敌台。城墙外有城壕。城门有四:东名长乐、西名安定、南名永宁、北名安远,均为拱券式。门洞上有城楼。四门之外各有方形护门城,名瓮城。城楼前方瓮城之上有箭楼。箭楼前方围墙之上有谯楼,又名闸楼。谯楼下的门洞紧扼护城河上的桥头,是城门防区的前沿。城墙的构筑布局,均按防守的需要,是一个坚固而完整的军事工程体系,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城墙朱雀门 ☚ 西安西门城楼 西安西门箭楼 ☛ 西安城墙 西安城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区内。始建于明洪武三年至十一年(1370—1378)。以唐长安城的皇城为基础建成,是现存世界上最大保存完整的古城墙。其南墙和西墙,利用唐皇城旧墙而增修加长。东墙和北墙,系扩大新建。城墙用黄土分层夯筑,最底层用土、石灰和糯米混合夯打而成。明隆庆(1567—1572)年间,城墙外加包砖。清乾隆年间,进行大规模维修加固。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米,南墙长3441米,北墙长3244米,高12米,顶宽12至14米,底宽15至18米。城墙平面呈长方形。墙顶外沿均筑垛墙,计有垛口5894个。伸出城墙的“马面”98个,上建敌楼。东、西、南、北四面各有一主城门,依次名为长乐、安定、永宁、安远。城门均内设城楼,外设箭楼。两楼间有瓮城。城楼高33米,面阔七间,宽40米,歇山顶,重檐回廊,气势雄伟。箭楼内分四层,外辟48个箭窗。城外护城河宽20余米,深10余米,流水清澈,与城墙共同构成严密的防御体系。今西安城墙、护城河已建成环城公园,城楼、敌楼已辟为各种专项博物馆。 ☚ 西安碑林 西安清真寺 ☛ 西安城墙明西安府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现存惟一完整的大型古城垣。明洪武三年至洪武十一年(1370年~1378年),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建成,为中国中世纪后期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明初,太祖朱元璋将次子朱樉册封秦王。藩封府治同在一城,因而城池规模宏大坚固。据 《陕西通志》记载: “洪武初,都督濮英增修,周四十里,高三丈。门四,东曰长东,西曰安定,南曰永宁,北曰安远。四隅角楼四,敌楼九十八座。” 后屡经修缮,明隆庆年间,巡抚张祉在城墙夯土外首次包砖。崇祯年间,巡抚孙伍庭增修了四关“廓城” 。清乾隆年间,巡抚毕沅进行了大规模维修和加固,将包砖增厚1.5米,城墙铺设 “海墁,” 厚80厘米,并增修排水道和 “护墙” 、“垛墙” ,大大增进了防御能力。据实测,东墙长约2590米,西墙长2631米,南墙长3441米,北墙长3244米,墙高12米,顶宽12米~14米,底宽15米~18米。墙顶内、外沿筑矮墙(又称 “女墙” ): 外沿墙有垛口5894个,内沿墙无垛口。城墙外壁四周有 “马面” 98个,上建墩楼。“马面” 长12米,宽20米,高与城墙齐。城四角各有角楼1座,近南门东侧有奎星楼1座。城墙外有护城壕。城四门名称依旧。每门门楼有3重: 阙楼、箭楼、正楼。阙楼在外,四周围墙; 箭楼在中;正楼在里。箭楼与正楼之间的围墙是瓮城,每楼下设拱的门洞(南门瓮城箭楼下无门洞),洞高与洞宽均约6米,洞深约27米。现西安城墙保存相当完好,尚存城楼、箭楼6座。城墙的构筑、布局,极便防守。为研究古代城市建筑技术和城市防御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6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城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为我国著名古都,今存城墙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成于洪武十一年。周长十一点九公里,墙高十二米,顶宽十二至十四米,底厚十五至十八米,墙顶外侧有垛口五千九百八十四个,每隔一百二十米筑有敌台一座,计九十八座。城门四座,上有城楼,外有瓮城,瓮城设有闸门、闸楼和箭楼。(参考图508)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