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Wǎn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辽宁之清原、建平,山西之大同,陕西之韩城,甘肃之徽县,湖北之老河口,福建之清流,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回族、傣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据《姓氏寻源》注其源: ❶“伏羲师有宛华,黄帝时有宛朐,此宛姓之始。” ❷ “楚之宛,郤氏之别也。” ❸ “春秋时,齐、楚、晋、郑皆有宛氏。” 春秋时楚有宛春,大夫; 明代有宛嘉祥,嘉靖举人,官知县。
宛Yuàn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❶郑樵注“苑”曰: “亦作 ‘宛’。《状》云:商武丁子先 (按: 或作 ‘文’) 受封於苑,因以为氏。” 则“宛” 与 “苑” 本同姓,后乃分氏。此当系出子姓。 ❷ 《姓氏词典》 注引 《姓氏寻源》 云: “伏羲师有宛华;黄帝时有宛朐,此宛姓之始。” ❸又云: “楚之宛,郤氏之别也。” 郤氏本晋公族,此当系出姬姓。 ❹又云: “春秋时齐、楚、晋、郑皆有宛氏。” (按:《中文大字典》 注“苑” 引 《尚友录》 则云:“苑,亦作 ‘宛’,音怨,非。” 今多音wǎn,为现行姓氏。) 春秋时楚有宛春,为大夫; 明代有宛嘉祥,思南知府。 宛1.wǎn 屈。《漢書》揚雄《解嘲》:“是以欲談者,宛舌而固聲。”《文選》作“卷”。路喬如《鶴賦》:“宛修頸而顧步,啄沙磧而相懽。” 2.yuān 地名,(一)漢代南陽郡有宛縣。王逸《荔支賦》:’宛洛少年,邯鄲遊士。”(二)即大宛。古西域國名。在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王治貴山城(今烏茲别克卡散賽)。出汗血馬。杜篤《論都賦》:“驅騾驢,馭宛馬。” 宛 《说文》:“宛,屈草自覆也。”宛,屈曲。《周礼·考工记·弓人》:“维角䟫之,欲宛而无负弦。” 1.通“蕴” yun [例] 《史记·律书》:“虚者,能实能虚,言阳气冬则宛藏于虚,日冬至则一阴下藏,一阳上舒,故曰虚。”《正义》:“宛音蕴。”宛藏,蕴藏。宛通“蕴”。 宛,影母、元部;蕴,影母、文部。影母双声,元、文旁转迭韵,属音近通假。 2.通“鬱” yu [例]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寒湿气宛笃不发。”《集解》:“宛音鬱。”宛笃,鬱笃、旺盛。宛通“鬱”。 宛,影母、元部;鬱,影母、物部。影母双声,元、物旁对转迭韵,属音近通假。 3.通“鵷” yuan [例] 《汉书·司马相如传》:“其上则有宛雏孔鸾。”注引张揖曰:“宛雏,似凤。”宛雏,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作“鹓雏”。宛雏,传说中似凤的一种鸟。宛通“鹓”。 宛,影母、元部;鹓,影母、元部。影母双声,元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4.通“婉” wan [例] 《庄子·天下》:“椎柏輐断,与物宛转,舍是与非,苟可以免。”成玄英疏:“宛转,变化也。”宛转,也作婉转。宛通“婉”。 宛,影母、元部;婉,影母、元部。影母双声,元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5.通“冤” yuan [例]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攻都关,袭取宛朐,得单父令。”《正义》“冤劬二音,兮曹州县,在州西四十七里。”宛朐,汉县名,即“冤句”,在今山东荷泽县西南。《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封禅书》等皆作“宛朐”,《汉书·地理志》作“冤句”。宛通“冤”。 宛,影母、元部;冤,影母、元部。影母双声,元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宛 宛wǎn❶小貌。《小雅·小宛》一章:“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毛《传》: “宛,小貌。”鸠,斑鸠。戾,至。翰飞,高飞。欧阳修《毛诗本义》:“此鸠虽小鸟,亦有高飞及天之志,而王不勉强奋起,曾飞鸠之不如,以坠先王之业。” ❷仿佛。《说文》段玉裁注:“凡状貌可见者,皆曰宛然。” 《秦风·蒹葭》一章:“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鲁诗》说:“顺流而下,曰溯游。”毛《传》:“顺流而涉曰溯游。”郑《笺》:“宛,坐见貌。”朱熹《集传》:“在水之中央,言近而不可至也。” ❸病枯貌。《唐风·山有枢》一章:“宛其死矣,他人是愉。”毛《传》:“宛,死貌。愉,乐也。”马瑞辰《通释》:“《释文》:‘宛,本亦作苑。’案:宛即苑之假借。《淮南·本经训》: ‘百节莫苑’,高注: ‘苑,病也。’《俶真训》: ‘形苑而神壮。’高注: ‘苑,枯病也。’”朱熹《集传》:“子有衣裳车马而不服不乘,则一旦宛然以死,而他人取之以为己乐矣。盖言不可不及时为乐。” ☚ 宜兄宜弟 宛然 ☛ 宛读音·üan(-),为üan韵目,属an—ian—uan—üan韵部。於袁切,平,元韵。 ❶[宛县]古县名,战国楚邑,在今河南南阳市。 ❷[大宛]古西域国名,在今俄罗斯境内。 上一条: 眢 下一条: 惌
宛读音·uan(ˇ),为uan韵目,属an—ian—uan—üan韵部。於阮切,上,阮韵。 ❶宛如;仿佛。 ❷弯曲;曲折。 ❸小貌。《诗经》:“宛彼鸣鸠。” ❹姓。 ❺宛转,亦作婉转。 上一条: 夗 下一条: 惋
宛读音·ü(ˋ),为ü韵目,属u—ü韵部。於阮切,上,阮韵。 ❶通“郁”。郁结;郁滞;忧愁等在心里积聚而不得发泄。《集韵》:“……心所郁积也,或作宛。” 上一条: 苑 下一条: 菀 宛{}三3688①动揉搓。西南官话。湖北武汉〖 〗。莫把书~坏了。②动折物使屈曲。湘语。湖南长沙。杨树达《长沙方言考》:「《说文・宀部》『~,屈草自覆也。』古『宛』、『郁』同音…今长沙谓折物使屈曲为~,音正读如『郁』。」③名秤盘的重量。粤语。广东广州〖 〗。呢把秤几两~这把秤秤盘有几两重?   宛wǎn〈文〉 ❶曲折;弯曲 △ ~曲。 ❷仿佛;好像 △ ~若|音容~在。 【注意】下面右边不要写成“巳”。以“宛”为偏旁的字有“豌、惋、婉、碗、腕”等。 另见971页yuān。
宛yuān❶宛县,古地名,在今河南南阳。 ❷用于古国名。如:大宛,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 另见813页wǎn。 宛❶仿佛:~然︱~如︱~若。 ❷曲折:~延︱~转(zhuan)。 宛wǎn❶ 弯曲,曲折:宛曲│宛转│萦宛。 ❷ 好像,仿佛:宛如│宛若│音容宛在。 ❸ 姓。 宛宛wan宛然 宛如 宛若 宛似 宛转1 宛wǎn宛❶坐見貌。《詩經·秦風·蒹葭》:“遡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鄭玄箋: “宛,坐見貌。” 陸德明《經典釋文》: “宛,紆阮反,本亦作苑。” ❷謂引之也。《周禮·冬官·弓人》: “凡爲弓,方其峻而高其柎,長其畏而薄其敝,宛之無已應。”鄭玄注: “宛,謂引之也。” 陸德明《經典釋文》:“宛,於阮反。” 宛wǎn旧时天津瑞蚨祥号绸布洋货店货价暗码单位,谓元。 宛wǎn〖副词〗 表示估量。可译为“宛然”、“似乎”、“好像”等(1)。《放鹤亭记》: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很快地回转身体,收起翅膀,似乎要打算飞下来休息。
宛yuān〖名词〗 地名。战国楚邑,秦昭王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市(1)。《李斯谏逐客书》:东得百里奚于宛。——从东面的宛地得了百里奚。 宛wǎn❶ 屈曲。《汉书·扬雄传下》:“是以欲谈者~舌而固声。” ❷ 微小的样子。《诗经·小雅·小宛》:“~彼鸣鸠,翰飞戾天。” ❸ 好像,仿佛。《诗经·秦风·蒹葭》:“溯游从之,~在水中央。”(溯sù:逆水流而上。) ❹ 枯萎的样子。《诗经·唐风·山有枢》:“~其死矣,他人是愉。” 宛*wanCDF0 ❶屈曲;曲折:~曲/~转。 ❷仿佛,好像:~然/~如。 ❸姓。 有些象 有些象象(好象) 像(好像;如像;髣像) 若(若如;有若;恍若;忽若) 如(如同;正如;恰如;适如;比如;有如;匹如;还如) 犹(犹如;犹若) 赛(赛似;赛如) 恍(恍若;恍如;恍疑) 宛(宛如;宛若;宛似;宛然) 仿(仿似;仿像;仿佛;相仿) 而 僾 庶几 类乎 似乎 好比 好似 亚似 欲似 有似 匹似 比似 忽似 依稀 隐约 有同 不啻 将近 差不多 表示跟某种事物或情况相似:似的 一般 一样 形式、外观相似:形似 状类 肖貌 貌似 象似 大致相像:似(似类;类似) 象 疑(疑似) 依类 相状 形象类似:类像 相类似:体贰 相近或相像但不相同:恍惚 近似 疑似 庶几 相类 ☚ 相像 相反 ☛
微小 微小寸(~步;~善;~忱;寸尺;分寸;肤寸;扶寸;环寸;铢寸;~量铢称) 片 细(细小;细微;微细) 眇(眇眇;眇小 眇少;眇么;眇末;琐眇;微眇;蕞眇) 杪(杪杪;杪小) 渺(渺小;微渺) 纤(纤小;纤末;纤靡) 区(~~之数) 碎(~~) 藐小 钉头 秒末 担石 涔勺 圭勺 发漂 锱介 浅屑 摽末 幺小 极小 蚍蝣 毫毛 微末 微浅 涓微 抑微 微微 铢两 铢分 铢秒 铢锱 涓埃 涓毫 涓豪 涓壤 尺方 尺地 蚁鼻 佌佌 丁点 锥刃 锥刀 猥佌 锱介 蔑如 箴末 弹丸黑子 蕞尔弹丸一丝一毫 东西细小:茧栗角 轻小,细小:轻眇 轻微,细小:轻小 微小,细微:豆羹 细微,微小:幺蔑 事物微小不足称:尘露 微小、微不足道:仨瓜俩枣 精细微小:铢 很微小:毫丝 毫黍 感叹十分微小:眇乎小哉 非常微小:太仓稊米 眇乎其小 非常微小,不值得一谈:渺不足道 极其微小:芒忽 磨螘 恒河一沙 毫发丝粟 涓埃之微 量或体积极小:不丁点儿 微小的样子:宛 闵绵 闵绵 (极小:微小) ☚ 细微 细密1 ☛
弯曲1 弯曲1弯(弯屈;~度;~路) 曲(曲曲;曲屈;曲戾;曲律;曲折;曲桡;曲挠;倨曲;欹曲;委曲;蜷曲) 句(句曲;句倨) 诎 屈(屈挠;屈桡;蜷屈) 枉(~木)桡(桡曲) 蜿(~蜒) 勾(~刀;~肩) 卷(卷曲;钩卷) 拳(拳曲) 銋 钩(~形) 碕(~湾) 戾(端直无~) 蜷 纡回 宛委 隅阿 兜搭 蹇仄 钩娄 盘蹙 局促 歪脖子(~树) 弯曲的:局(~天蹐地) 拱(~桥) 曲折不直的:弯弯曲曲 弯弯扭扭 物体弯曲:拳曲 局曲 钩钩 弯曲如钩:钩曲 卷曲如龙:盘龙 弯曲而有气势:夭矫 弯曲斜出:夭斜 曲折,弯曲:宛 旋转弯曲:萦迂 微微弯曲:纤挠 隆起或弯曲成弧形:拱(~桥) 弯曲度深:弧深 弯曲的样子:骫(林木茷~) 弯弯(山道~) 拳拳 蜿蜒 轮菌 折折 卷曲的样子:婉婉 湫戾 啾泪 盘曲卷曲的样子:虬(~枝) 不舒展的样子:坛卷 摄叶 局趣 局蹐 因寒冷而四肢不能舒展的样子:缩手缩脚 束手缚脚 缚手缚脚
另见:交错 回旋 ︱直 ☚ 直 屈曲 ☛ 〖宛〗 粵 jyun2〔院〕普 wǎn ❶ 彎曲,曲折。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江流〜轉遶芳甸。」(芳甸【粵 din6〔電〕普 diàn】:芳草茂盛的草原。) ❷ 好像,彷彿。《詩經.秦風.蒹葭》:「〜在水中央。」
宛❶读如“碗” (wan)。 ❶宛转、屈曲。《灵枢·刺节真邪》: “倾侧宛伏。” ❷音义同腕。《灵枢·杂病》: “刺宛骨下。” ❷音玉 (yu)。通郁、苑。郁结或苑积。《素问·汤液醪醴论》:“去宛陈莝。” 宛❶音义同腕。《灵枢·杂病》: “刺宛骨下” 。 ❷郁、苑,郁结或苑积。 宛yuan在今河南南阳市。战国楚地,为著名铁产地。秦昭襄王置县。西汉为五都之一。汉末王莽设五均官于此。东汉为南都。刘玄更始元年(23年)建都于此。 宛wǎn❶曲折。如:宛转,宛延。 ❷好像,仿佛。如:宛如,宛然。 ❸姓。 宛wǎnⅠ ❶ (曲折) winding; tortuous: ~ 转 tactful; roundabout ❷ [书] (微小) small; little ❸ [书] (枯萎貌) withered Ⅱ ❶ [书] (菀囿) animal farm [park] ❷ (姓氏) a surname: ~ 春 Wan Chun Ⅲ [书] (仿佛) as if: 音容 ~ 在 as if the deceased were still alive 另见 see also yù; yuān; yùn。 ◆宛然 as if; 宛然如生 It would look like a live one.; 宛如 just like; as if; 宛若天仙 divinely beautiful; look like a heavenly fairy; 宛若游龙 be the same as a swimming dragon — a good swimmer; 宛延 [书] meander
宛yù [书] (郁结) pent-up; somuldering 另见 see also wǎn; yuān; yùn
宛yuān(古地名) Yuan, name of an ancient place in Henan Province 另见 see also wǎn; yù; yùn。
宛yùn(积聚) gather; accumulate 另见 see also wǎn;yù; yuān 。 宛 宛 (wǎn) 读郁 (yù)【宛】郁积,郁滞。 例1 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灵枢·小针解》) 译文 久积的瘀血则除去它,即用针刺泻去血脉中的瘀血。 例2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灵枢·九针十二原》) 译文 大抵使用针刺治病,正气虚的用补法,邪气盛的用泻法,气血久郁的宜除去瘀血,邪气盛的用泻法。 例3 其宛陈血不结者,则而予之。(《灵枢·阴阳二十五人》) 译文 如果是气郁积而血不结滞的,当忖度其不同情况给予适当治疗。 例4 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为井木。溜于行间,行间,足大趾间也,为荥。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俞。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之为经。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者为合。足厥阴也。(《灵枢 ·本输》) 译文 足厥阴肝经气血循行始出于大敦穴,大敦穴在足大趾末端外侧距趾甲根部一分处,或取足大趾背侧三毛之中,这是井穴。从井穴流注于行间穴,行间穴在足大趾、次趾歧骨陷中,这是荥穴。由荥穴流注于太冲穴,太冲穴在行间上二寸跖骨陷中,这是腧穴。由腧穴转输于中封穴,中封穴在足内踝前一寸半陷中。针刺中封穴时,假使逆经气而刺就令人气血郁滞,调和经气则可使气血流通。摇动足部将足上举出现凹陷即得中封穴,这是经穴。由经穴进入曲泉穴,曲泉穴在膝内侧辅骨下大筋上方小筋下方,屈膝可取得曲泉穴,这是合穴。这就是足厥阴肝经的五腧穴。 例5 人气莫如竣 (当为朘zuī,男孩的外生殖器) 精,竣气宛闭,百脉生疾; 竣气不成,不能繁生,故寿尽在竣。(马王堆医书竹简《养生方·十问》) 译文 人体的精气没有什么比肾精更重要的了,肾精郁闭不通,则全身经脉产生疾病,肾精不旺盛,则不能繁殖生育后代,所以一个人的寿命完全可以从肾精的盛衰观察出来。 【宛】枯槁。 例 渎 (当作㱩) 者, 皮肤宛膲 (当作焦) 而弱也。 (《灵枢·根结》) 译文 所谓“㱩”就是皮肤枯焦而软弱。 【宛】郁遏。 例 夫悍药入中,则邪气辟矣,而宛气愈深。(《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译文 矿石等猛烈药进入腹内,邪气虽然暂时退避,但正气被郁遏,病势更深重。 按 宛同郁,通于郁积义,引申为郁遏、枯槁。《诗·秦风·晨风》: “郁彼北林。”毛《传》: “郁,积也。”《周礼·冬官·函人》引《诗》作“宛彼北林。”《礼记·内则》: “兔为宛脾。”郑玄注: “宛或作郁。”《孔子家语·五仪》: “富则天下无宛财。”王肃注: “宛,私积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寒湿久宛笃不发,化为虫。”《集解》: “宛音郁。”《淮南子·俶真》: “形伤於寒暑燥湿之虐者,形宛而神社。”高诱注: “苑,枯病也。” 《方言》卷十三: “宛,蓄也”。钱绎《笺疏》: “《尔雅·释丘》: ‘宛中、宛丘。’ ……所以谓之宛者,由中高者积聚使然。积聚谓之宛,其中窊而可积聚者,亦谓之宛,义固有反覆两通者也。……《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篇》: ‘泰佚则气宛至。’ 又云 ‘鹤之所以寿者,无宛气於中’。又《五行顺逆篇》云: ‘则民病心腹宛黄。’ 皆积聚之义也。……郁宛一声之转。” 《类经》卷二十六第五: “宛,郁同。” 宛又与蕴同,义为郁积。《荀子·富国》: “使民夏不宛暍。”杨倞注: “宛读为蕴。” 《诗·大雅·云汉》: “蕴隆虫虫。” 《释文》: “蕴,韩《诗》作郁。”《史记·律书》: “言阳气冬则宛藏於虚。”张守节《正义》: “宛音蕴。” 宛与苑同,有枯槁、枯死义。《诗·唐风·山有枢》: “宛其死矣。”毛 《传》: “宛,死貌。”《释文》: “宛,本亦作苑。”《淮南子·俶真》: “形苑而神壮。”高诱注: “苑。枯病也。” 宛与菀同。《素问·针解》: “宛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张介宾注: “本经宛、菀皆通用,通作郁。” (《类经》卷十九第七) ☚ 为 苑 ☛ 宛(1)郡名。战国时,楚改“申”为“宛”,至迟在楚悼王(前401—381年在位)时,设置了宛郡,治宛城,约辖今南阳盆地及淮河上游息县一带。怀王二十八年(前301),齐、韩、魏联军大破楚师于重丘(亦称“垂沙之战”)后,宛郡遂为韩有。10年后,韩厘王五年(前291/秦昭襄王十六年),秦又攻取之。一说重丘之役时,韩仅取宛之北面的楚地;后来秦师直接从楚人手中夺取宛地。昭襄三十五年(前272),秦初置南阳郡。宛郡之名废。(2)县名。初为楚之宛郡治所。战国时,一直是楚国冶炼铜铁、制造武器的中心城市之一。《荀子·议兵篇》所谓:“宛钜铁釶,惨如蜂虿。”杨倞注引“徐广曰”:“大刚曰钜。釶与鍦同,矛也。言宛地出刚铁为矛。‘惨如蜂虿’,言其中人之惨毒也。”秦有宛郡之后,随即封公子市于宛,为诸侯。5年后,又封泾阳君于宛。明年(昭襄王二十二年),复与楚顷襄王在宛会见。秦设南阳郡后,宛县仍是郡治,名称亦沿用未改,历经汉魏六朝,至隋初,始改县名为南阳县。 宛邑名。战国楚地,即今河南南阳市。 宛wǎn❶ 宛然如生
❸ 音容宛在 夗·宛wǎn (金) (篆) 小篆左边是“夕”,即夜晚;右边是“人”(弯曲着,侧卧)。《说文》:“夗,转卧也。”古人提倡“坐如钟,睡如弓”,属会意字,谐“弯”之音。故有弯曲义。后加“宀”,表示在家里睡觉,作声符时或兼表义,生成的字有: wan 阴平:蜿(蜿蜒) 豌(豌豆) 剜(剜肉医疮) 上声:惋(惋惜) 婉(委婉) 琬(美玉,多用作人名) 菀(茂盛貌,“菀彼桑柔,其下侯旬。”——《诗·桑柔》) 碗(盛饮食的器具)畹(古代土地面积单位,三十亩为一畹) 去声:腕(手腕) yuan 阴平:鸳(鸳鸯) 眢(眼球枯陷失明,引申为枯竭) 涴(涴市,地名,在湖北) 箢(一种篾器) 去声:怨(怨声载道) 苑(文苑)
宛*wǎn(8画)
  【提示】,不要错写成巳。 *宛wǎn8画 宀部 (1) 曲折: ~转。 (2) 〈书〉 仿佛: ~然|~如|~若。 宛 ☚ 奥 宸 ☛ 宛wǎn小篆以来的形声字。从宀,从夗(宛的本字。象人宛转弯曲形),夗亦声。宛表示人在屋中宛转弯曲状。《说文》说是“屈草自覆”。小篆在宛下又增心,又是惋的本字。引申为曲折。组词如:宛转(辗转义。又同婉转)。又用于宛然、仿佛义。如:音容宛在。 宛★常◎常
wǎn形声,从宀,夗(wǎn)声,本义为宫室曲折而幽深,引申为弯曲、曲折等,假借为副词,相当于“好像”“仿佛”。 【辨析】 以“宛”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读音不同。wǎn:碗、惋、婉、菀、琬、畹∣wàn:腕∣wān:剜、蜿、豌∣yuān: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