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定之方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定之方中 定之方中《诗经·鄘风》篇名。此为颂美卫文公徙居楚丘,重建卫国的诗。据《左传》载,闵公二年(前660)冬,狄人灭卫。在宋、齐等国的帮助下,卫迁遗民于漕,立戴公。不久,戴公卒,文公立。僖公二年(前658年),文公在楚丘重造城市宫室,“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此诗即是对他重建国家的歌颂。全诗三章,章七句。一章描写营造宫室,种植树木的情形,二章追叙在筑城前对地势的考察,并最后用占卜的方式加以确定。三章是对文公的称颂,说他勤于农桑畜牧,具有切实而深远的谋虑。 ☚ 鹑之奔奔 ">蝃 ☛ 定之方中定之方中, 作于楚宫。 揆之以日, 作于楚室。 树之榛栗, 椅桐梓漆, 爱伐琴瑟。 升彼虚矣, 以望楚矣。 望楚与堂, 景山与京。 降观于桑, 卜云其吉, 终焉允臧。 灵雨既零, 命彼倌人, 星言夙驾, 说于桑田。 匪直也人, 秉心塞渊, 牝三千。 定星正照天中,在楚丘兴建王宫。用日影测量它的方位,楚丘的宫室就开始动工。宫室周围栽植榛树栗树,又栽椅、桐、梓、漆,长成伐它制作琴瑟乐器。 登上那漕邑旧城址,遥望那楚丘啊!望了楚丘又望堂邑,大山高丘观仔细。下来再到桑林察看,占卜卦儿说它吉利,这儿是个好地方。 春天时节雨纷纷,吩咐驾车官人,天晴备好车马早出驾,要到桑田去视察。不但这样关心百姓的农桑,他还用心公正虑谋深远,国泰民安没有几年竟有战马三千。 《定之方中》三章,章七句。这是一首赞美卫文公的诗。《诗序》云:“定之方中,美卫文公也。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处漕邑。齐桓公攘戎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得其时制,百姓说之,国家殷富焉。”又郑《笺》云:“《春秋》闵公二年冬,狄人入卫,卫懿公及狄人战于荥泽而败。宋桓公迎卫之遗民渡河,立戴公以庐于漕。戴公立一年而卒。鲁僖公二年,齐桓公城楚丘而封卫,于是文公立而建国焉。”又《正义》:“作《定之方中》诗者,美卫文公也。卫国为狄人所灭,君为狄人所杀,城为狄人所入,其有遗馀之民,东徙渡河,暴露野次,处于漕邑,齐桓公攘去戎狄而更封之,立文公焉。文公乃徙居楚丘之邑,始建城使民得安处,始建市使民得交易。而营造宫室,既得其时节,又得其制度。百姓喜而悦之。民既富饶,官亦充足,致使国家殷实而富盛焉。故百姓所以美之。”根据以上记载来看,卫文公在国家危急关头,他能徙迁复国,从事建设,大兴农业,繁殖六畜,深谋远虑,复兴国家,所以国人作诗赞美他。据学者考证此诗作于鲁僖公二年(公元前657)和三年之间。诗中说到建设,要观察星宿,选好时令,根据日影,测定东西南北方位;勘测山丘,植树造林,发展农桑等,可以说这是一篇具有史诗性质的诗,很有历史价值和认识价值。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里引用这篇诗说: “这是卫为狄所灭(公元前660),文公徙居楚丘,营立宫室的时候,诗人赞美他的诗。我们看被蛮人战败了之后的民族,他的经营的力量是怎么样呢?种树,建筑,牧畜,耕作,井井有条,立地便恢复了起来。农业的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可以想见了。” 全诗共分三章。清方玉润《诗经原始》眉评:“一章总言建国大观,二章追叙卜筑之始,三章终言勤劳,以至富庶。”该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通过行为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思想。这是一首颂扬卫文公的诗,但全诗除了“匪直也人,秉心塞渊”一句赞语外,其余都是通过他的行为表现的。诗中写他亲自测量方位,选择地形,修建宫室,写他勘测山丘,考察桑田,文公夙驾劝农,使卫复兴。全诗的最后一句“牝三千”,点出了卫国已致富足。,马高七尺以上曰。牝,泛指高大强壮的马匹。当时卫国有这样的马三千匹,形容实力之雄厚,国富民强。郑《笺》:“天子十有二闲(马厩),马六种三千四百五十六匹,邦国六闲,马四种千二百九十六匹。”卫国之马已有三千,近于天子,其富庶可知。该诗就是通过这个典型事例,画龙点睛,写足了卫的强大,进而达到了赞美卫文公这个创业之主的目的。 定之方中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焉允臧。 灵雨既灵,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 牝三千。 这是一首赞美卫文公的诗。据史载,大约公元前六六○年,卫国被狄人攻破,卫懿公战死。卫人就立戴公于漕邑,戴公一年而卒,卫人又立文公。卫文公就迁国于楚丘。据《左传·闵公二年》载:“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 (末年) 乃三百乘。”可见卫文公生活朴素、勤于治国,是一位贤明的国君。《定之方中》就是赞美卫文公营建宫室、经营农桑以致富强的。 全诗共分三章,“一章总言建国大观,二章追叙卜筑之始,三章终言勤劳,以致富庶。” (方玉润《诗经原始》) 首章发端,“定之方中,作于楚宫”,定,星宿名,又称营室星,黄昏时位于正中。古人建筑房室须待定星处中开始施工。作于楚宫,即作为楚宫,建造楚丘的宫室。古代建宫室测定方位是靠日影来确定的,以太阳出入之日影定东西,以太阳正中之日影定南北。诗云“揆 (度) 之以日”,即是以日影测定方位。这四句诗中,二、四两句是同义反复,而一、三两句有时间的变换,一是昏,二是日,这样就构成两个画面的变换中,伴随着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呈现出一种夜以继日的繁忙景象。 这里诗人没有展开对劳动场面的具体描写,而只是作了一个鸟瞰式的概述:“作于楚宫 (室)”。“作”不表示一个特定的动作,或挖土、或抬土,但它蕴涵较大,又包括名种具体的动作。这一句犹如电影里的远景,场面是总括式的,辨不清具体的动作,只看到人流在动。诗不是视觉艺术,这幅画面是由读者在想象里构成的。 “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爱伐琴瑟”,这是又一个场面。树,栽种。榛、栗、椅、桐、梓、漆,都是树名。“树之榛栗”四字句后,并列四个树名,在阅读过程中,一连串树名的连续出现,给人以目不暇接之感。这一方面表示种树之多,另一方面也可以感受到种树之忙。而“爱伐琴瑟”则是想象之词。“十年种树”,种树者想象到十年树成,可作琴瑟,而琴瑟又是乐器,伐木作琴瑟不正是在于欢歌吗?! 种树者在劳动中憧憬着未来的欢乐,心中是充满喜悦的。 本是繁重的劳动却用轻悦的调子歌出,显得富于诗意。这暗示出卫人对文公是拥戴的,愿意与文公同心同德,从而对卫文公的赞美之意也是暗含于其中的。 第二章把人从眼前的画面中拉出来,而回溯卜筑时的情景,主人公由民众转到卫文公。 首句“升彼虚矣,以望楚矣”,登上故城,眺望楚丘。随着诗中主人公的视线,展现出一幅幅远景:“望楚与堂,景山与京”。堂是楚丘之旁邑。景,山名。京,高丘。随着主人公视线的转移,画面也在移动: 隆起的楚丘、齐整的堂邑、巍巍的景山、高耸的土丘。 古人建宫室很重视地形的选择,位置的好坏甚至关于国家的兴隆与否,卫文公登高远眺,正是察其阴阳向背,以定其可否建宫室。接着主人公从故城上下来,“降观于桑”,朱熹说:“观之以察其土宜也。”(《诗集传》) 即是说,察其是否宜于农桑。农桑关乎人民的生计,也是立国之根本,因而建国必须考虑其土是否宜于农桑。这一句的降与上文的升相呼应,强烈地显示出动作的连续性。升而望,降而察,动词的连续出现,使这几句诗具有极强的动感,读者也不禁随之登高远望、降而俯察了。 通过一望一察,建宫室之地确定了。接着就是占卜,问之于神灵。“卜云其吉,终焉允臧。”允臧,确实好。占卜的结果是好的,神灵是赞同的。 这一章写卜筑之过程,由升而降到卜,顺贯下来,一气呵成,极其顺畅。似乎天地神灵都在护佑文公。这里暗含了作者对文公的赞美。 如果说前两章是写建国,那么第三章则是述治国了。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灵雨,好雨。零,落下。倌人,驾车人。星言,雨止星现,言读作焉。说,音税,至,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正是农桑的季节,卫文公星夜命驾出车,前往劝农桑。起早是辛苦的,在泥泞的道路上奔波是劳累的,春寒料峭,冷气袭人也是容易致疾的,但卫文公置之度外。萦绕胸中的是国家的富强,这些都意在言外,令读者想知。接着诗人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匪直也人,秉心塞渊”,诗人称赞卫文公 (匪,彼) 是一个正直的人,持心诚实 (塞) 渊深 (渊),这道出了卫文公一切治绩的人格上的根源。朱熹说:“盖人操心诚实渊深,则无所为而不成。”(《诗集传》)正是此意。 全诗的最后一句,“牝三千”, 点出了卫国已致富庶。牝, 高大肥壮之马。 (马七尺以上曰, 母畜曰牡。 这是泛指高壮之马。)《郑笺》云:“天子十有二闲 (马厩),马六种三千四百五十六匹,邦国六闲,马四种千二百九十六匹。”卫国之马已有三千,近于天子,其富庶可知。卫国之富可以表现在多方面,而诗人只选择了一个典型的细节加以表现,言简意赅。 这首诗作于卫文公的晚年或卒后,卫文公一生政绩很多,诗人并没有展开叙述,而是选择几个最富有典型性的事件或细节进行歌咏。筑室,卜筑、劝农桑,这几个典型事件表现出其建国治国的根本方面,而牝三千则显示出其政绩的辉煌。 诗人略去对其治国之过程的具体描述,这就留有大量空白由读者去想象补充。 作为一首美诗,除了“匪直也人,秉心塞渊”一句外,本诗不作赞语,而赞美之意却溢于言表。这是在叙述过程中暗示出来的。第一章写劳动场面的欢快,暗示出人民与国君的同心同德,而文公之美德便可想而知,诗人的赞美之意也自然表现出来。第二章写卫文公卜筑之顺,暗含有“吉人自有天相”之意,这也正歌颂了卫文公的美德。 作为一首美诗,《定之方中》是写得比较成功的。 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①揆之以日,作于楚室。② 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③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 降观于桑。⑤卜云其吉,终焉允臧。⑥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⑦ 匪直也人,秉心塞渊,牝三千。⑧ 【注释】 ①定: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又名营室。朱熹《集传》:“此星昏而正中,夏正十月也。于是时,可以营制宫室,故谓之营室。”方中:正在天中。每年约十月十五至十一月初这段时间,定星在黄昏时出现在正南天空,这时宜于定方位,古人多在这时建筑房屋。于:音义皆同“为”。下文“作于楚室”的“于”同此。楚宫:楚丘的宫庙。②揆:度,测量,古人建筑房屋,立竿测度日影以定方向。楚室:犹楚宫。③树:种植。榛、栗、椅、桐、梓、漆:皆树名。前两种结果实,果实可供祭祀;后四种是制琴瑟的原料。爰:乃,于是。④虚:古“墟”字,丘。这里指漕邑旧城之墟。漕邑与楚丘邻近,也在今河南滑县东。楚:指楚丘。⑤堂:即堂邑,是楚丘附近的城邑。景:同憬,远行貌。或解:景,大。京:高丘。降:从高处下来。⑥卜:把龟甲钻个孔,用火烤,看其裂纹以预料后事的吉凶,叫做卜,是古代迷信的风俗。允:真,确实。臧:善,好。⑦灵雨:好雨。零:落。倌人:管驾车的小官。星:晴。夙:早晨。驾:驾车。说(shui税):停车休息。这里是止、到之意。⑧匪:音义同“彼”。直:正直。秉心:持心,用心。塞渊:踏实深远。(lai来):七尺以上的马,大马。牝:母马。牝,代指良马。据《国语·齐语》记载,文公初到楚丘时,只有齐桓公给的三百匹马,后经多年经营,增至十倍以上,军事力量大为增强。 【译文】 定星高挂正南空,建筑楚丘新王宫。测度日影定方位,大兴土木造宫室。宫室前后种榛栗,还有椅桐和梓漆,长成砍来作琴瑟。登上那座旧城址,楚丘地势细瞭望。看完楚丘和堂邑,游遍高丘和山冈,下到田里看蚕桑。卜辞说得很吉利,果然是个好地方。好雨既已从天降,叫那管车小马倌,天晴早早把车赶,停车在那桑田间。这个人啊真正直,用心踏实又深远,良马发展到三千。 【集评】 清·姚际恒:“(一章)妙,结语勿泥。”又:“‘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整而雅。”(《诗经通论》卷四) 清·顾镇:“此追美文公之诗。一章言其营制宫室规模宏远;二章本其始之相度,乃统论建国形势,升望降观,而终之以卜,慎之至也;三章言建国之后,务农桑,重畜牧,以成富庶之业,而所以操其本者,在秉心之塞渊,乃全篇归宿处也。”(《虞东学诗》卷二) 清·方玉润:“(一章) 总言建国大观。(二章) 追叙卜筑之始。(三章) 终言勤劳,以致富庶。‘秉心’句是全诗主脑。”(《诗经原始》卷一) 清·刘沅:“不侈陈宫室之美,而但言其得天时地利。叙物产而琴瑟之材言,见其能修礼。末申言其勤俭丰饶,归于‘秉心塞渊’。语不多而义足,觉《上林》、《羽猎》、《两京》、《两都》词费矣。”(《诗经恒解》卷一) 【总案】 卫懿公九年(前660年)冬,狄人攻破卫国,杀死卫懿公。卫人立戴公于漕邑(一河南滑县东)。不久戴公死,卫人立文公。齐桓公率诸侯兵替卫筑城于楚丘(在漕邑附近),文公乃迁都于楚丘。《左传·闵公二年》载,“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在民族危机极为严重的关头,文公不怕挫败,克勤克俭,发展经济,注重教育,任用贤能,终于使卫国重新振作起来,得到了卫人的拥戴。这首诗赞颂文公迁都楚丘重建卫国的业绩,刻画了一个深谋远略、励精图治的统治者形象,叙事虽极质朴,却自有其感人处。 定之方中
【注释】①定:星名。又名营室星。夏正十月,定星在正中,可依据它定方位,建宫室。②作:建造。楚宫:楚丘之宫。③揆(kuí):测量。④楚室:楚丘之室。⑤树:栽种。⑥椅:树名。落叶乔木。⑦伐:砍伐。⑧升:登。虚:同“墟”。大丘。⑨堂:堂邑。⑩景山:大山。京:高丘。(11)于桑:在桑树林。(12)允臧:确实很好。(13)灵雨:好雨。零:降落。(14)倌人:掌管车马的小臣。(15)星:雨止星现。夙:早。(16)说(shuì):停车止息。(17)匪:同“非”。不。直:持,只。(18)秉心:操心。塞渊:深远。(19)騋牝(lái pìn):健壮的母马。 三千:极言多。 【鉴赏】这是歌颂卫文公复国之诗。 据《左传》记载,卫懿公时,狄人人卫,懿公战死。戴公立一年而卒,文公继位。他发愤图强,力图振兴卫国。为此,他革新政治,轻赋平罪,选贤任能;重视农业,发展工商,兴办教育。经过努力奋斗,终使卫国得到了巩固与发展。此诗正是形象地再现了当年卫文公身体力行,重建家园的情景。 全诗三章。首章写营建宫室。定星高悬天空,在楚丘兴建新宫。按照日影测定方向,在楚丘建造新房。还在四周栽种了各种树木,以便将来用以制作琴瑟。二章写规划城邑。卫文公登上丘陵,眺望楚丘、堂邑以及大山与高丘。接着他走下山来,观察桑林。他再卜上一卦,卜语吉祥,最终相信这儿确实是一片好地方,于是决定在这里兴建城邑。三章写察看农牧。这天,一场好雨纷纷降落。当晚卫文公命令倌人备好车马。他说:“明日天晴就早早出发,到桑园农田停车止息。”卫文公非但不是一位平庸之君,而且操心国事,谋略深远,正因如此,卫国良马众多,蕃育富盛。 此诗全用赋体。语言质朴无华,平实自然。诗中没有虚伪的阿谀奉承,没有肉麻的歌功颂德,有的只是对卫文公政绩的具体描写。透过此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精明务实的古代政治家的形象。 定之方中
这是一首赞颂卫文公的诗。诗分三章,以咏其事。 第一章叙营筑宫室,种植树木的情况。“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这四句是说,定星正在天正中的十月里,文公在楚丘营建新宫。先测量日影以确定方位,议论拟在楚丘重建新城。概括叙述兴建新宫的准备工作及其营建过程。“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这三句是说,栽种上各种名贵的树木,现在种树,来日把它制造成琴瑟,反映了卫国遗民的美好愿望。 第二章叙写遥望楚丘,盛赞其地之美好。“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五句是说,登上那荒凉的漕城,眺望楚丘。那楚丘和堂邑,还有高山与大丘,下来又看那桑田。“卜云其吉,终焉允臧。”两句是说,占卜说这块地主吉祥,果然是个好地方。充满赞美之情。 第三章叙写卫文公的为人和功德。“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这四句是说,及时好雨下过,下令小倌人,雨过天晴赶快驾车,去桑田里休息观望。极写卫文公关注农桑。“匪直也人,秉心塞渊,牝三千。”这三句是说,文公是个正直的人,持心诚实有深谋远虑,牡马牝马有三千匹。透过文公的为人、远虑和马的蕃息颂扬了文公的品德和功绩。 据《左传·僖公二年》记载: “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财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据此可知,文公是一个生活简朴,注重发展经济,重视教育,选贤任能,复兴卫国,具有事业心的诸侯。与此诗所写基本一致。由此可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是非是分明的,同是在《卫风》里,在《墙有茨》和 《君子偕老》里,对宣公、公子顽、宣姜的种种淫乱的丑行,给予辛辣的讽刺,无情的揭露。而在这首诗里却对卫文公兴国安邦的功绩给予热情洋溢的颂扬。这是公正的,恰当的。 本诗先写其事,事中有人;后写其人,人中有事,逐层推进,把卫文公的美德和业绩突现出来,给人以水到渠成,自然有致之感。 据历史记载,卫文公的业绩颇多,但诗人并没有面面俱到地展开铺写,而是选取几个富有典型性的事件或细节加以吟咏,诸如测日影、作楚室、植树木、问占卜、劝农桑、牝三千等,就把他治理国家的业绩突现出来。就这些事件和细节来说,也不曾详加描述,只是点到为止,留下更多的空间,让读者去想象,去补充。可谓概括扼要,言简意赅。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②。搬到楚丘造新宫。 揆之以日③,察看日影定方位, 作于楚室。兴建住宅破土功。 树之榛栗④,房前屋后种榛栗, 椅桐梓漆,还有梓漆和椅桐, 爰伐琴瑟⑤。成材伐作琴瑟用。 升彼虚矣⑥,登上那座旧城上, 以望楚矣。把那楚丘来眺望。 望楚与堂⑦,望遍楚丘与堂邑, 景山与京⑧。历尽山陵和高岗。降观于桑。下到地里看蚕桑。 卜云其吉⑨,占卜预示大吉祥, 终然允臧⑩。果然是个好地方。 灵雨既零(11),及时好雨落了欢, 命彼倌人(12)。吩咐那个小马倌。 星言夙驾(13),披星戴月把车赶, 说于桑田(14)。劝农歇在桑田岸。 匪直也人(15),操劳非独为百姓, 秉心塞渊(16)。用心良苦谋深远。 牝三千(17)。 三千骏马诚可贵。 [注释] ①定:星名,即营室星,二十八宿之一。方中:正中。定星于每年十月的黄昏时出现于南方天空的正中。古人在这时开始营造房屋。②楚宫:楚丘的宫庙。楚丘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北。春秋时,卫国曾迁都于此。《左传·僖公二年》:“诸侯城楚丘而封卫焉”。③揆(kui):审度,测量,察看。④树:动词,种植。榛、栗:树名(古人建国,在宗庙官府皆植名木)。⑤爰:介词,于是。⑥虚:同墟,故城。指漕墟,与楚丘相邻。⑦堂:楚丘的旁邑。⑧景:同憬,用作动词,远行。京:高丘。⑨卜:占龟卜,是我国上古时的一种迷信活动。⑩允:信,确实。臧:善,好。(11)灵雨:好雨。零:落。(12)倌(guan)人:主管车马的人。(13)星:清晨早起,天上尚见星辰。言:便。夙:早。(14)说:通“税”,停止,休息。(15)匪直:不但。(16)秉心:用心,操心。塞渊:充实深远。(17)(lai):七尺以上的大马。牝(pin):雌马。 [赏析] 公元前660年(鲁闵公二年),北方的狄人攻破卫国 。卫懿公在荥泽 一役中战死。卫国遂亡。卫戴公率残部败退,得到宋桓公的帮助渡过黄河,暂居漕邑。戴公立,在位 一年即死。卫文公继承了君位。在齐桓公协助下,由漕邑移至楚丘,重建国家,营造宫室。《定之方中》就是记叙卫文公复国中兴的一首叙事诗。 全诗共三章,章七句,计二十一句。第一章总述营造宫室伟大工程的实施;第二章追叙当初对楚丘的勘察和抉择;第三章赞美卫文公身体力行、治国有方。 《定之方中》以记实的手法,记叙了卫文公在楚丘重建家园的全过程,是一首具有实录性质的史诗。第二章写卫文公实地考察楚丘周围的地形地貌,先是登上漕邑旧城,纵览广袤的楚丘和堂邑,仔细察看周围的地势;然后又考察附近的山陵和高岗以及平原桑田的土质;最后还慎重其事地占卜,得到“大吉”的好兆头,于是下定决心,选择楚丘作为立国建都的基地。这是复国规划的第一步。地址选择定当后,就开始土木工程的建设,这是第二阶段的主体工程。根据定星所处的位置和太阳影子,选择宫址,测定方位,确定破土动工的时间。一旦宫室竣工,就规划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待成材后用来制成乐器,以备宗庙祭祀之用。这是工程的第三阶段——是首章所写的内容。这两大工程侧重记叙城市、住宅的建设,使人民得以安居。然后把工作重心转到了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增加社会财富,使人民乐业。骏马——养马业,既是畜牧业生产发展的标志,又是军队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平实的记叙,清晰的条理,质朴的风格,卫文公复国兴邦、重整家园的全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且在某些细节上还补充了文公中兴复国的若干史实。 塑造 一位艰苦创业、励精图治的贤君形象,是此诗的又一特色。《诗序》说:“《定之方中》,美卫文公也。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处漕邑。齐桓公攘戎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得其时制,百姓悦之,国家殷富焉。”根据史实记载,卫国以前几个国君,荒淫腐败,不修国政,所以不堪狄人一击。卫文公遭际了国亡家破的痛苦,吸取了历史沉痛的教训,决心励精图治,重整旧业,经过二十余年的艰苦创业,终于恢复了元气,使卫国走上了“国富民殷”的道路。据《左传·闵公二年》记载:卫文公迁至楚丘之后,“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他在位二十五六年中,就把一个残破的卫国重新复兴为拥有三百乘革车的中等诸侯国家了,春秋十二诸侯,卫独后亡,这与卫文公的业绩和得到卫国人民的拥护不无关系。《定之方中》这首诗摒弃了抽象的说教和史事的罗列,而以具体的事例和人物的行动作形象的展示,再现了卫国中兴的历史景象,塑造了为人民爱戴的卫文公这个明君的形象。他既是一个深入堪察、调查研究、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的实干家,又是 一个计划周详、胸怀大志、深谋远虑、治国有方的雄主。他有与民同劳、共图恢复大业的精神,又是一个迷信占卜的虔诚信徒。诗人不虚美,不隐恶,使这个人物显得有血有肉。 这首诗还记述了上古时代某些科学技术知识和初民的习俗风尚,在科学史、文化史和民俗学上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史学意义。首章“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记载了建都立国的时间和测定方位的方法。定星每年在夏历十月中旬至十一月初的黄昏时出现在南天正中。此时正当农闲,是营造房屋的最佳季节,亦是古代“建国”、“立国”的良辰吉日。《周礼·夏官·土方氏》:“土方氏掌土圭之法,以致日景,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国都鄙。”《周礼·地官·大司徒》:“凡建邦国,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晏子春秋·杂下篇》:“古之立国者,南望南斗,北载枢星。”可知古人在营建宫室时,要视星以正方位,并又多以营室星(定星)昏中时为兴建工程之始,并且形成为一种建筑制度。“揆之以日”,《毛传》释云:“度日出日入,以知东西;南视定,北准极,以正南北。”这是古人据日影、星位来确定方位的方法,与《考工记》记载相一致,与《大雅·公刘》:“既景(影)迺岗”的测量方法相同。 我国上古时代,由于科学尚不发达,“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之事经常发生,所以占卜问卦的迷信习俗就流行起来。他们遇事皆卜,凡天象、收获、祭祀、征伐、王事,乃至出门等都要占卜。至于经营宫室、建邦立国等大事,更非占卜不可了。本诗“卜云其吉”,就是这种民俗风尚的反映。 植树,也是古人营建宫室、兴邦立国时的一件大事,亦是当时的一种土风民俗。本诗“树之榛栗,椅桐梓漆”。就是这一风俗的反映。探索本句的诗意,除前述几层内容外,尚有几层含义:一、它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二《官树》条在证引《周礼·野庐氏》、《国语》单襄公述周制等事后说:“古人于官道之旁必皆种树以记里,至以荫行旅。是以南土之棠,召伯所茇;道周之徒,君子来游;周已宣美风谣,流恩后嗣。子路治蒲,树木甚茂;子产相郑,桃李垂街。”植树起到绿化、固渠、计里、遮荫的作用。二、实用价值。古人在修建宗庙、路寝、宫室、陵园时,往往种植松、柏、梓、桐一类良木,成材后既可作建筑之用材,又可制成乐器,以供庙堂祭祀之用;榛、栗的果实既可食用,亦可用作祭祀。三、具有象征意义。既可收到“人存政举之效”;又表示诗人对新建卫国长治久安的美好祝颂。树木长大成材,正是卫国日益强盛的象征。犹如孟轲所说“故国乔木”和唐人所咏“种松皆作老龙鳞”之意。 《定之方中》在《诗经》中是独具一格的诗篇,它除了翔实记叙卫文公复国中兴的光辉业绩外,还涉及到了我国古代民俗学、建筑学、测量学等方面的技术和制度,标志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天学、地学、工程技术上的光辉成就,这些资料弥足珍贵,值得我们倍加重视。 定之方中 定之方中[原文] ☚ 鹑之奔奔 ">蝃 ☛ 定之方中dìngzhīfāngzhōng〔其他〕 诗篇名。赞美卫文公徙居楚丘,再造公室。语出《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序》:“~,美卫文公也,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处槽邑,齐桓公攘戎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得其时制,百姓说之,国家殷富焉。”[例]他~,留下名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