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宋词《贺新郎》 - 辛弃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宋词《贺新郎》 - 辛弃疾诗词鉴赏《贺新郎①·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②。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渲染了一个“愁”字,并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令人玩味无穷。 上片回忆自己少年时代不知愁苦。少年时代,涉世不深,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但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强说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下片描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形似轻脱,实则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 辛弃疾的这两首词,虽写作时间相隔十几年,但都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也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宋词《贺新郎》 - 辛弃疾诗词鉴赏《贺新郎①·辛弃疾》同父见和,再用前韵
同父见和,再用前韵 老大犹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②。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③。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④。重进酒,唤鸣瑟⑤。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⑥。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⑦。正目断、关河路绝⑧。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⑨。看试手,补天裂⑩。 ①贺新郎,词牌名。 ②“老大”句,老去还可以说一说,那就是我们的友情。元龙,三国时陈登字元龙,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名士。此指陈亮。孟公,西汉名士陈遵字孟公。他性情豪爽,嗜酒好客。此亦指陈亮。瓜葛,关系、牵连。说自己跟陈亮关系密切。 ③“笑富贵”句,常人视富贵重如千均,我辈视之却轻如毛发。 ④“硬语”两句,议时论政慷慨激昂,倾听者唯有明月。盘空,回荡在空中。 ⑤“重进酒”两句,换乐进酒,彻夜长谈。 ⑥渠侬,吴语称他人为渠侬。离合,偏义副词,主要指离。 ⑦“汗血”两句,用典《战国策》中的故事,喻陈亮怀才不遇,斥执政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 ⑧“正目断”句,纵目望去,通往中原之路已断绝(指北方疆土被金人所占)。 ⑨“我最”两句,敬佩陈亮有“闻鸡起舞”的爱国激情和坚持抗金的铮铮誓言。怜,本意爱怜、怜惜,此处有敬爱敬佩之意。 ⑩“看试手”两句,期望陈亮大显身手,完成统一河山的大业。 辛弃疾与陈亮“鹅湖相会”后,写了一首《贺新郎·把酒长亭说》以表思念之情,寄给陈亮。陈亮很快就和了一首《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辛弃疾见到陈亮的和词以后,被陈亮的慷慨激越的抗金爱国之志所感染,于是又写下了这首词。这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时期最为激昂奋发的爱国伤时之作,是一首具有真正男子汉气息的刚风猛调。 上片写自己与陈亮的友情。前四句以陈登、陈遵作比,说明作者与陈亮思想一致、情投意合。也是呼应陈亮和词中的表达同志式友情的词意。作者取用历史上有名的同姓人物来比喻,实是赞美友人的品行。“我病”以下六句,正面描写相聚的欢畅,并在这欢畅中,写出了他们旷达的胸怀与不慕富贵荣华的高尚情操,更写出两位志士都觉得知音稀少的苦闷。从“谁来听”“只有西窗月”可看出他们曲高和寡、知音稀少的孤独和失意的情怀。从意境的效果看,高歌硬语与西窗雪月之间,刚柔、静动形成鲜明而隽永的对照。 下片议论国事。前四句从抗战派与投降派的尖锐矛盾出发,提出了为什么祖国遭受分裂这一严重问题。实际上是对“南北分裂,已成定势”这一投降主义论调的批判。中间四句,通过千里马的遭遇,批判了统治者自称爱才的虚伪性,指出了因为他们的虚伪,以致堵塞了收复中原的通路这一严酷现实,揭露了投降派坚持屈辱求和、打击抗战派的反动政策。最后四句,通过“男儿到死心如铁”和“补天裂”这样铿锵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他们争取祖国统一的决心。这首词就在这感情震起、斗志昂扬的节奏点上戛然而止。 这首词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和陈亮在思想一致的基础上所结成的战斗友谊,抒发了他们坚持抗战,志在统一的壮志豪情。它写得感情饱满,痛快淋漓,内容丰富,形象鲜明,把写景、抒情、用典、使事结合在一起,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贺新郎,参见第306页相关介绍。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化用“闻鸡起舞”的典故。晋代的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两人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便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闻鸡起舞”后来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辛弃疾、陆游、朱熹,堪称南宋“三星”。他们出身不同,境遇不同,但他们都入过闽,结成了莫逆之交,被后世传为美谈。 ●品读稼轩词中月、酒、瑟的典型意象的组合,自然营造了一种既豪迈又悲壮的氛围。词人旷达的胸怀与不慕富贵荣华的高尚情操,通过这些意象写得饱满而痛快淋漓。词人豪放的风格可见一斑。 辛弃疾与陈亮志同道合,两人诗词赠和,纵论天下大事。
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 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 词中写了陈亮对时局的焦虑,对北方和中原地区长期被金兵占领的痛心,以及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同时也写了他们两人之间的友谊和坚持抗金的信念。 上片慨叹世事。首句“老去凭谁说”,写知音难觅,而年已老大,不唯壮志莫酬,甚至连找一个可以畅谈天下大事的同伴都不容易。这是何等痛苦的事!作者借此一句,引出以下的全部思想和感慨。词以“二十五弦”之瑟,兼寓分离与悲恨两重意思。 下片重叙友谊。由于作者与辛弃疾之间的友谊有着共同的基础,因此词人写道:“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只要双方不变初衷,即使各自一方也不须挂念。最后,词人以“九转丹砂”与辛弃疾共勉,希望能经得起锻炼,“寻常铁”炼成“精金”,为国家干一番事业。这最后几句乃是作者与其友人的共勉之辞,也是他们的共同心愿。 两位词人的两首词都将两人的友情跟抗金的共同志向联系到一起,使这种感情升华到圣洁的地步,都强烈表达出了一个共同的心愿——收复中原,国土统一,随时为国而战。
宋词《贺新郎》 - 辛弃疾诗词鉴赏《贺新郎①·辛弃疾》 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鹚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不遂也。夜半,投宿泉湖吴氏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贺新郎以见意。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把酒长亭说②。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③。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④。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⑤。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⑥。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①贺新郎,词牌名。 ②长亭,古路旁亭舍,常用作饯别处。 ③渊明、卧龙诸葛,代指陈亮。 ④蹙(cù),踢。 ⑤“佳人”句,谓陈亮重诺践约,却又轻看离别,匆匆而去。佳人,指陈亮。 ⑥销骨,形容极度悲伤。 这是一首追忆与陈亮相会和抒发别情的词作,主要抒写了词人与陈亮之间志同道合的深挚友谊,同时在写景抒情中又含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上片开头回叙在驿亭饮酒话别的场面。作者在这里只举了自己对陈亮的称赞,说陈亮的才能和文采既像陶潜,又像诸葛亮。作者诚心诚意地赞美表明自己对好友的喜爱和理解。飞鹊踏雪两句,即景生情点画他送别陈亮时的长亭景色,但不是静态描绘,而是灵幻生动。“剩水”这三句写出了冬日萧索的景色,同时含有象征的意味:山河破碎,收复无望。这是词人挪开话题,把主题转到写个人和国家的命运。岁月蹉跎、报国无门,怎能不触起他们无尽的感喟呢?上片虽是围绕着送别来写的,但无论写景抒情都远远超过送别的范畴,更具有浓郁深邃的余情逸韵。 下片写别后难舍之情,首句中“佳人”喻贤者或有才干的人。因为“重约”而得以相见;言“轻别”,更见作者对“别易会难”的深刻理解。接着着意描绘“追路”的艰辛。天寒水深,江面结冰,难以通航。地上雪深泥滑,路已断,令人黯然神伤。“车轮生四角”喻无法前行。这是写别后的景况,又是对眼前局势的影射。“此地行人”即词人自谓。“销骨”,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接着又以“问谁使”的设问句式,含而不露地道出友人陈亮(兼指自己)的极度愁怨。他们的愁怨,当然不仅是因朋友离别引起,而更主要是由国家的危亡形势和他们在南宋朝廷里的不幸遭遇所促成的。这样,最后“铸就而今相思错”几句,就不致使读者觉得词人在小题大做了。 ●贺新郎,参见第306页相关介绍。 ●淳熙十五年(1188)冬,陈亮自浙江东阳来江西上饶访问作者与他共商复国大计;并寄信约朱熹到紫溪会面,朱熹因事未能前去。作者与陈亮同游鹅湖寺,后到紫溪等候朱熹,由于朱熹没有来,陈亮遂东归。作者于别后次日欲追赶陈亮回来,挽留他多住几天。到鹭鸶林,因雪深泥滑不能再进,只好怅然返回。那天夜里,作者在投宿处写了这首词。词寄赠陈亮后,不久收到了陈亮的和词,共同的战斗友情,激发了辛弃疾豪迈的诗兴。“鹅湖相会”后的次年春天,他又用前韵写了一首《贺新郎》,再次表达了他们坚持抗金北伐这一至死不渝的信念。此后,二人又多次互相赠答,倾诉彼此的崇高志向和收复中原的信念。“鹅湖相会”及其赠答的著名词作,是南宋抗金史上的一曲壮美之词。 ●辛弃疾作为福州知州,成绩斐然。他施行新政,最有名的是“经界”与“钞盐法”。经界,就是重新丈量土地,清理田赋,根据土地所有权和实有数量来负担赋役,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钞盐法,因为当时八闽之中,上四州建宁、南剑、汀州、邵武不产盐,实行计划经济——官运官卖法,存在损公、扰民等弊端;下四州福州、泉州、漳州、兴化为产盐之地,实行市场经济——钞盐法,即盐商缴纳一定盐税后,可获得卖盐许可,比较便民。辛弃疾统一了钞盐法,解决了上四州食盐难的问题。后来,辛弃疾上奏朝廷,提出了著名的“天下之事,固民所欲行之,则易为功”的论断。 辛弃疾的许多词是以比兴、寄托的传统方式,曲折地表现爱国感情,抒写壮志难酬的愤慨。 贺新郎 别茂嘉十二弟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挚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辛弃疾的族弟茂嘉,曾在北方靠近金占区做官,熟悉金人的军事情况。公元1203年,金人内部变乱,是很好的乘虚北伐时机,而茂嘉此时却被贬入桂林。辛弃疾对朝廷错过北伐抗金良机、对茂嘉不能为出兵北伐发挥作用深表惋惜。做此词送族弟。词的开头先以三种鸟啼声兴起。与亲人离别,心情已经十分悲苦,而这离别又是在暮春时节,悲苦又加深了一层,同时耳中又听到“鹈鴂,鹧鸪,杜鹃”这三种鸟凄苦的啼叫,更令人愁苦不堪了。这首词一开头就寄寓着家国之恨和失意之悲,并非抒写一般的离情别绪。作者再列举了四个离别故事:王昭君是背井离乡,辞别自己的祖国;戴妫是因儿子被杀而被迫离开卫国;李陵是流落异邦,与故人长别;荆轲则是为国家而慷慨赴义。这四种离别,都是悲剧性的离别,关系着国家的兴亡命运,而不同于一般的亲友送别。在词人看来,这样的离别,才是人间最为沉痛的事。 常言道:无情未必真豪杰。辛弃疾在高唱英雄之歌的同时,也在歌颂着人间真情。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缠绵婉转、刻骨相思的情词中,依然寄托着自己的爱国心境。 杜鹃、鹧鸪一向是诗人偏爱的意象。特别是杜鹃,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也因此蒙上了神话色彩,寄托了诗人伤感和无尽的哀怨,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当作一种悲鸟,当作悲愁的象征物了。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