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宋真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宋真宗968—1022

即赵恒。北宋皇帝。公元997—1022年在位,太宗子。在位期间,社会生产在继续发展,特别是前期咸平、景德年间(998—1007年),经济繁荣,旧称宋代治世。曾于江西浮梁县昌南镇(即今江西景德镇市)设官窑,所造进贡瓷器驰名中外。景德镇即由此得名。对辽继取守势,但无法阻挡辽的多次南犯。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进抵黄河北岸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一带时,勉强接受寇准建议,亲抵澶州督师,但仍畏敌求和,与辽签订屈辱的“澶渊之盟”,每年向辽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开创以交纳岁币求和之先例,给人民带来长期沉重负担,成为北宋积贫积弱的一个重要因素。加之封禅泰山、广造宫殿、冗官、冗兵等大量耗费,使得财政日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宋真宗

 

·苏辙·


 景德中,契丹南牧,真宗用寇莱公计,亲御六军,渡河,兵始交而毙其贵将。契丹有求和意。朝廷知之,使供奉官曹利用使于兵间。利用见虏母于军中,与蕃将韩得让偶在駞车上坐,利用下车,馈之食,共议和事。利用许之岁遗银绢三十万匹两。利用之行也,面请所遗虏者。上曰:“必不得已,虽百万亦可。”及还,上在帷宫,方进食。未之见,使内侍问所遗。利用曰:“此机事,当面奏。”上复使问之曰:“姑言其略。”利用终不肯言,而以三指加颊。内侍入白:“三指加颊,岂非三百万乎?”上失声曰:“太多。”既而曰:“姑了事,亦可耳。”帷宫浅泊,利用具闻其语。既对,上亟问之,利用再三称罪。曰:“臣许之银绢过多。”上曰:“几何?”曰:“三十万”。上不觉喜甚。由此利用被赏尤厚。
 

〔选自《龙川别志》〕

●●
 本篇通过对宋真宗在与辽交战、讲和的过程中所表现的喜、忧感情的变化,刻画了这位大宋帝国皇帝的形象。作者使用的手法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曰“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是指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由于作者囿于某些原因不能直说,因此用意隐晦,粗粗读过,就很难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例如“真宗用寇莱公计,亲御六军”,就是作者的曲笔。宋真宗是很怕与辽军打仗的,在景德(真宗年号)年间,辽人南侵的消息传来,集贤殿大学士寇准建议真宗亲征,真宗忧虑重重,想逃避,他的“亲征”,是在寇准的坚决要求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作者强调“用寇莱公计”,正是曲折地再现了一个忧心忡忡,视打仗为畏途的帝王形象。当宋军在战斗中射死敌方大将,辽国不利,因此求和时,“朝廷知之,使供奉官曹利用使于兵间。”这两句话,虽语调平淡,不见褒贬之词,却把以求和为乐事、唯恐得罪辽人的宋真宗的为人,隐曲地揭示出来。和交战相反,听到可以议和的消息,真宗是兴奋的,他马上响应辽人的号召,派出了曹利用去议和。在作者不露声色的叙述中,宋真宗的忧与喜的感情变化已隐含其中了。
 二曰以人物的话语、动作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宋真宗虽以与辽人讲和为喜,但也是喜中有忧的。他很忧虑辽人对他的敲诈勒索。但是为了边界无事,又要向辽人输送金银布匹。于是他对出使敌国的曹利用说:“必不得已,虽百万亦可。”这两句叮嘱之言,把这个一心求和又怕勒索但终于又横下一条心忍受宰割的人物的心理,刻画得非常真实。真宗清楚地知道:满足贪得无厌的辽人的结果只能加深、激化国内的各种矛盾,但“宁与友邦,不与家奴”总比得罪辽人好得多。不过,对他来说,最佳之方案,莫过于在屈辱求和的同时,不受过大的损失,这样他的皇帝才可做下去。小说对真宗的这种心理揭示得非常细腻。曹利用出使回来拜见皇帝时,真宗正在吃饭,他马上命内侍问送了辽人多少银绢。当他听内侍说可能是“三百万”时,深感震惊,以至控制不住自己,“失声”道:“太多。”“失声”二字,把真宗的仓皇失措的神态和盘托出了。但是,这巨大的损失与苟安求和的政策比起来,毕竟又是次要的。因此他在忧愁之中又得到一点宽慰。待到曹利用来见他时,真宗“亟问之”,真有点急不可待了。曹告诉他是“三十万”时,真宗又一次失态了。然而这次是因极度喜悦而忘形(“不觉”),是意外的惊喜。这样,一个典型的帝王形象的塑造也就完成了。
 宋真宗这个典型的人物的意义在于,这是一个以战为忧、以和为喜的人物,又是一个以战胜为忧、以屈辱求和为喜的人物。而他最大的欢喜,则又在于接受他认为很满意的、程度适中的屈辱条件。这犹如一个人在挨打时,欢喜于屁股被鞭笞,庆幸于头部得以保全一样。
宋真宗

宋真宗968—1022

即赵恒,原名德昌,后改元休、元侃,至道元年 (995) 立为皇太子,改名恒。为太宗赵光义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据《宋史·真宗本纪》记载: “幼英睿,姿表特异,与诸王嬉戏,好作战阵之状,自称元帅。……就学受经,一览成诵。” 即位前,任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受封韩王。端拱元年 (988) 又封襄王。淳化五年 (994) 晋封寿王、加检校太傅、开封尹。至道元年 (995) 立为太子。三年后太宗卒,即帝位。时年三十岁。即位后,以张齐贤、李沆为相。王禹偁上疏言 “五事”; 加强边防、减削冗官、沙汰僧尼、慎选官吏亲贤远佞等。使得政局稳定,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以致咸平、景德年间被誉为宋之治世 然而北辽渐强,景德元年 (1004) 辽萧太后与圣宗亲军南下,迅速深入到澶州 (今河南濮阳),与开封仅一河之隔。边报告急,真宗君臣惊慌失措,王钦若密请迁都金陵 (今南京),宰相寇准反对,坚主抵抗,并请真宗河渡亲征。真宗动摇不定,为形势所迫,遂亲赴前线,督战澶州。辽军孤军深入,战斗失利。真宗在形势对宋有利的情况下,畏乱约和,与辽订立 “澶州之盟”,以每岁输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为代价,求得暂时苟安。景德三年,真宗罢寇准,起用王钦若、丁谓为相。王、丁迎合圣意,劝帝伪造天书,封禅泰山。自此大兴祥瑞,天书屡降,广建宫殿道观,劳民伤财。统治后期,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赵恒在位二十六年,有六位皇后,六子、二公主。

☚ 宋太宗   宋仁宗 ☛

宋真宗968—1022

北宋皇帝(997—1022)。名赵恒,太宗子。统治前期的咸平、景德年间因勤于政事,经济发展,号称治世。但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役订城下之盟,开创纳岁币求和苟安的先例。后期任用王钦若大兴祥瑞,东封泰山,西祀汾阳,又广建佛寺道观,劳民伤财,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宋真宗968-1022sòng zhēn zōng

《本草纲目》草部第13卷延胡索延胡索(5)。人名。即赵恒,北宋皇帝,公元997-1022年在位。初年正值宋初经济发展的时期。但辽军屡次进攻,虽亲临督战,终因畏敌约和,开创用岁币求苟安的恶例。后伪造天书,封禅泰山,号为“大功业”广建宫观,劳民伤财。社会矛盾亦渐严重。

宋真宗

见 赵恒

宋真宗968—1022

即赵恒。北宋皇帝。997—1022年在位。太宗第三子。初名德昌,后改为元休、元侃。至道元年(995)立为太子后改名恒。初期勤于政事,蠲五代以来欠税,免征农器税,取江、淮踏犁颁之河北,推广占城稻。景德元年(1004),辽军南下,在宰相冠准促使,亲征,订澶渊之盟,开创用岁币求苟安的恶例,但使宋辽间维持了近百年的和平局面,对双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均有积极作用。后重用王钦若,伪造天书,大兴祥瑞,封泰山、祀汾阴,提倡佛道;用丁谓,广建宫观,劳民伤财,粉饰太平。(参考图374)

宋真宗968—1022

赵恒,原名德昌,改名元休、元侃。太宗第三子。曾封韩王、寿王,任开封府尹。至道元年(995)立为皇太子。至道三年三月,太宗崩,即皇帝位。年号: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公元997年至1022年在位,共二十六年。庙号:真宗。尊谥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


别称

❶寿邸。赵恒曾封寿王,故或以寿邸代称。《玉壶清话》卷7:“太宗时……又令寿王邸取一物来。”《宋史·真宗纪》1:“讳恒,太宗第三子也。……淳化五年九月,进封寿王。”
❷定陵。真宗陵名,或用以代称真宗皇帝。《宋史·真宗纪》:“葬永定陵。”
❸真庙。赵恒死后庙号,或用以代称皇帝赵恒。《邵氏闻见录》卷7:“明逸在真庙朝……东封,改给事中。”《宋史·隐逸·种放传》:“种放,字明逸。……从封泰山,拜给事中。”《宋史·真宗纪》3:“庙号真宗。”
❹真皇。真宗皇帝省称。《东斋记事》卷1:“真皇时,以任密学中正知成都府。……真宗皇帝严于醮祭之事。”
❺章圣。“章圣”原为谥号中二字。《儒林公议》:“陈彭年被章圣知遇,竭精尽忠,以固恩宠。”《宋史·真宗纪》3:“上尊谥曰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