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均税法
宋代制定的农业税收制度。《宋史·食货志上二》: “均税之法: 县各以其租额税数为限,旧尝收蹙奇零,如米不及10合而收为升,绢不满10分而收为寸之类,今不得用其数均摊增展,致溢旧额,凡越额增数皆禁。若瘠卤不毛,及众所食利山林、陂塘、沟路、坟墓,皆不立税。”“政和三年 (公元1113年) 河北西路提举常平司奏: ‘所在地色极多,不下百数,及至均税,不过10等。第1等虽出10分之税,地土肥沃,尚以为轻; 第10等只均1分,多是脊卤,出税少,犹以为重。若不入等,则积多而至1顷,止以柴蒿之直,为钱自100而至500,比次10等,全不受税; 既收入等,但可耕之地便有1分之税,其间下色之地与柴蒿之地不相远,乃一例每亩均税1分,上轻下重。欲乞土色10等如故外,即10等之地再分上、中、下3等,折亩均数。谓如第10等地每10亩合折第1等1亩,即10等之上,受税11,不改元则; 10等之中,数及15亩,10等之下,数及20亩,方比上等受1亩之税,庶几上下轻重皆均。’诏诸路概行其法。” (参见: 宋代方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