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印制
宋代的官印制度。《宋史·舆服志六》: “印制: 两汉以后,人臣有金印、银印、铜印。唐制,诸司皆用铜印,宋因之。诸王及中书门下印方2寸1分; 枢密、宣徽、三司、尚书省诸司印方2寸。惟尚书省印不涂金,余皆涂金。节度使印方1寸9分,涂金。余印并方1寸8分,惟观察使印涂金。诸王、节度、观察使、州、府、军、监、县印,皆有铜牌,长7寸5分,诸王广1寸9分,余广1寸8分。诸王、节度、观察使牌涂以金,刻文云 ‘牌出印入,印出牌入’。其奉使出入。或本局无印者,皆给奉使印。……大中祥符五年 (公元1012年) 诏诸寺观及士庶之家所用私记,今后并方1寸,彫木为文,不得私铸。……节度州有3印: 节度印随本使,使缺则纳有司; 观察印,则州长吏用之; 州印,昼则付录事掌用,暮纳于长吏。节度使在本镇,兵仗则节度判官、掌书记、推官书状,用节度印; 田赋则观察判官、支使、推官书状,用观察印; 符刺诸县,则本使判书,用州印。故命帅必曰某军节度、某州管内观察等使、某州刺史。言军,则专制其兵旅; 言管内,则总察其风俗; 言刺史,则莅其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