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
安顺市位于贵州省中西部,东经105°13′-106°34′,北纬25°21′-26°38′,地处长江水系乌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盘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是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地区;东邻省会贵阳市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靠六盘水市,南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接毕节地区,素有“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之称。
安顺市处于亚热带季风西段,高原季风气候湿润特征明显,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多云少照, 雨量充沛。全区国土面积9264平方公里,1999年末总人口245万人,其中苗、布依、回、仡佬等39个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9%,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今安顺辖地,元代时为习安州,明清时为安顺府。1913-1914年,贵州设三道,安顺属黔西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区内各县属第三督察区。1949年11月至12月各县先后解放。1950年设置安顺专区,辖安顺、平坝、普定、郎岱、镇宁、紫云6县。1958年5月安顺县改设市,专区辖9县1市。1970年安顺专区更名为安顺地区。1981年辖安顺市、安顺、开阳、息烽、修文、清镇、平坝、普定、关岭、镇宁、紫云县共10县1市。1990年安顺市、县合并,设立新的安顺市。1996年开阳、息烽、修文、清镇划归贵阳市管辖。1996年1月1日起,辖安顺市、平坝县、普定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共五县一市。全区现有44个乡、36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1814个村民委员会、69个居委会。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市。市人民政府驻安顺市西秀区。
境内旅游、能源、矿产、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是国家六大旅游热线之一和贵州西部旅游中心。境内有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和1个省级森林公园,以及尚待开发的若干景点,其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品位之高为全国罕见。其中,有举世闻名的黄果树大瀑布及周围雄奇险峻、风格各异的瀑布群, 已名列世界吉尼斯纪录之最;还有“天然大盆景”、“喀斯特公园”之称的天星桥景区;有“地下岩溶博物馆”、“人间仙境”之称的龙宫和被誉为“高原漓江”、“世外桃源”的漩塘景区。
在人文景观方面,安顺有震惊世界考古学界的“亚洲文明之灯”——普定穿洞古人类遗址,有中国八大神秘文字之一的“红岩天书”,有较完整保存着明代遗风的屯堡文化村落,还有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摹崖石刻、古岩壁画等百余处。此外,本市还有风格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多姿多彩的民间工艺、古朴粗犷的屯堡地戏等。随着现有景区的深度开发,以及紫云格凸河、关岭花江大峡谷等景观资源的陆续开发,安顺的旅游景区、景点将进一步从点线富集向板块富集化,市场价值将大幅度提升。
境内能源丰富,且开发成本低,具有较强的市场价格优势外,并能够水火互济,调峰能力比其他地区强,能够提供强大、稳定、安全的电力,由此构成了该区电力工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强大优势。安顺电力蕴藏量约180万千瓦,但开发的仅有20万千瓦。安顺是江南煤都矿系之一,蕴藏量达40亿吨,燃值高,工业开采价值大;毗邻的织纳煤田是江南最大的煤田。近几年来,随着普定水电站和安顺火电厂一期工程的相继建成投产,已经初步形成水火并举的电力工业体系。经过今后一段时间的努力,安顺可建成贵州乃至全国的重要能源基地。
安顺市
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贵昆铁路线上,为交通要道和黔西物资集散地,素称“黔之腹、滇之喉”。汉以前属夜郎境,唐为琰州,元置安顺州。1914年改设安顺县。1990年撤原市、县建制,合并为安顺市。隶属安顺地区。面积1710平方公里(41%属长江流域),耕地44.9万亩,森林面积23.2万亩,草地21.4万亩。人口68万,少数民族占19.1%。农产有粮食、烤烟、茶叶等。矿产有煤、粘土等。贵州航空工业(集团)总公司生产的“歼七”教练机,被国际航空界赞誉为“五洲明星”。蜡染有2000多年历史,产品远销欧、美。市内有高等学校1所,1987年达到基本扫盲标准。乡镇均通汽车。名胜古迹有王若飞故居、安顺文庙、龙宫、西秀石塔、华严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