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安雅堂集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安雅堂集

安雅堂集

诗文别集。十三卷。元陈旅撰。《元史》本传称其集十四卷,顾嗣立《元诗选》亦称“《安雅堂集》十四卷”,但通行本仅十三卷,系其子陈籲所编,有张翥、林泉生二序,一作于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一作于至正十一年,目次与焦竑《经籍志》所记相合,因此四库馆臣怀疑《元史》笔误,以“三”为“四”。《四库提要补正》据,陆氏《仪顾堂续跋》元椠本跋,谓“《陈众仲文集》十三卷,卷五题《安雅堂集》,语涉元帝皆提行,卷一至三赋、诗,卷四至六序,卷七至十记,卷十一、十二碑铭,卷十三铭、跋、解、说、策问、赞、传,各体皆备,并无缺少,《提要》以《元史》本传‘四’字为‘三’字之误,良是”。《四库全书》本卷七至九为记,卷一○至卷一二为碑铭,其他同。张翥序称:“今年(按:指至正九年)冬,出使闽南,询其子籲,得家藏全稿,曰《安雅堂集》,凡十三卷。”既曰全稿,又曰十三卷,亦可证《元史》之误。此集有元刊本、明刊黑口本、《四库全书》本。

☚ 蜕庵集   秋声集 ☛

安雅堂集

安雅堂集

诗文别集。十九卷,共八种,包括文集二卷,书启一卷,重刻文集二卷,诗无卷数,《二乡亭词》三卷,《祭皋陶》一卷,未刻稿八卷,《入蜀集》二卷。清宋琬撰。琬诗集在其生前已有数次刊刻。清世祖顺治七年庚寅(1650),刊有《荔裳集》;此集署有“本衙藏版”,版心有“安雅堂”三字,由其门人宣城储日升校订,包括文集一卷、诗集一卷。另外还有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刊刻的《安雅堂文集》二卷、诗无卷数。这两个集子所收诗皆为作者早年作品。清圣祖康熙五年(1666),琬罢官后居江南,又曾刻《安雅堂集》文集二卷、诗集二卷。王士禛《池北偶谈》云:“康熙壬子(1672)春,(琬)在京师,求予定其诗笔,为三十卷。”此三十卷本未能刊刻,早佚。王士禛在《渔洋诗话》中又云:“庚辰(1700),余官刑部尚书,荔裳之子思勃来京师,以《入蜀集》相示,亟录而存之。”康熙(1662—1722)年间,《入蜀集》并未刊刻,王士禛的过录本却在文人间流传。《安雅堂拾遗诗》(指未刻稿)及其词集等,系其族孙宋邦宪所刻,刊于清高宗乾隆元年丙辰(1736)。《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此编“掇拾残剩,非但珠砾并陈,亦恐真赝莫别,均不足见琬所长”。此编所录诗止于康熙九年庚戌,即作者逝世前三年。《入蜀集》刊于乾隆三十一年丙戌。宋琬诗篇大致载于上述所刻诸集中。从清代所刻总集中如《诗观》、《感旧集》中还能辑到一些佚诗。此《安雅堂集》有民国年间中华书局所编《四部备要》本。

☚ 归庄集   定山堂集 ☛
安雅堂集

安雅堂集

13卷,元陈旅撰。其集见于本传者14卷,此本仅13卷,乃其子吁所编。该集收赋2篇:《琼芽赋》、《味经堂赋》。其集为《四库全书》所收录,另有元刊本、明刊本、钞本。

☚ 至正集   燕石集 ☛

安雅堂集

诗文集。元人陈旅(1288—1343)撰。十三卷。旅字众仲,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荐为闽海儒学官。马祖常奇之,与游京师,引为国子助教。出为浙江儒学提举。又召为应奉翰林文字,迁国子监丞。卒于官。其集最初成于至正初。为旅子籲所编。核焦竑《经籍志》,目次与今传本相合。故元史本传所载十四卷者为笔误。集中收诗二百八十三首,文一百七十四篇。为诗刻意求古,文辞典雅。虽限于对答应酬,然遣词用意,不失为佳制。文章古朴笃实, 不图悦于时誉。有《四库全书》本。

《安雅堂集》an ya tang ji

A Collection from the Hall Where One Finds Solace in Literary Elegance→宋琬(Song Wa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6: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