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安澜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交通類 > 橋梁部 > 索橋 > 安瀾橋 安瀾橋 ānlánqiáo 亦稱“珠浦橋”、“平事橋”、“夫妻橋”。位於四川灌縣都江堰口,横跨岷江内外兩江。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建。明末毁壞,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重建,改今名。橋長一百○二丈,八孔連跨,最大跨度十八丈,寬九尺,高三丈九尺。以竹篾編成索二十四道,十二道爲底索及壓橋板用,其餘十二道分設兩側,每六索作一側之扶欄。如此長跨度之橋,僅以竹篾索相連結,整個橋設計布局之巧妙,結構合理、穩定,頗見其匠心。 安澜桥中国古桥。位于四川省灌县(今都江堰市)城郊二王庙前都江堰,横跨岷江内、外江。始建于宋之前,名珠浦桥,后又改为平事桥。旧时以竹为缆,木桩为墩,承托竹索,上铺木板,旁设拦索,长约500 m。清嘉庆八年(1803)重建,用竹篾编成粗5寸的竹索24根,建成长340 m、宽3 m多的8孔竹索桥,桥高13 m,最大桥孔跨61 m。绞索设备安装在桥两端石室内的木笼中,用木绞车收紧桥的10根底索,用大木柱绞紧12根扶拦索。1974年因修外江水闸,原桥墩木桩改为钢筋混凝土桩,竹索改为钢丝绳,较原址下移约100 m。 安澜桥 安澜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的组成部分。位于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北部都江堰景区,内江和外江分水处,横跨岷江,是联结东西两岸的交通要道。桥始建于宋以前,原名珠浦桥。宋代重修,改称平事桥。明末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1803)重建。据20世纪八十年代出土的《何先德墓铭》载,塾师何先德夫妇目睹此处渡口经常翻船,相继淹死一百余人,便主动募捐集资,主持修建索桥,翌年竣工,命名为安澜桥,后人又称之为“夫妻桥”。原桥以木排为板,石墩为柱,以慈竹扭成缆绳,横架江面。桥身高13米,长340米,分为八孔,用六排木架支撑竹索,桥梁为十根直径16.5厘米的竹索,上铺木板作为桥面,两侧各用竹索五根作为栏杆,悬挂江心。远远望去,索桥宛若“渔人晒网”,十分别致。1973年,因修外江水闸,将此桥下移100米,并将竹缆改为钢绳,木排和石墩均改为钢筋混凝土。桥长280米,大抵保留了原桥风貌。增建桥头堡,飞檐画栋,古朴典雅,颇具民族特色。 ☚ 伏龙观 二、绵阳、德阳、广元旅游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