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安徽省包产到户试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安徽省包产到户试点 安徽省包产到户试点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端。60年代初,包产到户曾遭到批判。“文化大革命”中很多农村干部曾因搞过包产到户而受到迫害。安徽省农村是我国受“左”倾错误破坏,后果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1977年7月,中共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在带领省委揭批林彪、“四人帮”反革命罪行的同时,深入农村,深入群众,对安徽农业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大量的、周密的、系统的调查研究,并于当年11月制定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文件的主要内容是:强调要保护生产队的自主权,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负担,鼓励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开放集市贸易。这些规定的主要精神是:纠正“左”倾错误对农村工作的影响,切实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能够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鼓励广大农民从多年来“左”的一套束缚中解放出来。1978年春,万里又提出“以生产为中心”的口号,要求一切工作围绕生产,服从生产,并为生产服务。这些重大措施对农村工作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而且为随后发生的安徽农村的改革试验打下了思想基础。1978年秋,安徽省发生了100多年来罕见的特大旱灾,全省许多地区水库干涸,河水断流,受灾面积达6 000多万亩,有400万人口的地区人畜缺水吃,土地干裂,秋种无法进行。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中共安徽省委认为,与其土地抛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以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于是做出了“借地渡荒”的决定,规定凡是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可以借给社员种麦种菜,并鼓励农民开荒多种,谁种谁收谁有,国家不征公粮,不分统购任务。这一重大的政策性规定,突破了多年来的条条框框,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借地的基础上,安徽肥西县山南公社在全省首先闯开禁区,搞起了包产到户。1978年底,山南区1 006个生产队有77.3%的队实行了包产到户。一场深刻而复杂的农村变革从此开始。包产到户在60年代初曾在安徽实行过,并收到引人注目的好效果,使安徽农民在经过“大跃进”、“共产风”的灾难后得到了宝贵的喘息时间。但好景不长,包产到户刚试行一年就遭到夭折。在“左”的指导思想下,这个利国富民的好办法,被当作“单干风”、当作资本主义复辟,进行了无休止的、逐步升级的长期批判和残酷斗争,在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思想上造成了严重的伤害。长时间内,人们谈“包”色变,心有余悸。因此,当包产到户在70年代末再度兴起时,遇到了强大的阻力和思想压力。针对这种情况,中共安徽省委旗帜鲜明地支持农民的改革尝试并进行了艰苦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对肥西县山南区要求搞包产到户,万里当即同意他们试验,并亲自去山南区作调查。农民当面向万里提出:“包产到户允许我们搞多长时间?”万里回答:你们愿意搞多久就搞多久,什么时候不增产了就不搞。万里还明确提出:各种办法都可以实验,只要能做到增产、增收、增贡献,都是好办法,要让农民群众去鉴别,去选择。针对干部中存在的疑虑,省委领导常常分赴各地、县,对干部们进行耐心地反复地说服教育,鼓励他们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支持群众改革要求,引导并帮助农民进行农村改革。由于万里和当时安徽省委领导的坚决支持与正确指导,包产到户的改革试验迅速发展到安徽全省,并对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肥西县山南区的包产到户的做法是:向集体承包土地,由家庭经营,以产量为分配依据,要求做到国家、集体、个人三兼顾,要接受国家计划的统一安排,以合同为手段,通过生产队计算出每个劳力的工分,实行统一分配。1979年春天,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全省广大农民勇敢地打破“左”的精神枷锁,大胆实践,创造了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包产到户在全省得到了迅速推广。率先实行包产到户的肥西县山南区不仅顺利渡过了灾荒,而且超额完成了秋种计划。1979年,全区麦子总产量比历史最高年产量增长了2.5倍。安徽省的包产到户的试点,是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整个农业体制改革的前奏或序曲,这一尝试的成功,预示了我国农村中的不可逆转的改革趋势。 ☚ 清产核资 四川省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