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堰
是唐太和七年(公元833年)著名的水利家王元主持兴建的水利工程。位于浙江省鄞县鄞江西侧它山、庙山之间的樟溪与鄞江相接处。全长134.4米,面宽4.8米,高10米。堰坡左右各有36级石阶。堰体上部均由长2—3米,宽1.4米,厚0.2—0.35米的条石砌筑成。它山堰的主体周围修建一系列辅助设施和配套工程:在堰东的南塘河上,是乌金、积渎、行春三座矸闸,它们有机地结合形成一个引池完整、滞蓄可靠的水利系统;堰的北面及两侧,为洪水湾、官地墩和回沙闸,用以阻咸,蓄淡,排涝,抬高水位和沉淀泥沙;另外,还设有测水尺,分水龙舌尖等。整套工程设计科学,建造严谨,成龙配套,至今仍发挥巨大作用。1988年,它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山堰
位于宁波市西南,883年(唐大和七年)贸县(今鄞县南)令王韦主持兴建,是古代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时在鄞江上游四明山与它山之间用条石砌筑一座上下各36级的拦河溢流坝。坝体长42丈,用80块条石板砌筑而成,坝体中空,用大木梁为支架。这座坝平时可以下挡咸潮、上蓄溪水,供鄞县平原数千顷农田灌溉,并通过南塘河右建三座侧向溢流坝,下游通江。宋代在宁波城东北建三座泄水闸。这样由坝(堰)、梁、闸等组成完整的灌排系统。初建时渠道淤积较少,南宋时泥沙淤积严重,1242年(淳佑二年)魏砚在坝上游40余丈处建三孔回沙闸,以减少入渠泥沙。以后历元明清三代都对工程进行维修。1536年(明嘉靖十五年)加高堰(坝)顶1尺(今仍存),1857年(清咸丰八年)曾进行较大修治。1914年清理堰上淤积物,使水道通畅。
现存它山堰顶长134.4米,堰顶宽4.8米,堰身大部分埋没在沙土下,已无引灌作用。
☚ 梁山伯庙 3. 余姚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