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学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学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51〕,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52〕豫〔53〕,当其可之谓时〔54〕,不陵节〔55〕而施之谓孙〔56〕,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57〕而不胜〔58〕;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59〕逆〔60〕其师,燕辟〔61〕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62〕而弗牵〔63〕,强〔64〕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65〕,微而臧〔66〕,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67〕,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惟〔68〕其师。”其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69〕二:当其为尸〔70〕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71〕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72〕,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记问〔73〕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良冶〔74〕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75〕;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76〕类。鼓无当〔77〕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78〕;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79〕;学无当于五官〔80〕,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81〕,五服弗得不亲。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82〕也,此之谓务本。 〔注释〕 发虑:深思熟虑。 宪:法令。 (xiǎo)闻:小有声名。 就:亲近。 体:关怀。 道:道理。 君:君临。 《兑命》:《尚书》中的《说命》。 典:经常。 旨:美味。 反:反省。 学学半:教与学各学得一半。 党:周制五百家为党。 庠:学校。 术:当作“遂”,郊区。 序:学校。 比年:每年。 离经:读断经书的句逗。 辨志:辨别志向。 乐群:友爱同学。 知类通达:触类旁通。 强立:独立判断的能力。 反:违背。 说:通“悦”。 蛾:大蚂蚁。术:学习。 皮弁(biàn):古代的一种帽子,用白鹿皮制成。祭菜:以萃、藻之类水草祭先师。 《宵雅》:即《诗经·小雅》。 肄三:即《小雅》中的《鹿鸣》、《四牲》、《皇皇者华》三篇。 鼓箧:闻鼓声而启箧。 孙:通“逊”,顺也。 夏楚:指楸木和荆条,均可作鞭子。 卜禘:大祭祀前要占卜,故称卜禘。 视学:考察学业。 躐:超越。 伦:原则。 官先事:做官先学办事。 居学:居家的学习。 操缦:练习弹琴的指法动作。 博依:诗的比喻,比兴。一说指可以歌咏的杂曲。 杂服:区分等级身份的各种礼服制度。 艺:娱乐。 藏:积累。 务时敏:随时努力精进。 厥修乃来:才能学成。 呻:吟诵。 占毕:书籍。 数:频繁。 诚:真心、自愿。 悖:混乱。 佛:同“拂”,违背。 〔51〕 刑:成。 〔52〕 之谓:即“是谓”,叫做。 〔53〕 豫:预防。 〔54〕 时:适时、及时。 〔55〕 陵节:陵,超越;节,指年龄和智力高低程度。 〔56〕 孙:顺。 〔57〕 扞格:抵触。 〔58〕 胜:承受。 〔59〕 燕朋:即宴朋,酒肉朋友。 〔60〕 逆:违背。 〔61〕 燕辟:贪图享受玩乐。 〔62〕 道:引导。 〔63〕 牵:强迫。 〔64〕 强:劝勉。 〔65〕 达:通晓。 〔66〕 臧:善、中肯。 〔67〕 长:官长。 〔68〕 惟:顺从。 〔69〕 所不臣于其臣者:不把臣子当臣下看待的。 〔70〕 为尸:扮作受祭的神。 〔71〕 庸:功,感谢老师有功于己。 〔72〕 节目:木之节。 〔73〕 记问:记诵诗书以待问。 〔74〕 冶:冶工。 〔75〕 箕:簸箕。 〔76〕 丑:比。 〔77〕 当:处于。 〔78〕 弗得不和:无鼓则不和谐。 〔79〕 章:彰显。 〔80〕 五官:五行之官,木正句芒,火正祝融,金正蓐收,水正玄冥,土正后土。 〔81〕 五服:血缘亲疏的等差,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82〕 委:水的下流。 〔鉴赏〕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教育学的专论。它的成篇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至前3世纪之间。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全文虽然不过只有1229个字,但概括和总结了先秦时期丰富的教育思想和各种教育实践活动。 《学记》开宗明义,首先表达了儒家对教育的功能与目的的认识。它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提出教育是为了“化民成俗”和“建国君民”,就是用道德观念和知识教育人,提高人民的精神素质和文化水平,转变不良的风俗习惯,从而能够更有成效地治理国家和社会。《学记》把教育同完善个人与社会进步相联系,尤其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后来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 性善论是《学记》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学记》把受教育者比喻为玉石,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一方面说明了学习对于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儒家认为人同玉石一样,生来具有美好的本质,从而表现了他们对人的发展的种种可能性充满了无限信心。正是由于对于人的价值和精神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因而《学记》在教育学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上能够提出许多卓越的见解。 《学记》从教育的实际状况出发立论,它看到当时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教师不重视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一味地让学生朗读课文(“呻其占毕”);总是教训、灌输,而不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多其讯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顾赶速度,而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只按照教育者的想法,而不是根据学生的内心需要来决定讲授内容(“使人不由其诚”);不针对学生在个性及才能上的差异因材施教,发挥其特长(“教人不尽其材”)。文章指出这些问题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厌学,缺少学习的自觉性,对教师不满,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针对这些弊端,《学记》提出了教育应遵循的方法:(1) “豫”,就是预防为主,“禁于未发”,引导学生在其不良品性尚在萌芽状态时就加以克服。(2) “时”,就是抓住时机,及时施教。要让青少年适时入学,在最佳的学习年龄读书。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则要善于抓住契机,及时点化。(3) “孙”,即循序渐进,“不凌节而施”。这就要考虑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性,安排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4) “摩”,就是要鼓励学生互相切磋琢磨,取长补短。 与此同时,《学记》又总结了学生在学习中应当加以纠正的四种倾向。第一是“失则多”,就是贪多务博,知识面广,但浅尝辄止。第二是“失则寡”,就是贪深求精,但是知识面狭窄。第三是“失则易”,学习速度快,但是不扎实。第四是“失则止”,其优点是稳步前进,缺点是畏难止步,一曝十寒。《学记》看到这些缺点在每个人身上表现不同,产生的原因也各异,因此要求对学生做具体分析,针对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发扬其优点,克服其缺点,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因为“多”则知识渊博,“寡”则精深专一,“易”则充满信心,“止”则认真对待。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做转化的工作。 孔子所开创的以人为本的教育传统主张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因此重视启发式教学。《学记》对此有透彻的阐述,具体说来就是要“道而弗牵”:循循善诱,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而弗抑”:不断地鼓励学生,对他们提出高要求,但不要压抑他们的个性,这就要增强他们的信心,鼓舞他们的热情,督促他们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力量;“开而弗达”:激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要急于提供现成的答案,而要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自己钻研,寻求结论,不要越俎代庖地帮助他们求得通达。这样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和”),教学才会成为师生共同努力、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的发展才会顺利(“易”)。很明显,启发式教学就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 这就是现代教育所推崇的学生主体论。 《学记》也十分重视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它主张尊师,要求君主不要把老师当成臣下那样随意支使,就是说要把他们当成精神的指导者加以尊重,认为其结果是“民知敬学”。《学记》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师,因此《学记》对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要有卓越的道德品质,广博的知识,精通自己所教授的专业知识,能够随时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知道“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的道理,懂得、并能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和方法。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讲解问题的时候,应该做到语言简明而透彻、精微而稳妥,举例不多但却具有典型性,能够充分地说明问题。关于教师如何进行自我提高的问题,《学记》在世界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学相长”的思想。《学记》认识到教师教导别人的教育实践也是一种学习,学生的疑难能够促进教师对所教的内容作更深的钻研,从而对它们有更透彻的理解。 对于学制、考查的制度和标准,《学记》也作了具体的规定。它提出学制九年,学校经过一个阶段就要考查学生的学业及品行:第一年考查其分析经文、阐述经义的能力,了解他们的志趣;第三年考查他们是否专心学习,与周围的人是否和睦相处;第五年考查他们的知识是否广博,是否敬爱老师;第七年考查其研究学业的本领和交游择友的能力,合格者谓之“小成”。到第九年,考查学生在学术上融会贯通的能力,是否有自强自立的坚定志向,合格者称为“大成”。《学记》所建立的品性、学业、心理并重的考核制度,对我国当代的教育评估体制仍然具有启迪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学记》十分重视教育者对学生心理特点的考察,要求了解不同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针对不同的心理素质开展教学,促进学生心智的健康发展。它所说的“知其心”,就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他们遇到各种问题时的思想活动,还要知道他们的性格缺陷的心理根源。它强调“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就是说只有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才能对症下药,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可以说《学记》首开教育心理学的先河。 关于正课学习与业余爱好之间的关系,《学记》也发表了一些精辟的见解。它指出学生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正课学习上,又要有广泛多样的业余爱好,两者兼顾,相互补充,使业余爱好有助于正课的学习。这样,学习活动就会有张有弛,活泼多样,饶有兴致。 《学记》相当全面而深入地论述了教育学的各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使之更加完备,更加系统化。《学记》对我国古代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学记 《学记》《礼记》中的一篇。大约写于战国(公元前403—前221年)晚期。据郭沫若考证,系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但有的学者持有异议。它是先秦儒家学派从正反两方面对教育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概括,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体系比较严整的教育专著。它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目的、任务和作用,教育和教学制度、内容、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及同学间的关系。是一篇十分珍贵的教育文献。《学记》阐述了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每个人都要学习受教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自古以来,帝王要治理国家统治人民,必须办教育,“建国居民,教学为先”。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化氏成俗”。《学记》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即:“家有塾,党有痒,术有序,国有学”。并且提出大学教育分年编制教学计划和相当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并提出了各阶段的标准和要求:学生每年入学,每隔一年进行一次考查,第一年考查析句分段学习经典能力和志向;第三年考查能否专心学业,与人和睦相处;第五年考查是否学识广博,与教师亲密无间;第七年考查研讨学业本领和择友能力,达到标准要求,就叫做“小成”。第九年考查能否触类旁通,养成坚定意志,达到标准,就叫做“大成”。只有这样,才能有“化民成俗”、治国治民的本领。《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和“教学各半”,揭示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认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与学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相互促进。在总结教育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和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方法。 ☚ 四书 乐记 ☛ 学记《礼记》篇名。中国历史上较早的一部关于学校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专论。“以其记人学教之义”,故名。成书于战国后期,相传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经西汉戴圣整理补充而成。是对先秦儒家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的总结。该书本着儒家的德治精神,从“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方针出发,把“大学”之教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认为学校的任务在于教人“为长”、“为君”之道,教师必须通过“辨志”、“乐群”等内容的道德教育,使学生“安其学”、“亲其师”、“乐其友”、“信其道”。为了实现这一教育宗旨,总结了一套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相观而善”、“长善救失”、“善教继志”和“善喻”等原则和方法。特别强调“预”和“时”的原则,认为道德教育在于“禁于未发”,防患于未然。否则,一旦染上恶习后再教育,就会“扦格而不胜”。同样,学生受教育也必须及时,否则就将“勤苦而难成”。该书还提出了“师道尊严”思想,既对社会提出了尊师的要求,又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体现了儒家立足道德教育、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要求,也反映了道德教育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问题。 《学记》《礼记》49篇中的一篇。是先秦儒家学派对教育进行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是世界上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格的教育专著。 学记 090 学记《礼记》49篇中的一篇。成书于战国后期。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体系比较严整的一篇,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学专著。书中把教育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同政治的关系。关于学制的体系,以托古的方式拟出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即“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又设计了一个九年制的大学教育计划,如:每年招收学生入学,隔年考查,全程九年,分为“离经辨志”、“敬业乐群”、“博习亲师”、“论学取友”、“知类通达”等五个小阶段,并把全程概括为“小成”、“大成”两个时期。在学校管理方面,在开学时,要求最高统治者或主管教育的官员带领全体师生,祭先圣先师,以示敬道。然后,学生吟诵《小雅》中的三首诗,以示敬业。“入学鼓箧”以示敬学。学校里设“夏楚”二物用以惩罚违纪学生。并要求统治者“未卜禘不视学”,防止打乱学校的正常教学。在教学的原则、方法方面提出: ☚ 中庸 颜氏家训 ☛ 学记 《学记》xueji《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年代大约在战国晚期,是先秦儒家学派从正反两方面对教育进行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它以简练的文字、生动的比喻、系统而又全面地阐述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教育和教学制度、原则、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体系严整的教育专著。《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认为教育具有培养人才和形成社会道德风尚的作用。《学记》以国都设立的大学为模式,提出了教学内容和进程的设想。“比年入学,中期考核: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在这里,《学记》提出了整个教育过程的年限,明确了隔年考查的制度及考查内容,强调对学生进行知识学业和道德修养两方面的考查,并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学记》十分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认为统治者首要的任务就是教育,所以“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者所以学(教)为君也。”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人“为长”“为君”,这样教育与政治就统一起来了,其目的在于把教师当作整个封建思想体系的代表,通过尊师来重道。 ☚ 秀才、举人、进士 墨子和墨家的教育思想 ☛ 学记 学记重要教育篇名。载《礼记》。约成于战国后期或末期。总结先秦官学,尤其是私学教育和教育经验,论述教育的目的、任务和作用,教育和教学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职责、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学记》认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在于培养治国之才。强调教师要经常注意教育效果,随时总结经验教训,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而学生还须主观努力,做到“博习亲师”和“安其学而亲其师”。提出学校的组织形式,“古之教育,家有塾,党有庠,術(遂)有序,国有学”。还提出九年制大学教育的考查办法:“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藉此可培养出“足以化民易俗”的人才。 ☚ 弟子职 女诫 ☛ 学记 学记中国古代最早有系统的教育理论著作。是《礼记》 中之一篇。约成于战国后期或末期。文中系统地介绍了商周以来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精辟地总结了商周以来的教育经验。强调贵族教育重在尊师重道,“师严然后道尊”,“大学之礼,虽召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认为天子教育的目的在于 “建国君民”、“化民成俗”。“三王四代唯其师”。“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要慎选明师,“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学记》 的思想和教学原则与方法,在汉代以后一直受宫廷教育实践的重视,唐宋以后的经筵日讲礼仪亦深受其影响。 ☚ 王制 (十) 文书 ☛ 学记 《学记》Xueji《礼记》中的一篇,大约在我国战国晚期(公元前403一前221年)写作完成。对作者是谁史学家有不同看法。郭沫若考证作者系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的专著。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教育的各个环节并进行了理论概括。该文文字简洁,比喻生动。《学记》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在立国、治国中与政治的关系。“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则揭示了教育的作用及任务。《学记》“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完整的教育体制。并把教学全程定为9年,分为“离经辨志、敬业乐群、博习亲师、论学取友、知类通达”5个阶段,每隔一年进行一次考查的严密的视导和考核制度。它提出的教学原则是“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政”即主张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课本学习与实际训练相结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学记》用了许多篇幅。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辨证关系,“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指出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经验的不足;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能看到自身学业的差距,从而得到“教学相长”的结论。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启发式、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重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教学顺序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记》对教师的社会地位给予了充分肯定。要统治者不能把教师当作一般臣下对待。“师严然后道尊”,师是道的传播者,只有尊重教师,才能达到应用“道”来统治人民的目的,把师与道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独学而无友”就会“孤陋而寡闻”。“相观而善,取长补短”,揭示了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和影响的重要性。《学记》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其揭示教育和教学的客观规律,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大影响,对中国教育学的产生、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 ☚ 论语 师说 ☛ 学记中国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选集——《礼记》中的一篇。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有重要价值的中国古代教育文献。记述了教学相长、循序及时、长善救失、启发诱导、相观而善等教育教学原则。 学记 学记《礼记》中的一篇,据郭沫若考证,系孟轲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写作年代约在战国(前403—前221年)后期。《学记》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教学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完备的教育学专著。《学记》认为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于“化民成俗”、“建国君民”;《学记》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制及严密的视导考核制度;《学记》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原则,豫、时、孙、摩原则,启发善喻原则,长善救失原则,藏息相辅原则等;《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也提出了严格的为师条件,如要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能善喻,等等。《学记》丰富而深刻的论述,为后世许多教育家所继承、发展,对中国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当然,它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 学田 学以致用 ☛ 学记《礼记》篇名。记述了先秦时期贵族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阐述了教育的作用和教学相长、防微杜渐、启发诱导、长善救失等教育经验,论述了尊师的重要意义。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很有价值的教育论著。 学记 学记《礼记》篇名。中国最早的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约成于战国后期,作者传为孟轲的学生乐正克,主要是对先秦儒家教育经验的理论总结。内容涉及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方面。所述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启发诱导、长善救失等原则,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 乐记 淮南子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