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xuesheng xiangxiang nengli depeiyang
在化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由此及彼地从多方位进行思索、类比、猜测、从而创造出一种新形象的能力。
想象能力在学习化学过程中,起着开拓思路,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作用。要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真正体验到这种作用,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启发诱导,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培养训练。
❶重视教学的直观性和具体性 学生不论是在过去经验基础上通过大脑分析、综合获得的“再造想象”,还是独立构造某种事物新形象的“创造想象”,都与一定的感性经验有关。尤其是初中学生,主要是依靠对化学教材内容的理解进行想象,若缺乏一定的感性经验,将很难完成形象的“再造”过程。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利用直观、鲜明、生动的化学实验,或展示图表、模型,为学生展开想象活动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例如,学生从宏观的感觉 (如气体扩散的事实、电子显微镜拍摄的微观照片等) 可以想象出分子的客观存在; 根据比例模型,容易想象出有机物分子的形状、分子中各原子在空间的相对位置,电子云重叠等情况,如再适时利用显示键长、键角特征的球棍模型,则可使学生的感知更加完整,对该物质的分子结构这一形象的认识会更具体、更深刻。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自身的体态变化和清晰、生动的讲解,给学生以具体的形象,从而启发学生想象的契机。
❷运用类比或比喻的方法激发想象 教学时教师首先设法激起学生大脑中重现某种事物的形象,并由此出发,借助类比或比喻的方法,引出需要形成的新形象。如从密蜂采蜜无确定飞行路径的例子出发,通过类比启发学生想象出氢原子中电子绕核运动的状况。学生一旦进入教师创设的这一特定情境中,即能自觉地想象出“电子云”的具体形象,从而加深对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在进行比喻教学时,应设法使学生结合熟悉的事实和经验,赋以相应的形象,再迅速转化到对被喻对象的理解上,达到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促进想象能力开发的目的。
❸注意从宏观的化学现象引出微观想象 微观想象是化学思维的特殊形式。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宏观想象,启发他们进行微观想象。例如,要求学生从蔗糖在水中溶解的事实出发,想象出蔗糖分子的运动情况: 怎样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均匀地向水中扩散; 当溶液中蔗糖分子达到一定量时,又怎样结晶析出蔗糖。从电解现象,要求学生想象出电流作用,离子定向迁移和在两极上得失电子的微观情景。通过上述训练,培养学生根据物质的状态、体积、颜色、气味、质量、能量等宏观性质和生成气体、析出沉淀、颜色改变等特征变化,积极展开微观想象,从而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规律。
❹ 结合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通过介绍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这一划时代的贡献,凯库勒在高超的想象力驱使下提出的与传统理论不相容的环状苯分子结构以及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的“太阳系模型”等科学史实,使学生认识到想象在开辟科学新领域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从而激励学生大胆进行科学想象,强化创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