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斑死后血液循环停止,心血管内的血液因重力下沉,坠积于尸体的低下部位,致使皮肤上出现的紫红色斑。根据尸斑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期。(1)坠积期:出现在死后2~4小时,呈条块或云雾状。此时,血液聚集在低下部位的血管中,尚未扩散至血管外组织内,若用手指按压尸斑,血液可流向他处,使尸斑暂时消除,抬手后,血液流回原处,尸斑重新出现。变动体位,血液向新的低下部位流动,形成新的尸斑,而原尸斑消退。切开尸斑处皮肤,血管断端有血液涌出。(2)扩散期:约于死后12小时出现,已融合成大片状斑块。因组织液也向尸体低下部位沉降,渗透到血管内引起溶血,被血红蛋白红染后回渗至组织间隙,故形成较为稳定的尸斑。手指按压仅稍褪色,变动体位,尸斑不易改变,切开尸斑处组织,血管断端和组织间隙中均有血性液体渗出。(3)浸润期:死后24小时开始出现,持续至腐败。被血红蛋白红染的液体浸入组织细胞,使组织和细胞着色,形成指压及变动体位均不褪色的尸斑,切开时组织呈紫色,已无血液或液体流出。尸斑的形成受外力压迫及血液性状等因素的影响。仰卧位时,肩胛部、背部、骶骨部、臀中部、踵部等突出部位,因与硬面接触,呈扁平状,血管被压闭,无血液坠积,故皮肤苍白,不见尸斑。在腰带、袜子、紧身衣裤束缚的部位,甚至皮肤皱褶处也因受压而无尸斑形成。窒息死、急死等尸体,因血液呈流动状,易于坠积,使尸斑形成得早而强;相反,严重贫血和急性失血死亡的尸体,体内血液量较少,则尸斑出现得慢而浅,甚至不出现。尸斑的颜色通常呈暗紫红色。但在某些情况下,尸斑的颜色与死因有关。如冻死者因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含量较高,尸斑呈鲜红色;一氧化碳中毒尸体,因血液中存在大量碳氧血红蛋白,尸斑呈樱红色;氯酸钾和亚硝酸盐中毒死者,因血液中形成了高铁血红蛋白,尸斑呈灰褐色,尸斑在法医学鉴定中有助于确定死亡,推测死亡时间、分析死因和判断尸体位置及有无移尸。 尸斑死后血液循环停止,血液由于重力作用,坠积于尸体的低下部位,使毛细血管及小静脉内充满血液,透过皮肤呈现的暗紫红色斑痕。尸斑初为云雾状、小块状或条状,逐渐融合成大片。按尸斑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3期:(1)坠积期。血液下坠于尸体低下部位血管中,但仅限于血管内,如用手指按压尸斑,此处毛细血管内血液即向周围流动,尸斑暂时消褪,压力除去后,血液流回原处,尸斑又重新出现。此期,若翻动尸体,原来尸斑可不明显,甚至完全消失,在新的低下部位又出现尸斑。一般在死后1~3小时开始出现,但也有早至半小时或迟至6—8小时出现的。(2)扩散期。尸斑发展到此期约需12小时,快的也需8~10小时,大约到第二昼夜发展到最高峰。扩散期尸斑呈暗紫红色大片状,手指按压轻微褪色。翻动尸体,原尸斑不易消褪,新尸斑也不易形成。(3)浸润期。常开始于死后24小时,持续时间较长,以后转为腐败。此期压迫尸斑不能消褪,更不能形成新尸斑。尸斑的形成与发展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较主要的是外力压迫和血液性状。尸斑的颜色取决于血液的颜色,通常呈紫红色。尸斑对确定死亡、推测死亡时间、分析死亡原因、判断尸体位置及有无移尸都有着重大的法医学意义。 尸斑livor mortis动物死亡后因血液重新分配和性状改变而在尸体上出现的暗红色斑。动物死后,由于动脉收缩,大量血液转移至静脉系统内。在血液凝固以前,血液因重力作用而流至尸体低下部位的血管内,使该部组织呈暗红色,称为坠积性充血。此后,红细胞崩解,血红蛋白溶解于血浆内,并通过血管壁向周围组织浸润,使心、血管内膜及周围组织染成褐红色,称为血液渗润。 尸斑cadaverric lividity系人死后在尸体低下部位出现的绀紫色斑,为早期尸体出现的征象之一。此种斑多在死后2~4小时出现。如由一氧化碳中毒致死者,则呈樱红色;由苯胺类中毒死亡者为蓝灰色。但死者生前肤色及色素沉着有一定影响。法医可依据尸斑的出现判定死亡时间;依据尸斑出现部位鉴定尸体是否有过移动等。 尸斑死后由于血液循环停止,血液因自身重力循血管网坠积于尸体低下部位,并透过皮肤所显示的紫红色斑痕。一般在死后2—4小时开始出现,如按压可退色,翻动尸体可使尸斑变动位置;12小时后进入扩散期,压时仅稍退色;24小时后为浸润期,压之不能退色,亦不能形成新尸斑。分布部位与尸体的姿势位置有关,出现的速度和强度与尸体血管内血量多少及是否保持流动状态有关。其颜色主要决定于血红蛋白理化性状的改变,通常呈紫红色到暗紫红色,窒息死后尤为显著;冻死者较鲜红;氰化物中毒者呈樱桃红色;一氧化碳中毒者最鲜红;氯酸钾中毒者呈暗褐色。尸斑的研究在法医学上有重要意义,它是死亡确证之一;可据此估计死亡时间并为推测死亡时尸体位置姿态、有无伪装及变动提供依据;有时可对死亡原因和某些毒物中毒的可能性提供线索。 尸斑livor mortis是早期尸体现象之一。指个体死亡后,血液在血管中因重力作用沉积至低部位不受压迫处,使该处的皮肤、粘膜和内脏组织出现暗红色斑片。这种自然形成的尸斑可能被误认为死前遭受外伤所致。检验尸体时应将尸斑与死前的损伤出血区分清,并可根据尸斑的程度和颜色,分析死亡的时间、尸体是否被变动过和与死因有关的问题,如某些毒物中毒或窒息死亡。 尸斑 尸斑人死后在尸体低下部位皮肤出现的紫红色斑,称为尸斑。尸斑在法医学上有重要意义,可借以 ❶确证死亡。 ❷估计死亡时间。 ❸分析死因。 ❹判断临死时体位及死后有无移尸。 ❺认识尸斑及内脏血液坠积可避免与生前病变相混淆。 尸斑是由于死后血液循环停止,心血管内血液缺乏动力,因其本身重力而循血管网坠积于尸体低下部位,血液进行重新分配,即尸体高位血管空虚,低位血管充盈而形成。初为云雾状,条块状,逐渐融合成片状。由此可知,只有在血液循环停止后才能出现尸斑。至于长期卧床患者和濒死期,心脏功能低下,亦可发生一定程度的血液坠积,但尚不足以显现紫红色斑。 尸斑是较早出现的尸体现象,见于尸体所在位置的低下部位。在仰卧位时,见于枕部、项部、背部、腰部、臀部及四肢后侧,有时也见于尸体的侧面,甚至上面的倾斜区如锁骨上部; 在俯卧位时,见于颜面、胸、腹和四肢的前侧面,此时两侧睑结膜也往往呈郁血状; 悬吊尸体,尸斑分布于下肢及上肢的远端,以及裤腰带上缘的皮肤。 尸斑发展过程 尸斑的发展,大致可分三期: 坠积期: 尸斑一般在死后2~4小时开始出现。但也有在死后半小时即出现或迟至6~8小时才显现的。尸斑早期,血液因本身重力下坠于尸体低下部位血管中,未扩散到血管外。如用手指按压尸斑,则此处毛细血管内血液即流向周围,尸斑暂时消失,解除压力后,血液流回原处,尸斑重新出现。如翻动尸体,则在翻动后尸体的低下部位可出现新的尸斑,而原来的尸斑,因位于更动后尸体的高位,则可逐渐减退,但很少能达到完全消失的程度。切开尸斑处皮肤,血液从血管断面流出,容易用纱布擦去,且边擦边流出。 镜下,尸斑部位皮肤真皮毛细血管明显扩张,充满血液。红细胞在血管内相互紧靠,外形完整,有时则粘成团块状,轮廓不清。 扩散期: 死后,组织液也向尸体低下部位特别在组织疏松处沉降。例如婴儿尸体枕部头皮下,因死后组织液坠积,有时可形成肿块。坠积于血管周围的组织液透过血管壁进入血管内引起溶血,然后被稀释的并为血红蛋白所染色的血浆向血管外渗出,此即扩散期。尸斑发展到扩散期约需12小时,快者也需8~10小时,大约第二天开始发展到最高度。达到扩散期后,尸斑处用手指按压仅稍微退色。翻动尸体后,原尸斑不易消退,新尸斑也不易形成。如切开尸斑处组织,则从血管断面渐渐流出血滴,组织间隙中淌出浅黄色或红色液体。 浸润期: 被血红蛋白染色的液体渗入组织间隙,并浸润组织细胞,使组织和细胞着色,称为浸润期,浸润期常开始于第二天,持续较久,以后即转为腐败。此期压迫尸斑,不能消退,更不能形成新尸斑。切开尸斑处皮肤,则见皮肤组织呈紫色或浅紫色,也无血液从血管流出。 镜下,在扩散期与浸润期,血管内容物变为均质状,苏木素伊红染色呈桔红色。血管壁与血管周围也染成同样颜色,真皮胶元纤维肿胀和分离。真皮组织被液体所浸润、被血液色素及其衍生物染色。在组织内可见血棕色素,铁反应阴性。皮肤组织结构渐渐模糊不清。 影响尸斑发展因素 尸斑出现的迟早和程度,与外力压迫、血液性状和血量有关。在尸体低下部位并非都能见到尸斑,尸体的柔软部分及凸出部分如肩胛部、背部、骶骨部、臀中部及踵部等,与硬面接触处被压成扁平状,皮肤苍白,不见尸斑。若硬面不平整,则其皮肤上可留下与硬面形状相一致的印痕,暗紫红色的尸斑与苍白色的印痕相映,倍觉清晰。由于皮肤弹性消失,肌肉弛缓,即使搬动尸体,这种压痕或印痕也不至消失。此外,如腰带结扎处、袜子紧套处、衣服折叠处,甚至皮肤皱折处也可不出现尸斑。溺死尸体皮肤毛细血管受冷水刺激发生收缩,且因尸体在水中不断浮动或翻转,故尸斑出现慢且弱。死后血液凝固性较差或不凝固者,血液易下坠,尸斑出现早且程度强,例如急死、窒息死、败血病死,其尸斑在死后1~1.5小时即可出现,甚至在半小时后已可见云雾状尸斑,经8~10小时发展到扩散期,尸斑程度也强,同时因此处毛细血管过度充盈而发生死后出血点。相反,严重贫血和急性失血的尸体,由于血量少,尸斑出现缓慢,甚至可以不显现。 尸斑的颜色决定于血红蛋白的氧合状态。死后,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通常转变为还原血红蛋白,透过皮肤呈紫红色。急死或机械性窒息死尸体呈暗紫红色,贫血和失血尸体则色泽较淡。白种人和有色人种肤色不同,尸斑的显现程度也不同。黑色皮肤可以掩盖尸斑颜色。冻死尸斑呈鲜红色,因寒冷条件下,组织代谢降低,氧消耗减少,并且在低温下氧合血红蛋白不易分离,因此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含量较高。放在冷藏库中的尸体,或冰雪中发现的尸体,其尸斑也较鲜红。一氧化碳中毒尸体,因血液中存在碳氧血红蛋白,故尸斑呈樱桃红色。有时普通尸体,出现于身体侧面的尸斑也可呈淡红色,被解释为局部血液结合氧气之故,但尸体低下部位尸斑仍呈紫红色,借此可与一氧化碳中毒区别。烧死尸体因生前吸入一氧化碳,未烧焦部分尸斑呈樱桃红色,血液中一氧化碳含量可从30~40%到80%。氰化物中毒尸斑可呈鲜红色,但不如一氧化碳中毒呈亮樱桃红色。部分氰化物中毒则呈紫红色,其尸斑颜色与其他窒息死者常无明显差别。氯酸钾和亚硝酸盐中毒时,因形成高铁血红蛋白,故尸斑呈灰褐色。随着死后变化的发展,尸斑的暗紫红色逐渐转为污绿色和绿色,和腐败尸体的颜色相融合。 尸斑与皮下出血区别 有些案例把尸斑误作皮下出血而引起纠纷。皮下出血若由钝器作用所致,往往伴有表皮剥脱、局部肿胀、按之不退、境界不清的特点,而且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尤其是突起部位更为常见,即使在尸体受硬面压迫处也同样可见出血。切开皮肤,则见组织内有凝血,用纱布擦拭或用水冲洗不能去除。镜下可见红细胞浸润于组织间隙,胶原纤维肿胀和被水肿液体所分隔。相反,尸斑是血液下坠的表现,只见于尸体低下部位,红细胞仍限于血管之内,局部无表皮剥脱,无肿胀,早期按之即退,边界尤其与硬面压平相邻处清楚。切开皮肤,组织内无凝血,可见血液从血管淌出,经擦拭或冲洗即可消失。镜下,红细胞只见于扩张的毛细血管与小静脉内,而未见于组织之间。均可资鉴别。 内脏血液坠积 死后血液坠积不仅发生于体表,也同时发生于内脏。比较有意义的是头颅、胃、肠、肺的死后血液坠积。在仰卧位的尸体,其颅枕部头皮下可积聚血样液体,容易误认为钝器伤所致。锯开颅骨,可发现上矢状窦和横窦的后方充满血液或血凝块,勿误为血栓形成。顶叶后方及枕叶软脑膜血管特别明显,应与脑膜充血区别。 胃后壁或大弯的低下部位粘膜常见暗红色树状分支或斑点。树状分支为粘膜下较大静脉内血液坠积的结果,而斑点则是小血管汇合处含血量较多的表现。 小肠的血液坠积多分布于各肠曲的下垂部,有一定的规律分布; 而生前病变就无这样的规律性分布。 肺的血液坠积最常见,也最易与郁血或肺炎相混淆。死后24~36小时剖检,常见肺前面色泽较浅,而背侧面肺饱满,表面与切面均呈暗红色,肺泡壁毛细血管高度扩张,充满血液。浆液和少数红细胞可进入肺泡内。在死后一定时间内,巨噬细胞还可进入肺泡吞噬红细胞。死后内脏血液坠积与生前内脏郁血的鉴别可以根据出现的部位、范围及有无炎症等情况来判别。 ☚ 尸冷 尸僵 ☛ 000077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