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学士院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学士院【同义】总目录


北门北扉学士院

学士院

唐玄宗以中书事繁,文书多积压,乃选文学之士,号翰林供奉。开元二十六年,改翰林供奉为学士,置翰林院,专掌内命。翰林学士因与皇帝亲近,得到宠遇,至号为 “内相”。


学士院

官署名。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始置,为翰林学士办公之所。肃宗至德(756—758)年间,称翰林学士院。

学士院

唐中期以后设在宫中专门为皇帝起草重要诏敕,并备皇帝咨询顾问的机构。唐玄宗鉴于诏诰专由中书省人草拟,已不能应付急需和保证机密,乃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在宫中建一翰林学士院,选朝中有文才、学识的官员居之,称之为翰林学士,专门负责按照皇帝的旨意,草拟有关军国大事的重要诏敕。学士初无定员,后来例定为六人,以其中一位年高德重者为“承旨”。唐朝后期,这些学士尤受重视,往往参与机密,渐分相权。当时文士被选入学士院者,皆以为荣。宋称翰林学士院,亦称“玉署”、“玉堂”。元称翰林国史院,又曾置奎章阁学士院。明、清称翰林院。

学士院

官署名。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改翰林供奉为翰林学士,于翰林院之外,另置学士院,令翰林学士入直其中,直属皇帝。掌起草任免将相等的机密诏令,并备皇帝咨询。至宋改称翰林学士院。详见“翰林院”。

学士院

官司名。


职源

学士院之名,始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故事,驾在大内,则于明福门内置院;驾在兴庆宫,则于金明门内置院;今在右银台门之北第一门东向,榜曰‘翰林之门’,其制高大重复,号为‘朝门’;入门直西为学士院,即开元二十六年之所置也(《翰林志》)。宋代沿置,学士院为正式官司名。宋代又有翰林院,为供奉之司,与学士院非同一机构。至于《宋史》称“学士院”为“翰林学士院”,系属冒称,不确(《宋会要·职官》36之95、《石林燕语》卷7、《宋史·职官志》2)。


职掌

学士院为皇帝秘书处,专掌大官任命书(制诰)的起草,以及国书、赦书、德音、大号令等撰述之事。规定,凡文官至太中大夫(从四品)、武官观察使(正五品)以上草制、诰,立皇太子、后妃,封亲王,拜相、枢密使、三公、三少、使相、节度使等草制,统由皇帝宣召学士院翰林学士典掌,且不须经中书门下(元丰改制后则不必经三省)。为便于皇帝随时宣召,翰林学士有轮直、宿直之职责,如太宗朝“每双日夜直”、真宗朝“常留一员在院当直”(《续翰林志》卷上、《宋会要·职官》6之48)。


编制

❶北宋前期,翰林学士定员六名,其中资格最深者一员充翰林学士承旨;待诏三人。太宗淳化二年以前,翰林学士为专职、不领它局,自翰林学士贾黄中、苏易简同管勾差遣院后,在院专掌制诰之学士必带“知制诰”衔(按:如本官阶带“中书舍人”,为免重复,则不带“知制诰”三字),以别于不掌内制之翰林学士(《群书考索 ·后集》卷7、《翰苑群书》卷12《翰苑遗事》)。
❷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定员二人带“知制诰”;又有直学士院、权直学士院、翰林权直、学士院权直之名,以授他官入院而未除学士或暂领学士之职者;待诏三人、吏额有录事一人、孔目官六人、表奏官八人,给使有驱使官二十人(《宋会要·职官》 6之51、53,《却扫编》卷下、《宋史·职官志》2《翰林学士院》、《潜研堂文集》卷28《跋中兴学士院题名》)。


简称与别名

❶学院。《宋会要·仪制》4之14:“嘉祐二年五月二十四日,诏殿学士、侍读、侍讲学士,许于学院抽人。”《长编》卷186,嘉祐二年十二月辛亥:“诏学士院承内降处分,自今并以关白中书、枢密院施行。”
❷玉堂。宋太宗曾以飞白“玉堂之署”赐学士院,遂有此典故称。《吹剑续录》:“东坡在玉堂日。”《石林燕语》卷7:“玉堂为学士院之称。……太宗时,苏易简为学士,上乃以红罗飞白‘玉堂之署’四字赐之。”
❸北门。宋代学士院后门北向,以“北门”为榜额,并存唐翰林院称“北门”之遗意,故有此称。《明道杂志》:“许将罢成都,入北门。晁二言:‘冲元非学士可留,非久当执政。’已而果除右辖。”《石林燕语》卷7:“唐翰林院在银台之北,乾封以后,刘祎之、元万顷之徒,时宣召草制其间,因名‘北门学士’。今学士院在枢密院之后,……而后门北向,因榜曰‘北门’。……亦以存故事也。”
❹北扉。《旧闻证误》卷4:“时日严以右史值北扉,实当此制。”《梦溪笔谈》卷1:“学士院北扉者,为其浴堂之南,便于应召。”
❺瀛洲。典故称。唐太宗李世民以房玄龄等十八人为学士,时人号称“登瀛洲,后世遂有以瀛洲(仙境)喻称学士院者”。《宋史 ·职官志》1《总叙》:“时人语曰:‘宁登瀛,不为卿。’”《翰林志》:“于秦王府开文学馆,擢房玄龄、杜如晦十八人,皆以本官兼学士,给五品珍膳,分为三番更直,宿于阁下,讨论坟典,时人谓之‘登瀛洲’。”《续翰林志》:“上(宋太宗)尝谓近臣曰:‘词臣实神仙职也。’”
❻翰苑。《铁围山丛谈》卷1:“鲁公为北门承旨,时翰苑偶独员,命召入内东门草哲庙遗制。”《长编》卷520己卯:“上崩于福宁殿。……徽宗乃即皇帝位,宰臣等称贺毕,召翰林学士承旨蔡京于内东门幕次,草遗制进入。”
❼銮坡。《四库全书总目》卷79《职官类 ·玉堂杂记》:“《玉堂杂记》,宋周必大撰。……凡銮坡制度沿革,及一时宣召、奏对之事,随笔记录,集为此编。”《石林燕语》卷5:“盖唐德宗时,尝移学士院于銮坡上,故亦銮坡。”
❽禁林。《栾城集》卷47《辞召试中书舍人第二状》:“内、外两制,素号要途,况轼顷已擢在禁林,臣今安敢复居两掖?”《宋史·苏轼传》:“(哲宗元祐元年)除翰林学士。”《苏颍滨年表》:“(哲宗元祐元年)十一月丙子,辙召试中书舍人。”
❾词垣。《内简尺牍》卷2《翰林莫公内外制》:“入翰林为学士。……徽宗对辅臣称善,有‘词垣得人’之语。”
❿粉署。《东轩笔录》卷11:“宋景文公祁守郑州,……作诗曰:‘粉署重来忆旧游,蟠桃开尽海山秋。’按:宋祁前后两次入学士院,故有“粉署重游”之记。(11)鳌峰。《东轩笔录》卷11:“(宋)祁以翰林学士承旨召。……作诗曰:‘……宁知不是神仙骨,上到鳌峰更上头。’”(12)金坡。《玉堂杂记》卷上:“钱文僖公惟演《金坡遗事》云:‘旧规学士六人。’”(13)翰林。学士院冒称。《五朝名臣言行录》卷5:“(李迪)在翰林时,……传诏对内东门。”《宋史·李迪传》:“徙陕西都转运使,入为翰林学士。”《石林燕语》卷7:“(唐)自张垍为学士,始别建学士院翰林院之南,则与翰林院分而为二,然犹冒‘翰林’之名。盖唐有弘文馆学士、丽正殿学士,故此特以‘翰林’别之。其后,遂以名官,讫不可改。然院名至今但云‘学士’,而不冠以 ‘翰林’,则亦自唐以来,沿袭之旧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