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学士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学士院【同义】总目录 北门北扉学士院 学士院唐玄宗以中书事繁,文书多积压,乃选文学之士,号翰林供奉。开元二十六年,改翰林供奉为学士,置翰林院,专掌内命。翰林学士因与皇帝亲近,得到宠遇,至号为 “内相”。 学士院官署名。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始置,为翰林学士办公之所。肃宗至德(756—758)年间,称翰林学士院。 学士院唐中期以后设在宫中专门为皇帝起草重要诏敕,并备皇帝咨询顾问的机构。唐玄宗鉴于诏诰专由中书省人草拟,已不能应付急需和保证机密,乃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在宫中建一翰林学士院,选朝中有文才、学识的官员居之,称之为翰林学士,专门负责按照皇帝的旨意,草拟有关军国大事的重要诏敕。学士初无定员,后来例定为六人,以其中一位年高德重者为“承旨”。唐朝后期,这些学士尤受重视,往往参与机密,渐分相权。当时文士被选入学士院者,皆以为荣。宋称翰林学士院,亦称“玉署”、“玉堂”。元称翰林国史院,又曾置奎章阁学士院。明、清称翰林院。 学士院官署名。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改翰林供奉为翰林学士,于翰林院之外,另置学士院,令翰林学士入直其中,直属皇帝。掌起草任免将相等的机密诏令,并备皇帝咨询。至宋改称翰林学士院。详见“翰林院”。 学士院官司名。 职源学士院之名,始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故事,驾在大内,则于明福门内置院;驾在兴庆宫,则于金明门内置院;今在右银台门之北第一门东向,榜曰‘翰林之门’,其制高大重复,号为‘朝门’;入门直西为学士院,即开元二十六年之所置也(《翰林志》)。宋代沿置,学士院为正式官司名。宋代又有翰林院,为供奉之司,与学士院非同一机构。至于《宋史》称“学士院”为“翰林学士院”,系属冒称,不确(《宋会要·职官》36之95、《石林燕语》卷7、《宋史·职官志》2)。 职掌学士院为皇帝秘书处,专掌大官任命书(制诰)的起草,以及国书、赦书、德音、大号令等撰述之事。规定,凡文官至太中大夫(从四品)、武官观察使(正五品)以上草制、诰,立皇太子、后妃,封亲王,拜相、枢密使、三公、三少、使相、节度使等草制,统由皇帝宣召学士院翰林学士典掌,且不须经中书门下(元丰改制后则不必经三省)。为便于皇帝随时宣召,翰林学士有轮直、宿直之职责,如太宗朝“每双日夜直”、真宗朝“常留一员在院当直”(《续翰林志》卷上、《宋会要·职官》6之48)。 编制❶北宋前期,翰林学士定员六名,其中资格最深者一员充翰林学士承旨;待诏三人。太宗淳化二年以前,翰林学士为专职、不领它局,自翰林学士贾黄中、苏易简同管勾差遣院后,在院专掌制诰之学士必带“知制诰”衔(按:如本官阶带“中书舍人”,为免重复,则不带“知制诰”三字),以别于不掌内制之翰林学士(《群书考索 ·后集》卷7、《翰苑群书》卷12《翰苑遗事》)。 简称与别名❶学院。《宋会要·仪制》4之14:“嘉祐二年五月二十四日,诏殿学士、侍读、侍讲学士,许于学院抽人。”《长编》卷186,嘉祐二年十二月辛亥:“诏学士院承内降处分,自今并以关白中书、枢密院施行。”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